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按照国务院的决定和全国统一工作安排,我市开展了第二次农业普查。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6年12月31日24时,时期资料为2006年度。普查对象为全市范围内的农村住户、城镇农业生产经营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普查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业土地利用、农村劳动力及就业、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服务、农村居民生活,以及乡镇、村民委员会和社区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农业普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对所有普查对象由普查员进行逐个查点和填报。  相似文献   

2.
农业普查是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用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服务单位、农村住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非农村住户、行政村和乡镇进行全面调查登记。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普查制度,我国农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1996年我国曾成功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为国家全面了解农村、农业、农民的基本状况和基础信息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将进行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圆满完成这次农业普查任务,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各环节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国务院决定于2006年进行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以此获取常规统计难以取得的重大农业和农村信息,不仅能弥补常规统计的不足,修正以往的统计口径和数据,更重要的是通过开展这次农业普查,可以系统地查清我国十年来“三农”发展变化情况,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为解决好“三农”  相似文献   

4.
自去年自治区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全区第二次农业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级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精心组织安排,广大普查工作人员辛勤工作,克服困难,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在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下,组织工作到位,业务骨干培训扎实有效,宣传工作有声有色,经费、物资得到保障,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但我们的工作才剐剐拉开序幕,之前的一系列工作都是在打基础,做铺垫,实质性的普查登记工作即将开始,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5.
为了给农业普查的正式实施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制订措施,市第二次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国务院农普办的工作部署和我市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总体规划,于四月中旬至六月上旬组织完成了市级试点工作。笔者有幸参与了本次市级试点的全过程,现将市级试点取得的主要收获和体会整理出来,与大家共鉴。  相似文献   

6.
《青海统计》2006,(12):1-1
尊敬的普查指导员、普查员:跨入新世纪以来,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要发展、农业要稳定、农民要致富、城乡要统筹协调发展,都需要有科学的规划和准确的政策支持,需要有全面、扎实、准确的普查信息提供决策基础。因此,国务院决定,我国将以2006年12月3  相似文献   

7.
《青海统计》2006,(2):6-11
为了全面掌握全省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信息资料,建立健全覆盖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及数据库系统,并与编制"十一五"规划更好衔接,推进国民经济核算与统计调查体系的综合配套改革。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我省于2005年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需要全面、真实、详细的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是各级党委、政府了解和把握“三农”现实问题、保障“三农”科学决策的客观要求,是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农业普查工作最重要的是保证普查数据的真实性,农业普查数据的真实、准确是衡量这次普查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具体工作中,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位置,明确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这一思路,突破了“三农”问题的传统观念,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做出的重大决断,是现阶段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和思维方式的创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解决好现阶段的“三农”问题,必须彻底突破“三农”问题的传统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等束缚,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抓农村,跳出农民抓农民。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重点是农民、出路在农业的现代化。农民不富,谈不上整体的富裕;没有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和农业现代化,也就谈不上整体的现代化。在社会发展各项问题上,如果不能着力抓住人的现代化,就有可能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  相似文献   

11.
王良仟 《浙江统计》2003,(12):18-18
丹桂飘香,秋风爽爽,在收获的季节我们迎来了《统计法》颁布20周年。《统计法》的颁布和实施,是统计工作走向法制化的重大里程碑。二十年来的实践证明,统计工作是我省宏观决策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也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基础,为我省“三农”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一、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搞清省情农情,为我们科学地判断形势提供了重要基础。统计调查是认识省情、研究问题、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政治安定团结、奋发向上,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省人民生活已经…  相似文献   

12.
解决“三农”问题的理性认识 “三农”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从各方面去认识关心支持和帮助才能解决。从比较深层次去研究,“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农产品市场化的程度低和农民收入水平低。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产业革命实现了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依靠资本改造了传统的农村、农业和农民,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和市民保持了相对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破解“三农”问题的突破点是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2007年第1期四川省情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把分列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统一起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战略目标,推动农村工作进入新的历史起点。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当前四川“三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使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改善、收入增加,但是这些变化是建立在低水平基础上,并没有从…  相似文献   

14.
15.
平阴县位居济南西南方向60公里,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县。全县总面积827平方公里,辖7镇4乡一个办事处346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3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08万人,占总人口的71.6%,近几年,我县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特别是“十五”以来。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深化对县情的认识.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发展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平阴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改革二十多年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国家在农村各项政策的先期注入和随后相继创立的各项农村经济制度,并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资金投入”的运行轨迹。在这一运行过程中,政策和一系列的制度改革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当前“三农”问题的形成,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采用CLAD等多种估计方法实证研究了农业补贴、农地"三权分置"对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补贴、农地"三权分置"对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随着农户获得的农业补贴金额的增加,农户的农业生产总值显著提高;农业补贴的影响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区域差异性,中部和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土地装备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影响了农业补贴效果的发挥;农地"三权分置"的影响不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此外,农业资金等其他主要农业生产投入要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转入以及适合大型农业机械耕作等土地条件对农户农业生产均具有显著正向效应。  相似文献   

18.
支农资金匮乏问题一直是遏制贫困地区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瓶颈”,在现有农村经济投资体制下,支农信贷资金无疑是解决“三农”资金短缺问题的重要渠道,如何引导农村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投入力度,促进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是当前农业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我们对固原市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9.
宋海祥 《青海统计》2005,(12):27-29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青海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消除贫困、富民强省,建设和谐社会需要重点解决的现实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长期以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立足省情,紧紧抓住农村工作这个中心不放松,使我省农村牧区的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可喜变化。但是,由于我省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东中部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点低、步子慢,加之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历史上欠帐多,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农村工副业发展迟缓,致使我省广大农村牧区成为一个乡村人口多,二、三产业不发达,农牧业生产水平低,农牧民收入增长慢的后发展地区。农村社会经济落后的局面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深入地领会全国人大第十一届二次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全省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本刊特刊发四川省社科院、四川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等单位的知名专家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和学科背景出发,对涉及农村的诸多焦点和热点问题进行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