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正> 道德活动,作为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是由特殊的心理机制来维系的。内在的道德心理机制,构成了整个道德活动的稳固基础和持久动力。而道德情感是道德心理机制中一个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本文试图从情感与道德的内在联系出发,阐述道德情感在道德活动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前社会存在的负面情绪主要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引发的焦虑情绪、社会利益格局失衡引发的不满情绪、贫富分化和权力腐败引发的仇恨情绪、社会信任缺失引发的逆反情绪、价值真空引发的无聊情绪和道德迷茫引发的冷漠情绪。对负面情绪应从保障民生需求、协调利益关系、加强社会心理疏导、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化社会舆论环境等方面来疏导。  相似文献   

3.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主要原因,作为影响这一过程的心理社会因素,亲子关系的失调、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父母监控机制的弱化和父母亲情呵护的缺乏影响了留守儿童道德观念的获得、道德情感的发展、道德行为的养成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解决留守儿童道德发展问题的现实途径,在于充分发挥家庭的监护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扩展农村学校的道德教育与心理辅导功能。  相似文献   

4.
孟庆湖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1):102-104
人们使用"社会转型"来指称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社会变化。伴随着转型期我国社会广泛而深刻的进步,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日益多元并发生了某些混乱,诸如耻感弱化,责任感缺失,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膨胀等。近年,以"小悦悦事件"为典型,"做好事反被诬"、"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等关于道德的负面事件屡见报端,公众的道德焦虑也因此成为社会性议题。道德焦虑有两个指向:一是道德滑坡,人人但求自保,出现普遍的社会冷漠;二是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全社会期盼建立新的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重建社会公德良序。  相似文献   

5.
道德理性、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支配个体道德活动的完整的心理机制。本文着重从个体道德意识角度论述了道德情感的内涵,认为它对充实道德理性、增强道德意志有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渗透功能。  相似文献   

6.
道德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它既不能脱离人的内在生理活动,也不能脱离人的外在社会性活动,其生成过程是个体生理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从理论上讲,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生成是其心理机制的综合反映,整个过程将受其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以及道德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反言之,道德情感在留守儿童品德结构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其理论价值在于不仅推动着自身道德认知、意志、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而且还将进一步完善他们的道德品质与人格。  相似文献   

7.
道德冷漠的生成机制既具有较为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背景,又具有道德系统本身运行的内在规律性.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转轨、政治架构和文化建设构成道德冷漠生成的宏观因素;政府公信力、经济组织(企业)的诚信守法、社会团体的行业规则和职业操守构成道德冷漠生成的中观因素;道德主体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构成道德冷漠生成的微观因素.道德冷漠实质上是道德主体对受助者缺乏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从而在道德实践上不作为,其微观生成机制主要有个体道德抑制机制的受损、个体道德奖惩机制的失衡和个体道德心理机制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殷杰  艾鹏 《江汉论坛》2023,(5):54-60
道德认知过程中情绪与理性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一直是学者们探讨的重要问题。格林尼提出的道德判断双加工理论是描述道德认知过程影响最为广泛的道德心理模型,但是其存在两点不足:一是过于强调情绪和理性的竞争关系,二是缺乏对包含语境在内的其他影响因素的考察。在道德研究的神经科学领域,莫尔针对双加工理论的两点不足提出了“事件—特征—情绪”复合模型,指出认知过程中情绪和理性的相互作用,强调了语境社会知识在道德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道德认知过程是复杂的动态系统。相比双加工理论,该模型在道德认知方面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体现了神经科学复合模型进路才是道德认知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9.
当前大学生道德人格发展中,出现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道德情感冷漠、道德信念缺失等问题,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借助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应培养大学生积极道德人格。要挖掘和塑造大学生的积极道德品质,加强大学生的积极道德体验,以使他们形成稳定的积极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群体性事件也在不断增加。这其中网民相较于现实社会形成了新的伦理关系。同时,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情绪和要求也反映出当代中国新的道德需求。本文以药家鑫案件为例,来分析网络群体的特征以及这一事件反映的当代中国公民对于社会道德风尚的新追求,并为当今道德困境提供解决出路。  相似文献   

11.
彭焕彬  文剑辉 《理论界》2007,1(5):146-147
知、情、意、行是德育的基本过程,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性。传统德育过程认为道德认知教育是基础,道德情感培育是目的和手段,道德意志的锻炼是关键,道德行为的形成是培养目标。青年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在道德人格认知方面必须强调道德理想和道德责任;在道德人格情感方面必须强调人格信仰对提升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在道德人格行为形成方面必须注重把道德要求制度化及努力建立奉献与回报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2.
道德能力是个体认识理解道德规范,在面临道德情境时能够鉴别是非善恶,作出正确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在道德能力的生成过程中,自我意识是前提,社会关系是载体,社会实践是保障.培育个体道德能力必须促进道德认知发展,培养道德信仰,提高情境感知能力和丰富道德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3.
蔡盈洲 《南方论刊》2014,(10):50-51
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谣言不仅具有很强的迷惑性,而且容易激发群体情绪,使群体中的个体失去理智,其行为完全被情绪裹挟,从而酿成群体事件,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谣言的这种效应是由其情感动员机制形成的。情感动员是一种情感运作方式,谣言主要通过锐化、脱域和共鸣三种机制进行情感动员。  相似文献   

14.
防患于未然,对群体性事件的预防重于处置。依据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社会心理机制可以设计有效的预防策略,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与危害。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社会心理主要是社会不满导致民众的不公正感和相对剥夺感产生,后经集群认同形成鲜明的内外群体,而群体愤怒等负性情绪又为其提供动力。据此可设计有效的社会心理预防策略:基于群体认同的同化"异质"群体,"分化"同质群体;基于群体情绪的监控、识别、调节群体情绪策略。  相似文献   

15.
管理者的道德情感是管理伦理和管理活动的重要维度。道德情感既是管理者的一种人性化存在方式,也是管理者的一种社会、历史角色的体现。管理者道德情感的培育,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从个体角度来看,需要管理者对自我道德的提升和确认;从组织角度来看,需要管理者对道德情境的体验和投入;从社会角度来看,需要管理者对道德文化的创造和传承。管理者道德情感的功用体现在:实现管理者道德的内化和人格的完善,促进管理组织的交流、协调和导向功能,完成社会对管理效果的评价反馈。  相似文献   

16.
高卫民 《南方论刊》2011,(10):40-43
从"郭美美事件"引发出来的诸多事件之中,人们更多看到的是中国公益事业管理上的不透明和公益事业官办化的痕迹,引起了社会情绪这样或那样的不满。于是,"郭美美事件"成为了这种情绪的一个宣泄口,从而也成为推动中国公益事业体制改革的新动力。然而,无论何种事业,仅靠道德力量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成熟的机制。许多人就此想到了公益信托,因为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很多发达国家取得了成功经验。在目前现有的条件之下,公益信托或许正是我国公益慈善改革的一个出路样本。  相似文献   

17.
整合性道德和城市社区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合性道德同社会整合相联系。社会整合的前提是社会的分化、社会结构的多元化。社会整合要求一种具有整合意义的道德。整合性道德有赖于国家的动员和制度保障、社会的自觉以及在二者的互动中形成的社会成员的普遍的行为习惯。社会成员的为社会结构所需要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构成了整合性道德的基础 ;国家的倡导和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整合性道德的价值维度。就形成方式来说 ,它既是自下而上的 ,同时也是自上而下的。因此 ,可以将整合性道德概括为 :以促进社会整合为目标 ,在国家和社会的互动中形成的为一定社会结构中的不同结构单位所共识的道德。社区和社会在结构上具有“同构”性 ,城市社区的道德整合具有社会性的意义。城市社区的地域性使通过城市社区进行社会的道德整合具有可行性。中国城市社区具有特殊性 :首先 ,中国城市社区具有建构性。其次 ,中国城市社区体制具有二元性。这种特性有利于当前的整合性道德的建设。政府在设计社区发展规划时将国家所倡导的道德观念作为道德建设的目标 ,从而实现对社区居民的道德引导。而居民则通过参与社区事务 ,进行社区活动自觉到共同生活的规则和对规则的尊重。这种互动机制使整合性道德既能够形成居民的心理认同从而获得坚实的道德主体性基础 ,又能够达到社  相似文献   

18.
臧克家对“封建性的乡村”和“悲剧型的农民”怀有近乎偏执的情感。这种情感表面上是出于对弱势群体的悲悯,实质上根源于诗人灵魂深处终生蛰伏、难以释怀的负罪情结。基于这种负罪情结产生的自赎意识直接引发了他大部分新诗的创作并规定了作品的基本指向:对传统美德的由衷认同,对以道德建设为中枢的民族传统文化时代命运的关切与焦虑。因此,与多数现代作家不同,现代史上的阶级对立并不是臧克家关注的焦点。关注传统道德文化的时代困境和民族国家的道德重建才是他新中国成立前全部新诗的核心命题。  相似文献   

19.
道德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心理的关系十分密切.一定道德规范的形成和存在要以一定的社会心理为基础,而道德作用的充分发挥也必须以社会心理为中介.但在现实社会中,社会心理的公开表达往往要受到诸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因此,那些能够公开直接表达的社会心理便以社会普通心理的形式存在和传播,而那些缺乏公开表达条件的乃至受到压抑或抑制的社会心理便沉淀为社会潜意识.社会潜意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无疑会对道德的形成与发展,道德作用的实现产生重要的制约和影响.揭示和剖析这种制约和影响,对于自觉地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儿童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发展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家庭教育在儿童道德情感培养上具有学校和社会所没有的优势。遗憾的是,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促进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在家庭中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家长可以通过以身作则、发展道德认知、加强情感交流、重视行为训练这四个方面来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