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模因在流行语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的复制传播为流行语的广泛流行、高频传播提供了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在模因论的视阈下,分析了"高富帅"的复制传播过程及传播方式,解读了"高富帅"模因在复制传播中的意义演变过程,指出"高富帅"在各个方面已经体现出强势模因的特征。"高富帅"能成为强势模因,除了内在动因之外,与其在使用中产生的修辞效应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方言是语言的社会变体之一,有些学者致力于对某一特定地域的方言进行专门研究,还有一些学者对方言的语音、词汇或者语义等单一的语言层面进行研究,却忽视了各种方言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共性因素。针对这些问题,从模因论的角度对方言的发展与演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稳定性、传播范围和存活时间,方言可以分为强势方言模因和弱势方言模因。在此基础上,从模因论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方言发展和演变乃至消失过程中的普遍存在的共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信息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全球文化日益融合。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不仅要传递语言信息,还要传递文化信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将翻译的过程定义为模因变体的过程,将目的语模因定义为"变体模因",通过分析得出"变体模因"也存在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并对"变体模因"中的强势模因给予全新的定义。然后,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的角度探讨了在翻译中如何有效地使用异化和归化翻译方法。经过大量例证分析得出在翻译过程中如果通过异化得到的"变体模因"为强势模因则首先考虑采用异化翻译方法,如果为弱势模因则要采用归化翻译方法或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裸官""裸捐"等"裸×"新词在网络空间不断生成并快速传播。模因论认为模因是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通过复制模仿在人类大脑间传播。文章利用模因论探讨"裸×"族词大范围传播成为强势模因的深层原因,分析"裸×"新词在复制传播中的意义演变过程。旨在为利用语言规律设计创造强势模因,使语言更好更专业地为服务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语言与模因关系密切,而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论揭示了语言产生和复制传播的规律,为研究网络语言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以搜集到的网络语言为分析对象,从模因论角度分析了网络语言模因的传播类型以及复制、传播过程,探讨其成为强势模因的动因和内在生成机制,从而揭示网络语言发展进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语言模因"XX门"的衍生及广泛传播既符合语用经济原则,又体现了强势语言模因的高保真度、长寿性和多产性特征,还体现出显著的变异性。从以"水门事件"为蓝本的语言模因"XX门"在国内新闻媒介的复制与传播及其传播过程可以看出这一点。模因论给人类的语言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其变异性更是值得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继"微博"一词之后,在网络通讯、卫生健康、休闲娱乐、健身运动等领域,派生出了大量的"微X X"新词,我们暂且称之为"微族词"。"微"族词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同时对人们的现代生活也有深远影响。而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可以解释语言现象中的发展演变规律,为我们研究语言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从模因论角度来看,"微"迎合了中国社会发展和人们一定的民族文化心理驱动的需求,过渡为强势模因,经过模因复制与传播,从而形成"微"族词。  相似文献   

8.
模因论认为,语言模因在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并不是说词语的元件与复件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完全一致,而是产生了各种变异。"乖讹论"认为言语幽默的实质是言语的"不和谐",这种不和谐就是由模因变异产生的,即模因的变异产生了幽默。本文从模因论的角度探讨语言模因如何在语音、词汇、句段和语篇等层面触发中国贺岁片台词中的幽默效果。  相似文献   

9.
模因作为一种基本的信息复制单位,通过模仿、保留和进化在宿主内不断发展。茶叶从16世纪传入欧洲以后,四百多年来由于其本身共生模因的特性,茶超越了西方原有的咖啡等饮料,在新宿主内发展成为一种强势模因,不断复制和传播。从模因论角度对西方茶著作、典籍和诗歌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茶文化中的基因型模因传递信息,表现型模因则体现为生活方式在西方传播文化和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模因地图。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的流行语层出不穷。流行语即某些群体使用的时尚流行的新词。其新颖的用法、独特的结构吸引了无数年轻人。从语用学的维度来看,这是一种典型的语言模因现象。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引申而来,用来研究文化现象传播的规律及过程。由此以模因论为基础分析当今社会出现的热门的流行语及其传播过程、语用价值,以期丰富语言模因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汉语词汇很早就出现实词和虚词的区分。虚词大都是通过实词转变而来,通常是由于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或者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词义演变,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意义。本文对"却"、"了"两个虚词的语法化作了一个较为详细的描写,并从历时的角度对其演变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反训的经典例词"臭"的分析,我们认为:如果从共时同一性角度来确定词,那么一个词不可能同时具有正反两个义位,对词义的解释不能随文释义,同时,词义的发展也不可能从义位"A"引申发展为其反义义位"-A","臭"不是一个反训词。  相似文献   

13.
“者”的本义历来众说纷纭,本文认为“者”当表“附著”义,并对“者”的演嬗和用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摘要:通过对以“舌尖上的X”为标题的新闻的整理归纳,分析“舌尖上的X”在传播中产生的语义和句法构成的演变,发现其在 模仿复制传播过程中的局限性,揭示语言模因传播中造成的词义固化、语义不明等问题,同时还注意到了指称名词成为模因之 后造成的以偏概全的标签化问题。  相似文献   

15.
“给力”是保留于汉语方言中的古词,本意为“出劳力”.“给力”如今有了动词和形容词的双重词性.作为动词,有“给予帮助”、“使……精彩”等语义;作为形容词,有“牛的”、“棒的”、“好的”、“酷的”、“精彩的”等语义,这说明“给力”语义有了新发展.如今所使用的大多是它的形容词含义,反映了人们利用“给力”这个词宣泄情感的需要.从修辞分类上可以把它视作是兼有中性词色彩的标准的谈话体词汇,是方言词的升格.“给力”在一些权威正式报刊中的出现,标志着“给力”作为古词的复苏.“给力”的双重词性加上使用者的主观性,使之内涵具有丰富性和模糊性,有着独特的语法特征.  相似文献   

16.
1.归纳汉语北方方言中“郎当”一词之词义,纠正对于该词之误释;2.根据词义起源和词义引申,把该词词义分成两大类:悬挂义和摇摆义及其变体;3.揭示该词的来源:从汉代“锒铛”一词独立出来的动词,并形成了动词词义。  相似文献   

17.
"青"是汉语中一个独有的颜色词。它不但具有丰富的色彩意义,而且具有丰富的国俗语义。翻译"青"时,译者应首先根据具体语境确定它的色彩意义或国俗语义,然后在译文中正确将之予以再现。  相似文献   

18.
“更”与特殊成分词基本上是线性连接,不是直接组合。“更”除常规特征外,还具有反逼递进特色。“更” “特殊成分词……”的应用频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9.
"占籍"一词,经常出现在明清时期的文学著作及历史著作中。现代的许多学者认为"占籍"的词义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入籍",指的是"外地迁至新地,成为有户籍的当地居民"。事实上在明代初期,"占籍"是明代赋役黄册制度的一部分,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户籍管理制度。但到清代初期,"占籍"已经作为一种户籍管理制度,并且广泛地运用到了对流移人口的管理。而这一演变过程是在明清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大 NP”结构中的“大”是表示事物突显性的标记词。从空间维度词到标记词,“大”经历了语法化的过程。隐喻在这个过程中显示了作为词义引申触媒的作用和作为人类重要认知工具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