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针对当代中国的信仰危机问题,不少学者企图通过重塑宗教信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可是"敬鬼神而远之"的儒家文化传统决定了这条道路对中国恐怕是行不通的。鉴于中国古老悠久的以道德信仰为核心的文化传统,可以考虑根据风险社会的时代需求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道德信仰体系,加强道德信仰教育,把道德教育从规范认知教育水平提升到信仰培育高度,以便从根本上解决信仰危机问题。 相似文献
2.
论信仰在道德提升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现象,从而制约了当前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本文试从“信仰”这一视角,论述信仰对提升道德、促进道德建设的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任慧丽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7(4):109-112
中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信仰危机,在了解了信仰的形式、特点、作用等相关内容后要总结危机产生的原因,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争取重建信仰,并使之为我们的道德建设服务。不过道德信仰也要讲究一个度。 相似文献
4.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50-154
社会道德的严重滑坡已经严重冲击到大学校园,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现实际遇出发,对传统伦理道德教育进行梳理和反思,从道德信仰教育理念转变的视角,探讨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必须从规范到信仰、从虚无到超越,找回道德信仰教育的逻辑起点与逻辑进路,才能提高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人生信仰与道德信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长领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5):7-11
人生信仰以人生观为基础并通过人生观体现出来,人生观的核心是人生价值观;道德信仰是对道德价值目标的认定,而其认定过程就是人生价值的体悟和思考过程;人生信仰的确立、人生观的形成、人生价值的体悟和道德信仰的产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过程,人生信仰与道德信仰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6.
丘丽丹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24(3):11-14
十八大全面开启我国法治建设的新阶段。当前我国公民法律认知不足、法治情感欠缺,公众整体性缺失法治理性精神,公众法治信仰在习惯于几千年"人治"的社会中举步维艰,直接阻碍着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培育公众法治信仰、增强全民守法意识也就成为十八大之后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政府推动高效的法律运行是培育公众法治信仰的基本途径,法治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更新、媒体法治宣传的现代化,对公众法治信仰的培育也有着更为直接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魏长领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6):54-58
道德信仰的本质就是人在道德人格上的自我超越。具体表现为:道德信仰是人的社会之我对个体之我的超越;是精神之我对肉体之我的超越;是理想之我对现实之我的超越;是无限之我对有限之我的超越等。 相似文献
8.
陈升磊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103-105
自律是道德的根本特性。社会道德只有内化为个体道德,内化为主体的情感意志,内化为道德信仰,才是真正的能产生效果的现实道德,才会产生履行道德行为的持久而强大的动力。道德信仰对道德有境界提升、人格塑造、动力、价值定向、凝聚等功能。在当代中国,道德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对此,笔者提出了三种道德信仰建构的方式:经验习染方式,教育督导方式,权威强制方式。 相似文献
9.
曾广乐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92-96
深入阐述了有关道德的3个基本概念,即道德自信、道德信仰与道德变迁;认为应在准确把握道德变迁的基础上,坚持正确的道德信仰与道德自信;道德信仰的重心应是道德价值、道德精神与道德规律等;道德自信应是一种具有包容开放、与时俱进、自我批判等精神品质的道德自信。认为应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以适应现实社会道德发展与道德建设的需要,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曾广乐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2):1-6
本文阐述了社会道德与信仰的不可分离性——社会道德是一种信仰化存在。同时分析了,从宏观历史的角度看,社会道德整体上又是不断变化的。并认为,社会道德的信仰性与变迁性对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主体的精神世界产生了两种矛盾对立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我们化解道德信仰与道德变迁对道德主体的矛盾要求,从而既坚守道德信仰又恰当地推动社会道德变迁的几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叶智辉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2):15-22
儒家道德主体性意识除了包括自觉性、能动性、自主性和超越性之外,还涵括了道德心理的成长过程以及道德主体性“知、情、意”的圆融统一。道德本能或善端的设定是大学生道德学习可能的前提和动力。活化传统儒家道德主体性意识资源,尊重主体性发展的规律,加强大学生道德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实施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培植大学生个体道德主体性意识,发展道德思维、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培养道德兴趣和道德实践能力,是当代大学生道德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2.
韩玉彬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3)
大学生的诚信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这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同时也决定于高等教育的宗旨、目的。因此,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意识和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探索类似于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具有创新性质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建立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和社会认同机制、法律约束机制,将是进一步增强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一个新课题和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13.
张芙华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1):124-125
“德修”和“智修”是大学生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大学生必须将“德修”和“智修”统一起来,认真学习,积极实践和自我改造,不断加强“德修”和“智修”,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4.
论德育过程的内外化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育过程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运动过程 ,其内化与外化的两个重要的阶段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研究并掌握德育过程内外化关系 ,对于确定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行之有效地实施德育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道德吸引力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芳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2):68-72
道德吸引力就是道德所具有的使人们趋之若鹜、乐于为善的力量,它源自于道德的合需要性:合乎社会、时代的需要;合乎人们解释世界、解释生活的需要;合乎个体追求幸福的需要.据此,我们必须从道德知识、道德教育形式以及道德行为三个方面着手,努力培育道德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6.
李华忠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3):34-37
西方传统道德立足于宗教信仰基础之上,但自进入现代社会,现代性对传统宗教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信仰在理性知识膨胀的挤压下不断萎缩,道德的宗教信仰基础被消解,代之以理性。然而,理性并不能填补现代社会的信仰真空,这导致现代社会不仅面临严重的"存在"危机,而且面临着空前的精神危机。为此,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以超越现代和激进后现代的眼光,从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入手,重立信仰价值,表现出宗教反弹倾向,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道德的宗教信仰基础回归。 相似文献
17.
确立学校德育的资源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雅琴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3):137-141
各种社会理论已经综合地指向了人的发展,学校德育作为个人和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这种特殊的教育资源有非物质性、不可替代性、社会历史性、无限增值性等特征,其社会功能表现为政治上的导向与保证、经济上的激励与协调、文化上的濡化与开发,其个体功能有净化功能、增值功能、成长功能等。应该树立学校德育的资源意识,重视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德育的功效。 相似文献
18.
论当代大学生现代道德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清华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97-99
本文在对现代道德人格与健全道德人格、理想道德人格进行了简略区分的基础上认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应以把传统道德人格中的优秀特质、时代要求的特质和社会主义要求的特质有机统一起来的现代道德人格为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黄明欣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5):567-570
我国现阶段正在进行信用建设,但信用的建设不能取代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前者为道德诚信,后者为法律诚信。二者虽有联系,但在起源、内容、功能及调整方式和表现形式上有区别。诚信原则维护的是实质正义。信用缺失的治理应是将二者相互结合,功能互补。 相似文献
20.
新的历史时期赋予领导干部以新的历史使命,也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对此,从新时期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内涵,领导干部道德修养方面的缺失和健全提高领导干部修养水平的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