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乃良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1(1):54-57
陆游晚年心中有桩隐痛,一是不忘中原失地,二是难忘早逝的前妻唐琬,对唐琬的一腔真情,集中地反映在他的一组“沈园诗词”中,自沈园相会一直到陆游八十六岁去世,这份围绕沈园的感情未曾断绝,这充分证明了陆游乃是天地之间至情人,无论对国事,还是对爱情,都是一往而深,至死不渝。 相似文献
2.
题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形式一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应有重视,而在墙壁上大胆地表露情感一般也不为传统文化所赞许.透过不同版本的历史记载,以及后人附赘在陆游身上的另一则题壁故事,既可以领略唐宋时代敢于公开袒露情怀的开放,又可以通过对这种极至情感的共鸣,感受题壁文学在宋世的地位和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3.
余祖坤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28(5)
钱钟书《宋诗选注》在选录陆游的《沈园二首》时,将二诗的前后位置进行了调换,又将沈园非复旧池台一句中的非字改成了无字。这两处改动,很有可能是钱钟书有意沿袭了清人严长明《千首宋人绝句》中的改动,而严长明又当是本于周密《齐东野语》中的相关记载。二诗位置的前后置换,使原作结构更加完美;而非改为无,却使声音效果较原作略为逊色。 相似文献
4.
王璐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3,(12):127-128
关于《钗头凤·红酥手》,宋人笔记均认为是陆游写给前妻的,因无正史记载,在流传的过程中难免被他人演绎。后世或肯定笔记的说法,或认为词乃赠妓之作。无如何,陆游始终是故事的主角。本文旨在分析《钗头凤》故事中陆游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爱国诗人。他一生中传世的诗歌有九千多首,其中贯穿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形成了他诗歌创作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我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6.
祁海洋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6(6):18-22
《南唐书》是陆游存世的唯一一部史学著作,展现了陆游非凡的史学修养,在后世获得了很高评价。从另一角度讲,《南唐书》也属于陆游散文创作的有机组成。其文史兼得的卓越成就,无疑得益于作者身兼史学家与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南唐书》以史为鉴,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寄寓现实关怀,其著史理念颇具“春秋笔法”。与此相应,《南唐书》的文学成就集中体现在人物塑造的忠奸对立以及历史叙事的细节传神上,对此,前人尚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评述。本文以为,从文史互通的角度探究《南唐书》所蕴含的著史理念及文学特点,所得必多。 相似文献
7.
吕肖奂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63-68
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宋诗选注》《管锥编》中,有很多对陆游诗歌的成就、风格以及优劣之处的精到的评价和论述,这些评价论述对学术界更加深入全面研究陆游有很多启示;钱先生在研究陆游以及其他众多诗人时,采用的都是实证的方法与比较的方法,这些方法并不新异,但却得出了令人信服、出人意料的论点;钱先生在研究诗人时,时刻关注的是诗人的“作品”,是作品的“文学性”,这是以文学为本位的研究,为真正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范例。 相似文献
8.
赵明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7-60
关于陆游是否学习中晚唐诗人,学界一直存在争议。钱钟书先生认为陆游表面上斥责晚唐但实际上对其学习,是"违心作高论"。现试从陆游生平及南宋诗坛情况分析入手,认为陆游确实学习过晚唐诗歌,但是他所批评的"晚唐"则是有特定对象,不可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9.
张振谦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127-131
《黄庭经》是宋代颇为流行的道教经典之一。陆游与道教关系密切,道学修养深厚,《黄庭经》对其影响相当深刻。我们从陆游的诗文中发现,陆游对《黄庭经》是了解和熟悉的。从陆游的养生思想、生活心态、文学创作等方面也可看出《黄庭经》对陆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吕肖奂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3,33(2)
陆游关于梁益地区的大量创作,具有地域文化的个人化、艺术化书写特性.与一般“地志”的理性化、科学化书写不同,陆游以故乡越中文化之眼观察考量着梁益地区,感悟、亲证出南宋东西部文化的差异;他又以主观型诗人之笔触,将个人情绪遍布笼罩于蜀汉巴僰文化之上;而且随着时空的转换,他的梁益书写之主调甚至细节也在不断变化,以至于有时前后矛盾冲突.这些属于本土文化的、主观个性的、社会心理的元素,使得陆游的梁益地域书写不够客观与理性,但却以其率性随意甚至粗枝大叶而更引人入胜,成为诗人的地域文化书写一种范型. 相似文献
11.
王海龙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1):121-125
陆游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伟人.具体地说.他是一个诗人,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都在号呼转徙,用锥心泣血的呼唤告诉世人或唤醒世人;他们的国家在遭受着外敌的侵略,他们的国家要被毁灭了;大家别再耽溺于安乐或自我安慰,也别再骗自己,国破家亡就在眼前. 相似文献
12.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七律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于62岁(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时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写成的。 相似文献
13.
金钱能买来万物,
却买不来威望;
职务能给人权力,
但未必能得到敬仰。
只有把自己交给了人民,
人民才会对你永远地歌唱。 相似文献
14.
吴瑕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07-108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从上古至近代的悠久岁月中,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祖国优越的音乐文化,在渊源流长的中国音乐文化中,宋代的曲子音乐可谓是一颗璀粲的明珠。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适应着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求,城镇中普遍设立了瓦子勾栏等娱乐性场所,市民音乐迅速发展起来的曲子词至宋代呈 相似文献
15.
吕肖奂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31(1)
《入蜀记》展现的是陆游理性、深思、好学、好交游的形象,而入蜀诗特别是进入夷陵以前的诗,则呈现出的是一个充满悲伤、无奈、怨恨的十分情绪化的陆游形象。进入峡州夷陵前后,陆游诗歌中的情绪稍微平息,渐渐与《入蜀记》中的形象趋于一致。情绪化与外向性是陆游的主导性格,但是这种性分显然不符合宋代士大夫文人的整体精神追求,所以陆游先树立了诗、文书写不同的文体观念,又逐渐调适了他的诗歌审美观念,使其创作能够与时俱进。陆游诗文创作形态与观念的复杂性及其发展历程,既体现出时代审美标准对个人性分的制约与影响,也体现出个人性分能够在时代审美主潮中得以表现与适当调控。 相似文献
16.
陈祖美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31(5)
<亘古男儿·陆游传>在对待传主文本及有关研究论著上,持极为郑重而严谨的接受态度.惟其如此,作者对于陆游的超等身之著和汗牛充栋的研究成果,遂有探骊得珠之获.此著在内容上勇于拓展,理念有所出新,彰显出作者与传主异代相感的乡谊知音和独特的地域优势.特别是对鉴湖之子陆游最终成为亘古男儿地域文化渊薮的描述,是书中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7.
谭景椿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使青少年时代的杜甫眼界大开,智力大展,获得了丰富的滋养。伟大祖国瑰奇雄伟、秀丽清新的自然风光;经过长时期的劳动创造、凝聚着亿万人民智慧的名胜古迹;多少政治家成功的或失败的事迹;多少诗人引吭高歌而感天地、泣鬼神的风流韵事;劳动人民用辛勤的汗水浇灌而成的琳瑯满目的物质财富……这一切都在杜甫的头脑里刻印下 相似文献
18.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44-52
笔记文体发端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宋而大盛。宋室南渡以后,一般士人圈层的社会阅读出现了新的变化:逐渐由精读经史经典,转为博读各类文本,其中又以笔记为一大宗。陆游是南宋前中期典型的笔记作家,一生创作闳富,《老学庵笔记》即为代表。仔细分析《老学庵笔记》及相关文本,还原其材料来源和创作概貌,不仅能够厘清陆游个体的笔记阅读史,还可以借此典型个案来管窥社会阅读所反映出的一般知识圈层之知识、精神世界的近世化徵象,进而于传统历史叙述粗枝大叶的概括之外,在更细部的社会阅读领域里把握宋元明转型大潮的演进脉络。 相似文献
19.
张光成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78-80
《庄子》之书,以寓言形象说明哲学道理。作为寓言的文学形象,《庄子》已经被后人充分阐发了;但它的寓言形象中的哲理,于今却没有得到充分阐发。本文举出"鲲鹏展翅"、"庄周梦蝶"、"庖丁解牛"三个《庄子》中最著名的文学形象,进行哲学的阐发和解读。 相似文献
20.
李春强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111-114,144
曹雪芹通过现实世界、理想世界和神话世界亦即大观园、太虚幻境和大荒山三重世界的彼此交融,错乱其年代,虚拟其时空,实现小说的虚化,将一连串极具表意性的审美意象序列凝聚起来,又辐射开去,富有诗意地上演了《红楼梦》的三重悲剧。对这些具有浓郁的象征性、甚至神秘色彩的审美构体——水、石、花、花园及其一系列变体进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三重悲剧世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