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以反映和控制企业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及环境保护活动为核心内容的绿色会计的引导。本文首先分析绿色会计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企业实施绿色会计面临的难点问题,最后提出实施绿色会计引导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资源型企业绿色行为选择,除承担转型调整成本外,还面临高昂的沉没成本。为避免陷入“资源优势陷阱”,政府试图通过环境规制来约束企业的负外部性行为。通过构建环保监管部门与企业的双方动态博弈模型,并将绿色声誉对二者行为的约束、得益引入模型,探究环境规制能否诱导资源型企业的绿色行为选择。研究发现:精心制定的环境规制能触发企业绿色行为选择,但资源实际控制者环保监管部门与企业间易出现“规制俘获”;声誉机制透过政府公信力损失与得益,媒体披露影响力度与利益相关者态度,可有效约束监管部门被“俘获”行为,遏制企业寻租的可能性,间接倒逼待转型企业绿色行为选择;企业违规处罚力度的增加,在倒逼其绿色行为选择的同时,也降低了监管部门被寻租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企业“绿色责任”是指企业在环境影响、资源利用方面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博弈论为主要工具,分析了企业“绿色责任”行为效果作为“公共产品”及“私人产品”两种情形下,企业“绿色责任”行为的动因与行为规律。研究发现,在企业“绿色责任”行为效果作为公共产品的假设下,博弈的初始条件对企业的群体行为有关键影响,通过政策干预改变博弈初始条件是防止企业群体败德,使得企业“绿色责任”博弈向健康方向发展的前提;在企业“绿色责任”行为效果作为私人产品的假设下,通过消费者、供应链的区分与选择机制,使得企业行为的外部效应内部化是涵育战略性企业“绿色责任”行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伴生的企业生态文化问题,呈现出中国社会转型期企业环境的新特点与新需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不仅关系企业发展,而且关系人民福祉,是“绿色经济”和“低碳消费方式”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资源枯竭型城市,需要政府搭建平台在企业领域借助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隐性的非正式制度,社会信任对于推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开展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立足微观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考察社会信任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社会信任主要通过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外部资源供给与内部可持续导向能够强化社会信任驱动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正向价值,产生内外赋能效应,这种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产权、中西部地区以及正式制度环境更弱的企业中更为明显。当前应着力深化社会信任环境与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信任的润滑剂效应,以改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融资环境。  相似文献   

6.
国家正大力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在企业绿色发展过程中,环境管理会计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环境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存在很大问题,应用程度极低。新形势对环境管理会计的应用需求更加迫切,同时也为环境管理会计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应借鉴部分成功企业的先进经验,政府、高校、行业组织和企业多方共同努力,多管齐下,推动环境管理会计的应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环境会计是确认并记录企业的环境成本费用,分析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对传统会计学科的继承与突破。文章介绍了环境会计的发展历史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并对环境会计在中国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在大力提倡“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下,研究中国的环境会计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绿色信贷”是当代国际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违反环境法律与法规的企业、项目进行信贷控制,旨在通过贷款和项目资助强调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企业文化的发展态势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品牌战略”、“网络分析”和“价值导向”为手段,在企业识别系统中充分发挥其整一性、个性和开放性特点,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动力资源,从而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必然会导致会计的变革,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会计和审计的绿化已成为国际会计界的热门话题。本文首先简介了绿色会计和绿色审计产生的背景及现状,然后重点分析了我国建立绿色岳计和绿色审计的必要性.最后.针对绿色会计和绿色审计的特点,捉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云南民族商品的绿色营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社会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日益重视和企业对自身经营环境的日益关注 ,绿色营销近年来成为市场营销的热门话题。云南民族商品的绿色营销有其优势条件。要实现民族商品的永续产出 ,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合理使用资源 ,防治环境污染 ,以达到各类资源的良性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5—2021年黄河流域9省(区)制造业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公开报表数据,从投入—产出视角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Malmquist-Tobit模型测算了国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并分析了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总体处于低水平状态,时序变化呈“W”型波动趋势;区域分析发现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存在由下游向上游递减的格局;行业对比发现轻纺工业类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最高;环境规制负向作用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正向作用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企业规模以“N”型方式影响绿色技术创新效率;高管薪酬激励以“U”型方式影响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政府补助、企业社会责任、资产负债率和资产收益率等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绿色创新战略是制造企业应对外部绿色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理性行为理论,构建了从外部绿色压力到环境承诺再到绿色创新战略的“认知-态度-行为”模型,对制造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认知决策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就资源情景对环境承诺的态度强化作用进行了验证。通过对396份制造企业调查数据的检验,证实了制造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行为决策由其对压力的认知反应及指向行为的态度决定,同时,表现为组织冗余的资源情景通过对环境承诺的强化来影响态度对行为的决定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认知-态度-行为”的认知决策机制不受企业成长阶段的影响。此外,相比于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决策者对市场压力进行积极认知反应的意愿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14.
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乡村振兴是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构建高质量农业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现实要求。为揭示我国农村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水平,本研究以绿色发展为理念,在借鉴已有相关成果的基础上,从农业经济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力、农村社会发展和政府绿色支持四个维度构建我国农村绿色发展评价的层次模型及其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TOPSIS和影响度模型的实证分析表明:2011—2016年我国农村绿色发展水平总体上处于上升态势,各子系统绿色发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农业经济绿化度、农村社会发展、政府绿色支持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制约我国农村绿色发展水平的因素依次为农村社会发展、资源与环境承载力、政府绿色支持和农业经济绿化度。以绿色技术构建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完善农村资源环境的绿色治理体系、构建农村绿色生活方式的行动体系和完善农村的绿色财政支持体系是实现乡村绿色振兴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环境规制对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机理与传导路径,以中国95座地级资源型城市2007—2020年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B-K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环境规制的传导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选取“空间区位+资源依赖度+发展阶段”三重异质性进行分析,探究环境规制对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传导机制的异质特征。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与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呈“倒U型”曲线关系;环境规制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外商投资、人力资本积累4条路径间接促进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环境规制的中介效应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其中空间差异对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绿色信贷业务涉及贷款人、借款人和监管者这三种直接的利益主体。在绿色信贷业务中,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追求与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管理、可持续金融及企业社会责任的目标取向存在共生共荣的关系。作为绿色信贷实行的桥梁,环境信息公开和共享情况直接影响绿色信贷的执行效果。建立“绿色银行”评价机制,鼓励银行开发针对中小企业的绿色金融产品,是完善我国绿色信贷制度有效的利益“抓手”。  相似文献   

17.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以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高度和谐的营销方式.环境、资源等问题现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树立绿色观点,制定绿色计划,开发绿色产品及制定绿色营销组合策略,是我国企业走出国门、进军国际市场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系统梳理绿色营销理论,基于SWOT态势分析将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可对国内企业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性及和谐统一提供相关佐证.  相似文献   

18.
在总结浙江制造业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绿色制造工程的概念、特征、运行模式和推行绿色制造工程在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中的意义;并重点论述了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的战略思想、目标与重点———突出推行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技术、深入开展绿色营销和全面推广绿色教育,以推动制造业“企业—环保—社会”的最终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会计的本质,历来成为会计“百家”争鸣的理论焦点。我国会计界就有通常所说的三“论”:一曰“工具论”,认为“会计是一种计量的技术和手段,是用来记帐、算帐的工具”;二曰“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三曰“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经济的活动”。各派观点自成体系。从时间上看.50——70年代占统治地位的是“工具论”,80年代至今则主要是“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之争,各种观点水火不相容。我以为,这种认识问题的方法恰恰忽视了会计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会计是在一定的客观历史环境(称之为会计的社会环境,或称会计环境)中产生并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会计具有宏观作用是较为广泛的共识,但关于如何建立起微观会计与宏观经济之间的联系,大多数研究关注的是会计信息的宏观估值和契约功能。基于会计管理活动论,认为智能化环境在资源、方法和工具、行为逻辑上对会计产生了影响,催生了智能会计的概念,扩展了会计在宏微观领域的职能。智能会计宏观作用突破传统会计围绕政策“输入/输出”效果检验的“黑箱”机制,形成了具有行为感知、推理决策、资源配置、过程监督能力的宏微观会计管理活动关联的“白箱”机制。“白箱”机制的作用借助两条路径展开,一是从微观经济活动数据感知到报告形成,再到宏观经济指标关联映射和穿透、追溯的信息流;二是建立微观经济资源与宏观经济产出之间的控制关联。“白箱”机制的技术结构分为资源层、工具与方法层和行为层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白箱”机制在资源一体化配置、政策关联关系、风险控制、价值协同、财会监督、政府治理等领域的作用。因此,财政部门应加强智能化环境下相关会计管理政策和制度的研究,构建开放、共享的宏微观一体化会计管理和服务平台,以提升会计服务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和微观管理效率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