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灾后的心理社会需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个人对于各种紧急情况的反应源自两个方面 :一是个人的因素 ,这与其家庭内部的互动有关 ,即家庭对灾害的准备 ;二是民族或文化因素 ,它们决定着个人所在的社区对灾害的准备。灾害的心理社会方面 :灾前个人因素个人心理决定着他对于危机和灾害的反应。家庭中决定个人心理社会行为的因素有 :家族精神病史 ;幼年期的精神创伤和行为异常 ;贫困 ;神经过敏、内向性格、特殊的恐惧 ;生活压力 ;身为女性。灾害的心理社会方面 :灾前民族或文化因素与个人生活的社区和地区背景有关的民族和文化因素决定着个人对灾害的准备。此类因素包括 :应对问题的仪…  相似文献   

2.
上海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方式与促进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佩琪  陈挥  陈铿 《社会》2004,(4):38-39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领域逐渐由“单位”转向了“社会”,社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既是人们生活的中心,也是人们日常文化活动的中心。加强社区文化建设,首先,是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基层政权的需要。其次,是应对加入WTO、文化开放所带来的挑战的需要。最后,更是强化城市软件现代化建设、提高市民整体素质的需要。正是由于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全国各个城市的地方政府普遍加大了对于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图在区、社区、小区三级构筑社区文化服务的体系,扩大居民对于社区文化的参与和社区认同感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吕元礼 《社会》2002,(11):35-37
在西方社会家庭观念日趋淡化 ,家庭组织日呈崩解的背景下 ,新加坡政府坚持亚洲社会的文化传统(主要是儒家文化传统) ,大力宣传家庭的价值 ,强调家庭的意义 ,促进家庭的功能。时任新加坡政府副总理的吴作栋曾说 :“我们始终强调社会的基石是家庭 ,而非个人。在西方 ,他们认为个人是最重要的 ;个人权利比家庭和社会权利来得重要。我们认为没有家庭 ,就没有个人。家庭是基本单位。社会是由家庭组成的。这种价值观对我们至为重要。”(《联合早报》 ,1990.9.25)1992年 ,新加坡政府在《共同价值观白皮书》中正式将“家庭为根”确…  相似文献   

4.
个人、家庭、社会都需要素质高、品质好的人才,学校、家庭、社会本是拥有统一的目标的,实际上却存在着种种不协调的步伐.要想达到现代社会的要求,不是一个学校就能改变的.“素质教育不要光素质住老师,把学生耽误了”.  相似文献   

5.
“四个转变”:小城市社区建设的关键所在  在城市管理的组织架构上,要实现由县城模式向城市模式的转变。把城区镇改设街道办事处,把条件成熟的村改设为居委会,实现由现行的“市、镇、村”体制到“市、街、居”体制的转变。   在社会事务的管理模式上,要实现以“条条”管理为主向以“块块”管理为主的转变。“市、街、居”体制形成后,要把工作重点放到理顺条块关系上,改变过去那种以“条条”为主的社会事务管理模式,本照“放权让利,重心下移”的原则,把掌握在各“条条”部门手中的与社区建设密切相关的职能及对应的执法权、监…  相似文献   

6.
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是应对少子老龄化挑战的必然之举,为此需要在税收等制度层面予以回应。然而,当前“个税”课税单位以个人作为征纳对象,既降低了个人婚育意愿,又无助于子女养育、教育,还不利于家庭建设,有碍生育友好型社会建构。为此,须引入家庭课税制方案,在解决个人婚育意愿,子女养育、教育和家庭建设等实际问题的同时,契合量能课税原则的基本诉求,亦能丰富“个税”生育激励的工具内涵。在“个税”课税单位具体改革径路上,可选择“个人+家庭”的整体方案,并以夫妻作为基本纳税单位,设计以“折半乘二制”为标尺的家庭课税税率基准,达成“个税”课税单位改革目的,真正助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构。  相似文献   

7.
社区自治中的利益博弈--以南京"中青园"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晁流 《社会》2004,(4):31-33
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小政府、大社会”政策的实施,使国家权力从社区中逐渐抽身而出,特别是90年代的住房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使单位的诸多功能日益向社会转移,传统的“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在这种背景下,社区自治被提上日程。社区自治可以简单理解为把社区建设成自给自足的实体,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本文关注的主要是政治层面。一般来说它具有内外两层含义:(1)对内部事务自主决定;(2)对外作为一个利益整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社区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社区文化建设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人为本”的终极价值目标把社区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统一起来。因此,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要义。要把和谐发展、引导社区人树立和谐伦理、倡导宽容谦让的社会公德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充分运用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的方式方法及手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都市文明的兴起,使人类的物质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但却日益失落了“社区”这一传统社会秩序中的可供利用的资源。作者通过对社区和社区特征的多向度探讨,提出“回归社区”是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协调发展相结合的正确之道,也是精神文明建设从宏观领域向社区意识及个人思想、道德、情感等微观层面的聚焦和落实。通过“志愿性社区参与”这一重要的契入机制,“以人为本”的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就有了最为坚实的基础和最终的归依。  相似文献   

10.
社会工作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推进社会工作离不开“城市土壤”。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城市,特别是东部沿海城市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推进社会工作的发展准备了物质条件和人文环境。但是,中国城市因其各自独特的文化情境决定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与形态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本期刊发的上海浦东新区、杭州下城区、宁波海曙区的社会工作试点探索异彩纷呈:浦东新区结合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创立了“社会化推进”和“实务型发展”社会工作发展思路;杭州市下城区在社会工作试点中坚持把社区建设作为城区工作的永恒主题,把社会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基础;宁波市海曙区则以社区为平台、以协会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抓手,形成了“社区、社团、社工”三社互动和“社工、义工”两工联动机制。 相信三个城市社会工作的探索必将引发读者的思考,并得到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张小东 《社科纵横》2005,20(2):42-42
将现代社区建设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社会学中“民族文化的传承”的理论结合起来,从区位理论角度剖析社区文化建设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在“行为模式”中的理论支撑。同时,进一步探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的再生机制与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行为模式”之间的相关问题,以及社区文化建设中“行为模式”的再生机制所发挥出的功能性的再生机制理论。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引发对社区建设的迫切要求。从社会层面看 ,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将使政府、单位和家庭的相关或部分生活职能剥离或外移给社区 ;从个人层面看 ,城市的无业人口、流动人口及老年人口暂时或日趋增多将给社区建设提出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要求 ;社会性、地域性和生活性是社区建设的基本特征 ,也是社区建设与政权建设等其他组织建设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刘祖云 ,《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探讨》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社会分层不单是一种社会事实 ,而且还是一种心理事实。社会分层不但可以通过社会指…  相似文献   

13.
“啃老”现象的社会工作视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啃老”现象看似属于“私人领域”,但随着不断向社会“外溢”,其影响不只局限于家庭本身,社区乃至整个社会都将为此承担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并将可能引发的系列问题,确实让人忧虑。本文从概念界定入手,运用系统理论,从个体、家庭、学校、社区以及社会等层面对“啃老”现象进行多维度循证,并提出建议对策,以期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有效缓解日趋严峻化的“啃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四、加速文化设施建设,更新文化活动设备社区文化活动的展开依托于对区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设备。由于历史的原因,上海的社区文化设施和活动设备存在着场地狭小、设施不全、设备陈旧等问题。这与上海要建成开放性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极不相称,已经开始影响社区文化的发展。因此,加速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已刻不容缓。处于新旧世纪交替的时期对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应确立一个新的构思原则,那就是建设以文化设施为中心的“社区核”。“社区核”是社区集聚和扩散中心,具有高度的辐射和吸纳功能,“社区核”多形成于交通枢纽、商业集散地、文化娱…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人们会遇到各种需要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协助解决的个人、家庭和社区问题,而社会工作就是这些助人的专业之一。它注重人的价值观,同时也强调人的价值,特别关注的是通过强化社会功能来帮助人们解决个人、家庭和社区的问题。本文将基于社会工作在西方国家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分析二者的关系,探讨社会工作在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的大有可为之处。  相似文献   

16.
“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是一种以内生发展为核心的社区发展理论与实践模式。世纪之交,西方国家面临的挑战使“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成为现实选择。传统“需求”导向的社区发展模式存在着社区依赖性、合作不可持续性以及居民能力下降等问题;而“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则强调以社区资产为出发点,激活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重视社区内所有资源与关键力量、发挥社区组织和机构的主导作用。“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城乡社区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应以全面社区资产建设为实践路径,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内生型社区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家庭文化的内涵及建设的重要意义家庭文化,不仅仅指家庭文化生活、文化环境以及每个成员的文化素质,而且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所谓家庭文化,主要是指整个家庭的价值观念、家庭管理、道德水平、审美情趣、文化素养、室内环境及生活方式等等。搞好家庭文化建设,让社会的每个“细胞”都充满生机与活力,对于我国整个社会的稳定与文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改革的深化与开放的扩大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苏联哲学著作中存在两种主要的文化观点。第一种观点把文化看成是人的存在的个人方面,是社会的东西和个人的东西相符合而和谐化的过程,是人的能力的发挥。这种观念是通过“人的本质力量”、“创造”、“精神财富”这些概念而具体化的。这些概念提出价值的标尺,可以使我们“衡量”具体历史的人接近文化理想的程度。这就叫做文化的  相似文献   

19.
论城市社区文化的功能与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健  任剑 《学术交流》2001,(1):86-89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对社区文化的理论研究也逐步展开.但却出现了就社区谈社区,甚至把社区文化和群众文化相混淆的状况,因此,必须从社区文化的四个主要功能,即它的社会价值调适、整合功能,社会文化继承、积累和融和功能,丰富人们社会生活功能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的功能方面进行廓清.这些功能不仅推动了社区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带来社区秩序的安定,最终又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促进社区文化的健康发展,关键是政府的作为、全社会各行各业的共建和群众的参与,三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20.
转型期社区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社会建设和社区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我国社区工作人才存在总量不足、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不高、社会认知度较低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等学校,面临着观念转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实务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困境,严重制约了社区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在转型期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基础平台作用,以职业化为导向,以《社区工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为基础,建构从“知识为本”、“能力为中心”到“服务需求为导向”的社区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