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5万双鞋垫     
1989年,是洛阳市洛龙区关林庙村60岁老人高秀兰的灾难年.老伴去世不久,儿子遭车祸也走了,紧接着,儿媳一病不起也随儿子去了.所有人都认定这个家是彻底塌了,祖传的一间小黑屋,值点钱的东西全卖了,只剩下一床一灶,一个60岁的老人和一个才8个月的孙女,怎么过?  相似文献   

2.
樊发稼 《老年世界》2006,(16):23-23
子女对老人不孝.原因有三:(1)攀比心理。许多事实证明,越是子女多的老人,出现子女不孝的可能性越大。原因就是子女之间互相攀比。有的是比谁对老人孝顺,而有的是比谁对老人不孝。(2)依赖心理。子女多了,相互之间有某种依赖心理.也就是平时说的“踢皮球”。有人针对这一现象感叹:“一个儿子是个儿。两个儿子半个儿,三个儿子没有儿。”(3)嫌弃老人。父母老了,病也多了。在有些子女看来,老人不但不能帮助自己做事。  相似文献   

3.
正"隐形父亲"越想越担心,自己将来要是被遗弃了,怎么办?他荒唐地做了多年"隐形父亲",抚养他和情人的儿子。儿子长大后,他出巨资送儿子出国读书。可是,儿子从海外留学归来后,根本不认他这个亲生父亲。他为儿子结婚买房,资助儿子创业,在人前还得为父子关系遮遮掩掩。得不到承认,财产也没有了,想到这些,他愈加心慌……此时,只有公开这件事,他才能安心。于是,他将亲生儿子告上法庭,请求法  相似文献   

4.
25万双鞋垫     
1989年,洛阳市洛龙区关林庙村,60岁的老人高秀兰的灾难年。老伴去世不久,儿子遭车祸也走了,紧接着,儿媳一病不起随儿子去了。 所有人都认定这个家是彻底塌了,祖传的一间小黑屋,值点钱的东西全买了,只剩下一床一灶,一个60岁的老人,和一个才8个月的孙女,怎么过?  相似文献   

5.
我相信你     
200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家乡死了一位老人,她三个在外工作的儿子为老人办丧事,吹吹打打,热闹了好几天,丧葬费花去上万元。外界人羡慕老人福气好,儿子个个孝顺。知情人则说,老人早年丧夫,含辛茹苦把儿子拉扯大,儿子们却“娶了媳妇忘了娘”.每月只给娘一点点生活费.娘住的破屋无人管,有了病痛无人问,逢年过节也不回来看娘,老人昏灯孤影,常常以泪洗面。这真是天大的讽利生前不尽赡养之责,不报养育之恩,死后却不惜钱财,大操大办丧事,这是哪一家的“孝道”:)说穿了,“孝”的不过是用钱财挣面子,图个不实的虚名,玩弄自欺欺人的把戏而已。…  相似文献   

7.
正受"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广西柳州的魏桂芳老人,在老伴去世后,立下遗嘱,将自己与老伴房产的继承权交给了儿子。没想到,这份遗嘱却使得老人之后无法安生,儿媳不孝,儿子继而也"变脸"……被迫离家,在外租房住的老人,最终选择撤销遗嘱,收回房产,并和两个女儿一起拿起法律武器维权。亲人对簿公堂,这起特殊的遗嘱案最终会有怎样的走向?  相似文献   

8.
正啃老,也表现为啃父母剩余不多的时间,啃他们的健康,占领他们的生活空间。【壹】儿子3个多月了,公婆隔天来看次孙子,亲亲他的小脚,拨弄一下小手,抱在怀里喜爱得不得了,可从未说过要帮我带这话。产假眼见到期了,他们到底怎么想,我心里那个急啊。结婚3年,我和婆婆相处不错,从未红过脸。她退休前是妇产科医生,业务能力强,医术在当地小有名气。刚嫁过来时,我担心这样的婆婆难相处,可结果发现,"事儿婆婆"身上的毛病,她一概没有。通情达理,不  相似文献   

9.
一对80后小夫妻,婚后辞职回家当起了"啃老族".不工作、不做家务,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老人们看不下去了,自断家里的水电,逼儿子与儿媳离婚.(新浪网 7月28日) 一直以来,人到暮年,都希望家庭和睦、儿女幸福,而在这个家庭里,却真实地上演了一出老人逼儿子离婚的戏.或许,很多人都觉得老人太过分了,哪有"不成人之美而成人之恶"的父母呢?然而,这是垂暮老人的无奈之举. 细观这名29岁颓废儿子的人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父母的教育缺失,迷恋网络、埋怨父母无能、透支银行卡、暴力回报父母,这样的孩子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对于不上进、不愿工作的孩子,不要说养儿防老,到头来,孩子对父母的要求会越来越多,越来越过分,这不利于家庭的和谐,也不利于下一代的成长.  相似文献   

10.
儿子3个月大时,我和妻子就去广州打工,把他留给老人照顾。经过16年艰苦打拼后,我们在广州开了饭馆,买了车子和房子,终于具备和孩子一起生活的条件了,但儿子却不来广州。我和妻子痛下决心,卖掉广州的房子回老家陪他,儿子却说:"和你们一起,在哪里都不幸福。"一直让他当留守孩子,我们深感抱歉,但说到底,也是为了他啊!都16岁了,怎么这么不理解父母呢?为什么总是要强调让孩子理解父母呢?你们是否尝试过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  相似文献   

11.
株洲县原种场榜头村有一栋像模像样的农舍 ,一看便知是一户比较富裕的人家 ,可是住在这里的一位老人却没有享受到晚年的幸福。老人叫刘小年 ,今年74岁 ,虽和儿子同住在一个屋檐下 ,但老人的房间里没有电灯 ,更没有电视机 ,只有一个鸡笼陪伴着他孤独的日子。老人的大儿子 ,也就是这栋农舍的主人刘伯平 ,把老人冷落在一边还嫌不够 ,平日里与妻子鲁雪元、儿子刘新民常常辱骂、殴打老人 ,甚至连老人的口粮也不给 ,逼得老人3次状告这伙不孝的儿孙。1988年一场重病后 ,62岁的刘小年难以继续承担一家之主的重任 ,便召集两个儿子商量分家 ,…  相似文献   

12.
曾经在中央电视台看到一则描述老年痴呆症老人的公益广告:老人什么都记不住了,谁都不认识了,但在某一天儿子将其带出去聚餐时,餐后看到餐桌上剩了几个饺子,老人直接用手抓起饺子准备收到口袋里。当儿子尴尬地阻止老人的“丢人’行为时,老人口里清晰地嘟嚷出一句话:“这是留给我儿子的,我儿子最爱吃这个。”在这种场景下,虽然儿子在众人面前显得非常尴尬,但这种在老人所剩无几的记忆中流露出来的对儿子的爱,却让人动容不已。类似这样的残存记忆中的爱的例子,许多人也许只是在电视上看过,但在我们的服务过程中却不乏这样的例子。  相似文献   

13.
我们夫妻俩一直在城市打工,孩子6岁时,家里老人照应不了,我们就带到打工的城市让他上学。一家三口省吃俭用租了个一室一厅的房子,睡在一张床上。如此这般,我们夫妻的"性福"生活就变成了"性苦"生活了。一天晚上,待儿子睡着之后,丈夫用脚尖绕过儿子的身子向我发出"性号"。我不  相似文献   

14.
90岁的尊严     
正半年前,母亲在医院换了个髋关节,这是个大手术。我们知悉,90多岁的老人手术全麻,风险巨大。母亲进医院就对我们说:"你们做任何决定,必须告诉我。"我们奉命,问她是否开刀,母亲就一个字:"开。"她懂的,不开刀,以后生活质量为零。母亲同病房的一位老太,99岁,虽高寿,却几次犯脑梗、心梗。那天,她儿子来,两人对话,清清爽爽的话音,但内容颇有"穿越感"。老寿星一次次问儿子:"你几岁了?"儿子答:"64岁。"她摇头:"我才60多岁啊,你怎么会64  相似文献   

15.
杨大伯的儿子准备买个四室二厅的大房子,一方面是为了结婚,另一方面也是想好好孝敬一下辛苦了一辈子的两位老人。一开始杨大伯也是十分高兴,但在交定金前杨大伯还是拉住了儿子。他说你们买个三室一厅的房子,我们两个老人呢,就在旁边小区买个一室一厅的小房子,这样加起来还是四室二厅,总价款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过凤楼镇小栗园村一位老人骨折后,3个儿子不给医治,村里老年人协会的一班人得知后,将其3个儿子和孙子召集到一起,给他们讲政策、摆法律,最后,3个儿子不但给老人治好了腿,还争着赡养老人。目前,遍布陕西省商洛市农村的千余个老年人协会已成为广大老年人的“娘家人”和村两委会的“好帮手”。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你好!我居住的院子是个大杂院,里面有好几户人家,其中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孤身一人.他不是没有子女,但他的儿子不和他住在一起(不住我们院),而且根本不来看望老人,更不用说照顾了.老大爷自己有退休金,日常生活都是院子里的邻居们帮助照料,生病也是大伙儿帮着送医院.虽然大家自发、自愿地帮助这位老大爷,但他毕竟年龄越来越大,身体也越来越差了,大家都很担心他今后的生活.所以我想弄清两个问题:一是我们是否可以到法院告他的儿子,让他把老人接过去一起生活,二是如何为老人办理进敬老院的手续.  相似文献   

18.
苗寨农家事     
在芷江县敬老院里,一对老年夫妇拉着前来看望他们的县委老干部局副局长杨林英的手,眼泪双流,反复表示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老人龙长瑞和蒋五妹,都已年过八旬,家住芷江县晓坪乡苗寨岩背村。他们有2个儿子,5个孙子,可谓儿孙满堂。两个儿子在村里都算得上致富好手,家境宽裕,照理说二老的晚年生活是幸福的。然而,偏偏就是这么怪,两个儿子常为赡养老人的事争吵,把父母晾在一边。一次,龙长瑞生病吐血,兄弟俩因支付药费又发生争吵,还责怪医生不该为老人诊治。吵过之后,连父母吃的油盐也不管了。有一回,孙女从外地买回西瓜送了一…  相似文献   

19.
佚名 《现代交际》2008,(11):28-28
一个中国老人去美国看望儿子时,美国人所谓"不赚钱的经营之道"给他留下极深的印象。如,一包20个鸡腿卖3元多,一包10个鸡腿也卖3元多,就像是不识数。再如,20个鸡翅膀,这个店卖2元多,那个店只卖8角,美国人好  相似文献   

20.
一个中国老人去美国看望儿子时,美国人所谓"不赚钱的经营之道"给他留下极深的印象。如,一包20个鸡腿卖3元多,一包10个鸡腿也卖3元多,就像是不识数。再如,20个鸡翅膀,这个店卖2元多,那个店只卖8角,美国人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