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概述了汇率变动原理,评述了2002年夏季以来美元汇率贬值及其缘由,分析了美元贬值对不同经济体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对中国及江苏经济的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外经贸,促进经济增长与富民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2.
美元贬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美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美之间的经济关系对中美双方的经济利益也意义非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作为中美之间重要的经济纽带,它的变化或波动对中国和美国经济的影响异常深远.自2002年初,美元就开始贬值,致使当时采取单一汇率政策钉住美元的人民币也被动贬值.2005年7月,中国放弃了单一的汇率政策,人民币升值2.1%,但是美元还是持续贬值,这种汇率变化对中国外贸出口、外资利用、房地产、外汇储备及宏观经济结构造成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经济历经两年多的经济危机而企稳回升、从萧条走向复苏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利用美元作为世界主要货币储备的条件,为弥补巨额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而听任美元贬值,并作为美国政府在全球范围内谋求其政治和经济利益的"美元武器"。后危机时代的美元贬值,对我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我国扩大进口,减少贸易顺差;有利于外国投资和我国"走出去"战略,调优我国产业结构。但也使我国出口成本上升,增大外汇储备和偿还外债的风险外,更重要的是会导致短期投机资本(游资)大量流入,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我们应该趋利避害,以降低美元贬值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皮莉 《理论界》2005,(10):184-185
美元贬值对世界经济及美国自身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美元贬值既有客观因素,也有其主观原因。保持美元的相对稳定,美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国内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主张以日元贬值来增加出口,刺激国内景气。但是日元贬值将对亚洲国家造成巨大打击,基结果是日本对亚洲的出口不仅难以增加,反而还会减少。日元贬值还会使日本的贸易条件恶化,并降低银行的融资能力,对日本国内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况且日元对美国汇率并不是日本单方面可以决定的。在美国经济明显减速的情况下,美国当局也不得不修正其容忍美元升值、日本贬值的政策。但是如果考虑到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关系基本上是互补性的而不是竞争性的话,就不能理解人民币升值对日本来说未必是好事。  相似文献   

6.
程实撰文认为,尽管当下美元短期升值较为迅猛,但长期贬值依旧是大势所趋。因为长期贬值有助于美国向内虹吸资本和资源、向外分摊债务成本和通胀压力,弱势美元符合美国利益。但美元长期贬值并不利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从全球视角审视,美元长期贬值是内生稳定的。原因有三:首先,在开放经济环境下,全球化的演进也自然伴随着美元汇率的贬值。由于在国际贸易、金融市场和货币体系中,美元扮演着核心货币的角色,因此,全球化的过程本质上就是美元大市场扩张的过程。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全球化的  相似文献   

7.
美元过量发行与贬值,是同一事物的两面,导致财富从世界各国向美国的转移.首先,商品与服务向美国不对称的流动,这是财富向美国转移的有形形式.其次,以美元形式存在的资产向美国转移,这是财富向美国转移的无形形式.再次,美元的过量发行,致使美国向外大量输出资本,获取高额利润;美元汇率下降,增加了美国商品的出口,这是财富向美国转移的间接形式.  相似文献   

8.
伍业兵 《兰州学刊》2003,3(1):29-30,38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的对外开放从政策性开放向体制性开放转变。对外开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同时也加大了对外开放的风险。面对经济全球化 ,我们应进一步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更新观念 ,防范风险 ,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 2 0 0 2年日元贬值的原因以及日元贬值度对于日本经济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日元贬值主要是由于小泉政府推行结构性改革不利导致投资者丧失对于日本经济信心以及日本政府市场干预。日元贬值可能在推动净出口增加和增强央行解决银行体系坏账能力方面对日本经济复苏起到积极作用。但是 ,考虑到净出口在日本GDP比重的较小比例、日元贬值对于亚洲经济的负面影响和日本与亚洲周边国家形成的独特国际分工体系 ,日元贬值对于经济的刺激作用将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0.
彭义 《理论界》2008,(4):53-54
本文分析了我国利用外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重点论述了防范与控制引资风险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从汇率、国内吸收以及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三个角度,利用美国1980-2004年的年度数据,通过简单OLS方法得出美国的进出口方程,可以揭示影响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以及美元贬值对贸易逆差的影响,结果表明:(1)美元贬值主要通过影响出口而非进口改善贸易收支,但存在2年左右的滞后期,因此美元截至目前的贬值并没有明显改善贸易逆差;(2)从收入影响看,由于H-M收入非对称效应的存在,要减少贸易逆差需要美国相对国外更大幅度的紧缩;(3)从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看,美国对外直接投资转移了本国的供给,增大了美国进口。大规模减少美国贸易逆差不可能仅仅依靠美元汇率贬值,而是需要中长期的结构性调整,2006年美国贸易逆差将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2.
一场突如其来的海啸给东南亚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这些受灾国家与中国一直是友好邻邦,近年来相互经贸往来频繁,特别是中国与东盟十国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文件的签署使双方贸易额迅速增加。这次海啸虽然未给我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但鉴于我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海啸对中国造成的间接影响不容忽视。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融入经济全球化会给我国带来利益,但也伴随着巨大风险.由于中国的特殊情况,进一步对外开放在某些方面会削弱我国对本国经济的控制力.本文试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在金融改革、经济调控、国企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等领域中扩大对外开放,对我国政府控制力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张小华 《兰州学刊》2004,(3):137-138
21世纪 ,随着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它在为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既要抓住机遇 ,又不能盲目依赖于发达国家 ,应在全面考虑本国经济状况的同时 ,审时度势 ,采取符合本国国情的战略措施 :即维护国家的经济主权 ,大力推进国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提高经济管理的能力 ,注重教育科技的发展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增强环境竞争力等 ,才能趋利避害真正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 ,实现国家的经济飞跃。  相似文献   

15.
浅谈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宝成 《理论界》2007,(10):55-56
“人民币升值”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而言是一柄双刃剑,既有正面也有负面影响。权衡起来,升值的弊端更大。为此,必须采取经济的应对措施,减缓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利弊共存。从积极的影响看 ,能使发展中国家吸引更多的外资 ,加速先进技术的引进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扩大对外贸易等。从消极影响看 ,经济全球化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 ,拉大了与发达国家间的贫富差距 ,破坏了生态环境 ,对此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积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美国金融危机正从最初的次贷领域向全美金融市场和经济基本面蔓延,影响范围逐渐波及全球,中国也不能幸免。尽管吉林省经济外向度较低,相比沿海地区所受影响较小,但长期的不利因素却不容忽视。在深入分析研究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的正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吉林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日元贬值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和近期日元大幅度的贬值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从日本经济政策选择失误的角度分析了日本经济持续低迷的原因,并且对于日本政府试图使用日元贬值的汇率政策拉动日本经济的动机和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分析指出,日元贬值是不利于日本经济复苏和亚洲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 ,如何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关键取决于我国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判断和适应能力。从我国的国家经济利益出发 ,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基点。根据中国的国情坚持对外开放 ,正文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唯一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0.
体育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体育经济作为全新经济增长点,其蕴含的经济效益与价值已被广泛认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体育发展水平,反过来,体育经济的发展也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本文结合当前体育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体育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促进体育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实现体育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