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异质文化间的文学翻译都会在某种程度上产生“误读”。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对“文化误读”进行研究,对加强文化交流、促进异质文化之间的对话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揭示不同文化各自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我们认识在跨文化、文学对话中,外国文学是怎样通过本土文化的“过滤”而传播和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2.
韩国文化对韩语话语规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文化中的“无我”特性和“集体”观念在韩语话语规则中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同时也反映了韩国社会的语言交际特点和韩国人的思维模式。因此,在中韩文化交往中,了解这些文化特性有助于我们增强语言理解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3.
从回族题材的文学创作看,宗教在1949年后中国大陆文学创作中的表现特点是,在强有力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教化引导下,有效地淡化了宗教的现实作用,而文学对于宗教在较长时间里的规避,便成为这种大的语境下的必然选择。到了1980年代,一些回族作家借助文学来张扬民族文化精神,使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文化,在日趋物化的语境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展示,但人们关注更多的是文化的异质特点,对于其精神层面的价值提示意义认识不足。而在当代语境下文学对宗教的表达限度是与整个大的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4.
"天"与"地"在中国和西方都与民族起源和创世神话紧密相连,作为一对基本的文化概念,二者拥有丰富且不同的文化内涵。近年,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发展,以中英文互译为代表的语言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基本文化概念的有效互译不仅增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理解,也推动了不同文化间的沟通。本文以中国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为背景,对"天"与"地"在两种文化中的渊源、历史、定义、内涵以及宗教、哲学和文学三个方面的翻译进行了比较,以跨文化研究的视角重新审视二者,讨论这些概念各自代表的社会与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差异,以期为翻译的文化研究及跨文化交际的进一步研究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5.
以概念隐喻为理论框架,结合中西方文化背景,考察中西方对信仰世界的不同称呼,尤其是近代以来宗教一词的发展历程,能够发现,近代中国人对信仰世界称呼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他们通过隐喻方式来认识信仰世界所依赖的思维方式的变化,而其背后,则是中国传统文化至近代以后,在西方文化冲击下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一发现,不仅能促进对隐喻理论在文化研究尤其是跨文化研究中应用的一些新思考,同时也能从另一个层面认识到,在文化形成过程中,隐喻这一认知方式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渗透到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广义上讲,宗教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人类文化的历史,而语言又是某个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载体.研究中国宗教与基督教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可以正确地认识宗教的作用,以利于我们了解彼此的语言、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避免产生文化误读现象.  相似文献   

7.
异质文明的文化特质,决定于构成其特定的民族、历史、宗教、经济等社会文化土壤的形态差异;不同的文化特质,又决定了该文化是否具有跨文化传播及移植的普适性与包容性。这些都反映在中、西方的传统节日中。与时俱进地改造社会文化土壤,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历史内涵,是增强文化传播竞争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文学研究中的全球视野与本土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质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是一种追求和谐,但同时保持各自的文化身份的共存和共处的关系。文学研究工作者必须具备全球视野与本土意识。全球视野是指在文学研究中,我们要放眼全球;“本土意识”则强调文学的发展必须具有民族性。  相似文献   

9.
作为"现代派诗歌之父"的T.S.艾略特,同时亦是"宗教上的英国天主教徒","现代的"文学理念与"保守的"宗教信仰之间关系如何?艾略特认为文学与宗教彼此独立又紧密相连,他反对混淆宗教与文学的界限.他反对把宗教定位为一种文化的看法,因为在他看来宗教关注灵魂、指向彼岸的意义与价值远在这种定位之上;同时,作为一个文学家,他尊重文学的独特性,反对说教的文学,认为如果"宗教文学"存在并且要实现其存在的意义的话,应该是一种不自觉地、无意识地表现宗教思想感情的文学,而不是一种故意地和挑战性地为宗教辩护的文学.批评家应该建立宗教的尺度、神学的立场,以挽救文学的、乃至世界的世俗化.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十分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它是不可缺少的中介与桥梁,而在本民族成员不懂外族语言与文化的情况下,翻译甚至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最重要的跨文化交际形式.从民俗风情、历史故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古迹文物、教育科技、政治经济等能比较集中体现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的七个方面束举例说明跨文化内涵在翻译中的重大作用,以期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最大化的避免交际失误.  相似文献   

11.
粱漱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学者、20世纪新儒家第一人,被誉为“文化中国的象征”,因此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他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如论述其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生命哲学等,但对其宗教思想的研究似乎不够,当然这与其宗教思想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有关,但宗教思想在梁漱溟的著作中是占有一席之地的,研究其宗教观确实有必要,不仅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梁漱溟的思想,而且对理解人们的宗教情结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翻译不仅是双语交际,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文化空缺词已成为汉语文学作品翻译中一道不容忽视的障碍。如何有效地处理文化空缺词将直接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译文读者的可接受性及文本的可读性。该文结合杨氏夫妇《儒林外史》的英译本,总结其对文化空缺词妥协性处理的方法,从而进一步证明:恰当合理的使用妥协有利于成功地进行文化移植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3.
宗教与科学是影响人类社会最大的两种普遍力量。在人类经历了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种语境的变迁之后,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宗教与科学不仅仅具有冲突性和排斥性,而且还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包容性。尤其在当今人们对工具理性和唯科学主义疯狂崇拜的时代背境下,我们只有认识到宗教与科学的互补性和包容性关系,才能深刻地理解宗教对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健康发展具有的重要积极意义,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人性的根基。  相似文献   

14.
“宗教是文化”命题,曾对宗教研究起到了解放思想的巨大历史作用,也开拓了宗教研究的广阔视域,对扭转进而深化对宗教的理性态度功不可没.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宗教研究的深化,该命题自身的局限性也逐渐凸显出来,那就是将宗教研究的泛文化化倾向,从而导致对宗教自身的超越维度的遮蔽,削弱了作为一种文化样态的宗教特性的澄明.由此,宗教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仍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事实上,在狭义的文化视域下,人类文化样态植根于宗教之土壤;而从宽泛文化视角看,宗教则显现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样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二者协同渗透、功能互补,宗教在与世俗文化样式互照中展现自身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5.
语言的跨文化研究是把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引向跨时间、全方位、多视角的对比研究,只懂语言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交际问题,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武术文献的翻译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研究本身就是一个文化问题,武术翻译的本质是跨文化交流,必须坚持专业化策略、民族化策略和规范化策略,才能准确传达中华武术的深刻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传播以互联网、多媒体为技术载体,突破了以往纸介质等传播媒介的传播方式,并呈现了即时性的特点;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信息价值观对传统信息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与疏离,引发了网络受众异乎寻常的文化心理期待;以文化视野为切入点,对积极探索占领网络信息传播制高点的有效途径,增强网络信息的正面影响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所谓刑法的引导性文化品格,是指刑法应有的对人的行为起引导作用的文化特性。它使刑法具有引导性、文化性、人文性和自主性等特征。从人本法律观出发,为了弘扬刑法的人文精神、实践刑事法治和彰显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在我国必须塑造刑法的引导性文化品格。在没有宗教赋予法律以神圣性,且过分强调宗教与法律分离的我国社会,只能依靠具体的法律实践来塑造刑法的引导性文化品格。在刑事立法层面,在追求对先进制度移植的同时,应当力求对传统优良刑法文化进行吸纳,并应突出个人法益在刑法法益体系中的地位;在刑事司法层面,通过司法改革,确立司法权的独立地位和公开状态;在法制宣传层面,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应当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世界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在这样的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起着巨大的作用。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非语言交际的行为是各不相同的,因此造成许多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成败的关键在于正确对待文化差异,不断提高对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语言交际行为的理解,从而达到相互尊敬、平等交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