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三部语法学专著,在中国语法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有较大影响。三书都力图抛弃从《马氏文通》、《新著国语文法》以来一般研究汉语语法的方法——套用西方语法来写汉语语法,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建立反映汉语自身特点的语法体系。因此,三书在体系上有同有异。三书共识之处很多是对汉语语法特点的精辟见解。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句法问题上,认识到汉语缺乏词类形态的变化,但却有着丰富的造句法。改变了历来以西方的“词类研究为重心”因袭模仿之法,根据汉语语法…  相似文献   

2.
由《修辞学习》和《营口师专学报》两家杂志联合发起的语法修辞能否结合问题的讨论,在语法学界和修辞学界都是前所未有、意义深远的。它对语法学、修辞学的研究以及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语法修辞能否结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可以结合,以郭绍虞先生为代表;一种认为不能结合,以史锡尧先生为代表。郭绍虞先生在他晚年所著的《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一书中指出:“汉语的语法可说经常与修辞相结合的。结合是正常的,不结合是部分。”①并从语法教学和语法研究两个方面阐述了“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汉语语法一方面非常容…  相似文献   

3.
邱景源 《兰州学刊》2008,(7):166-168
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陈钟凡,郭绍虞、罗根泽、方孝岳、朱东润、傅庚生、朱维之等人都撰写了各自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或中国文艺思想史著作,这些经典文学批评史著作的问世,使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得以建立。而批评史学科的建立,不仅仅是因为开创性著作的问世,更主要的是因为这些著作已经有了自觉的批评史学科观念、现代文学观念、批评史观和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这也正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作为现代科学的一门得以确立的根本。  相似文献   

4.
张钊贻 《东岳论丛》2019,40(2):27-37
鲁迅的文学成就部分得益于古文,因为经典古文发挥了汉语美学的特长,然而鲁迅却极力反对古文,因此受到质疑。但鲁迅其实不是讨论文学写作。现代化以科技为基础,而科技要求语文精密严谨,这却是古文无法达到的,所以中国现代化也要求语文改革。从"硬译"和引进欧化语法的主张看来,鲁迅反对古文是要中国语文能够精密严谨的意思,符合现代社会要求,并非考虑文章是否写得好。语文改革同时也为了"改造国民性",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要求。语文跟国民精神有联系,也是洪堡特的观点。尽管鲁迅实验性的"硬译"和欧化不是完全成功,但欧化语法词汇已成中国现代语文的组成部分,尤其经过建国后的语文建设和规范,中国语文已成为一种现代世界的语言。"硬译"和语文欧化的弊病是中西交流不可完全避免的现象,若回归古文又不讲究现代语法,既不能解决问题,也丢弃历来语文现代化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刘克敌 《东岳论丛》2000,21(1):136-139
陈寅恪认为 ,汉语的特点通过对对子可以得到集中的表现 ,对对子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 ,实际上也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思维方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特点。因此不仅不能简单地用西方语法体系来研究汉语 ,而且也不能仅仅把汉语视为工具 ,而应该从建设中国文化体系的角度来重新研究汉语。同时陈寅恪也对五四以来对文言否定过多的倾向给予了批评。陈寅恪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这种理解在今天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去年十一月有两种在语文刊物上连载的语法印成了单行本,一是‘中国语文’上的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的‘语法讲话’,一是‘语文学习’上的张志公先生的‘汉语语法常识’。这是祖国语文语法教学上两件可喜的事情。‘汉语语法常识’已经由作者张志公先生修订后由中国青年社出版,‘语法讲话’现在正用该刊的抽印本向各方面徵求意见以便修订,推想正式出书跟大家见面日子也不会很远。现在我们站在语法教学工作者的立場,先把我们学习‘语法讲话’的一点体会发表出来,一则向  相似文献   

7.
汉语语法学的创建是中国语言学现代化转型最重要的一环,留学生群体就是实现这一环节的领军人物和主力。他们引借西方语法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草创了汉语语法学科的框架;在汉语语法的个性研究和汉语语法体系的修正、革新中,创造出了汉语语法学科的奠基性成果;在汉语语法教学实践中担当引领者和示范者,从学科教学的维度促成了汉语语法学的真正创建。从留学生角度看汉语语法史,不仅可以看到汉语语法学的创立、演进轨迹,更重要的可以看出异域学术范式影响中国近现代新学科创立、发展的过程,从而体悟本土新学科创立、发展,乃至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8.
神摄人治:汉语语法的真谛所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从汉语语法的样态与汉民族对这一样态的把握上,阐释了中国文化语言学神摄人治汉语观的内涵,论证了神摄是汉语语法文化精神的体现,而人治则是汉民族对汉语语法组织策略的把握,本文认为汉语语法的神摄人治是以中华文化为其坚实根基的;汉语语法学的革新在于突破置汉语语法的神摄人治于一旁不顾的旧模式,探寻能将汉语语法的神摄人治纳入其中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主要奠基人,同时在语法、修辞学领域皆有建树的著名学者,郭绍虞先生在学界受到普遍关注。研究者利用的文献,主要是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的《郭绍虞文集》(包括《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照隅室杂著》三种)。  相似文献   

10.
一、历史回顾 1956年,中学、师范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语文的体制。中央教育部中学语文教材编辑室为编写中学、师范的《汉语》课本,便拟订了一个教学体系—《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暂拟系统”)。这个综合性的语法体系吸取了《马氏文通》(马建忠著)以来中国语法研究的一些优秀成果,对当时中学汉语(语法)教学,普及语法知识,无疑是好的,起了推动作用的。但是,它的析句采用句子成分分析法(有人称为中心词分析法),指出  相似文献   

11.
<正> 潘允中先生的《汉语语法史概要》《中州书画社,1982,以下简称《概要》)是继王力先生《汉语史稿·语法的发展》之后,全面系统地描述汉语语法的历史发展的又一部专著。它在论述中“注意一个‘史’字,力求做到上联甲骨、金文和《尚书》的语法材料,下系近代乃至现代作品”(《概要·前言》),同时注意吸收近二十年来汉语语法史研究方面的新见解、新成果。无可置疑,这是一本好书,在汉语语法史的研究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第三届汉语方言语法国际研讨会由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和暨南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香港中文大学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协办,于2006年12月2日至4日在暨南大学举行,来自加拿大、日本、新加坡、中国大陆及港澳地区的近百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来,汉语语法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形成了众多的研究热点,这些热点问题的形成得益于汉语语法研究中新理论、新视角的深入开掘.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近十年来的汉语语法研究热点视角进行阐述:(1)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角;(2)汉语语法研究的类型学视角;(3)汉语语法研究的韵律词法、韵律句法学视角.同时指出,多视角研究综合互补是近十年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突出特色.  相似文献   

14.
简讯     
今年七月上旬,教育部在哈尔滨市召开了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我校语文科现代汉语教研组教师郭青萍应邀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是解放以来我国语法学界的一次空前盛会。会议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修订《暂拟汉语教学语法体系》。会前,郭青萍老师提出了自己的修订方案及阐述修订方案的学术论文。会议开得富有成果。会上,经过反复讨论,通过了《〈暂拟系统〉修订要点》。会议结束后,我校现代汉语组除向师生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外,已根据《修订要点》编写出我校的现代汉语语法教材,并在校内外进行了试教。实践证明,这次修订使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更加科学了,同时给教学带来了很多方便。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中的动词重叠及相关句式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瓶梅》中的动词重叠及相关句式考察张鸿魁按照习惯的说法,动词有“态”的区别是汉语语法的特点。其中短时态是近代汉语才发展起来的,其基本形式在现代汉语里表现为所谓动词重叠,本文记作DD,相应的已然形式是D了D,研究者多认为DD是由D─D发展来的。《金瓶...  相似文献   

16.
目前的汉语语法研究存在着激进与保守两种倾向,这在古今汉语语法研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只有打通古今,以汉语传统语法研究方法为根基,相互借鉴,才会走出一条适合汉语语法特性的研究新路子,建立中国特色的语法理论,让中国的语言理论走向世界,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7.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出版一百年来,人们以“我国第一部语法著作”来评述它。本文把《文通》放到中国文化的发展长河中考察,认为《文通》提供了中西文化结合的范例,为各个领域吸收西方文化开创了路子;《文通》成功地构建了汉语语法体系,促进了汉语语言学的科学化、理论化、系统化;《文通》广泛地选例,促进了诸子各家思想的传播、融合,弘扬了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8.
目前的汉语语法研究存在着激进与保守两种倾向,这在古今汉语语法研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只有打通古今,以汉语传统语法研究方法为根基,相互借鉴,才会走出一条适合汉语语法特性的研究新路子,建立中国特色的语法理论,让中国的语言理论走向世界,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批评经由了从"诗文评"到批评史的发展,郭绍虞、罗根泽、朱东润是这一现代"纵向"研究的奠基者;而朱自清、傅庚生、方孝岳所作的是"横向"的研究,<朱自清中国文学批评研究讲义>为学科的建设提供了理论范式,贡献尤大.因历史际遇不同,"横向"三家在文学批评研究上的学术影响不及"纵向"三家,但他们中国化、世界化的学术观念,比较文学批评学的思想与实践,已在半个多世纪后得到回应,新世纪的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也将在纵、横双向演进中取得进步.  相似文献   

20.
《马氏文通》建构了自己的元语言系统,充分体现了马建忠对建立汉语语法学和开创中国语言对比研究的贡献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马氏的模仿不是机械的,而是部分地继承了中国古代语法学说,结合汉语的实际,将西方的语法理论运用于汉语语法现象的分析;突显了汉语的“字”不同于英语的“词”,用“字类”替代了西方语法学中的“词类”;马建忠的“实字虚用”和“虚字实用”,直指“汉语实词不可分类”的事实;在字类中专设“助字”,体现了汉语助词与英语虚词的不同功能;“句读”及省、顿、次、式等概念,“为华文所独”,体现了中国古代文章学与现代“篇章学”的有机结合.马建忠较为成功地建构了汉语的语法体系,体现了“体用结合”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