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洞口方言的给予动词“把”、“乞”、“把乞”及其句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胡云晚 《云梦学刊》2006,27(4):127-131
洞口方言的三个给予义动词"把"、"乞"和"把乞"及其所能进入的具体给予句式的句法特征、句式来源与实际使用频率的分析表明句式S1与普通话相同,也是最优先的给予句式;普通话所没有的S2在洞口方言的使用频率却很高,是历史句法的直接承传.S1和S2的逻辑关系是S1真包含于S2,S1来源于S2而不是普通话那种S1源于S3的模式;S3也是历史句法的直接承传,处于衰微使用状态,S2和S3在洞口方言中的实际使用频率刚好与汉语史上S2和S3的使用频率相反;S4、S5和S6则分别是S3的语境变体.  相似文献   

2.
“把”字句是现代汉语的常见句式。文章基于大量“把”字句语料,从论元角色理论视角考察了“把”字句宾语论元角色的诸多特点以及论元角色的指派等。“把”字句宾语具有论元角色多样性和强受事性特征。另外,轻动词结构可以较好地解决“把”字宾语论元指派问题。  相似文献   

3.
高亚亨 《中州学刊》2012,(3):204-206
心理认同类“把”字句是句式之中出现两个宾语的一种特殊的“把”字句.心理认同类“把”字句的语义特点十分明确:第一是它具有隐喻性,表示“人们把物理空间图式投射到心理空间层面的结果”;第二是说话人的主观性,说话人的主观性主要是通过说话人的视角、情感、认识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泼胡乞寒”是形成于古代中亚的一种风俗 ,在北朝后期随着中亚胡人的入华传入中原。由于统治阶级的好尚 ,在唐代的武后、中宗时期曾经盛极一时。由于它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之间的巨大差异 ,以及这一风俗传入中原后主要在入华胡人中流行 ,限制了中国文化对它的改造 ,因此这一风俗在玄宗即位后即遭禁断 ,在此后也不再有出现。这一现象充分说明 ,在历史上中外文化的交流过程中 ,中国传统文化对传入中原的异域文化并不是全盘接受 ,而是采取了扬弃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醒世姻缘传》中的“把”字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详细考察《醒世姻缘传》的“把”字句的基础上,发现了该书“把”字句的两大特点:句法结构的复杂性和语义关系的多样性(以现代汉语为参照)。并由此推论:《醒世姻缘传》成书的明末清初,是“把”字句使用最为宽泛的时期。从那时到现在,“把”字句经历的是一个限制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其他介词分担了“把”的部分职能,使“把”字句在现代汉语里从结构到语义都呈现出一种比较简单的面貌  相似文献   

6.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把”字句一直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把”字句的生成与“把”字句各构成要素的语义类型及各构成要素之间语义的相互制约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把”字句的各构成要素的语义进行科学地分析,有助于把难点相对分散,使学习过程更加符合科学性,为教学、教材编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方言文化与“推普”效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推广普通话来说,方言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因为一,文化和语言是一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共生物;二、文化心理是语言选择的关键;三、“推普”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皆在于人。所以,在同一方言区内,方言文化落后的地方往往可能是“推普”工作最易突破的薄弱环节。对此,“推普”工作除了全面展开之外,也有必要把重点转移到山区、农村和边疆,以反过来促进一些方言城市的“推普”工作。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语言规范之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组合关系、功能分布、语义蕴含、语用倾向4个方面,说明了概数助词"来"和"把"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廖敏  杨朔 《理论界》2012,(6):141-142
朝鲜族乞粒舞主要流传于辽宁省桓仁县及本溪东部的横道川六道河等地,有着独特的地域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它充分将"双层舞"和"乞粒"活动中的精华融合在一起,经过历代的洗礼与文化的继承,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艺术形式。它的舞蹈动作可塑性很大,既是规范的又是即兴的,每一个舞蹈动作仅仅是为了娱乐,为了抒发人们的喜悦之情,因此,十分强调通过体态的美感来表现人的情感。它的表演形式,根据具体情况和情绪,具有很强的应变性。这与本地的朝鲜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审美心理、语言表达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嵌入"到L"把字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语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到L”在把字句中的位置不同,使这种把字句表现为三种句式。能进入“到L”把字句的动词多为完成持续性动词,并与“到L”相互制约,使“到L”在句中显示着因不同的语义指向性而形成的不同的语义特征。“到L”把字句三种格式在具体的语境中在表达效果和话语衔接上都显示出特有的语用价值和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11.
“把”字句历来是汉语研究的重点,也是汉语研究的难点。所谓重点,就是“把”字句在汉语中使用的频率特别高。笔者统计了四千多个动补宾句式,其中“把”字句就有五百多个,占百分之十二左右;所谓难点,就是关于“把”字句的内部结构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一般对“把”字结构的认识是表示主语对宾语的处置和影响。这样的理论认识并不能说明“把”字句的全部。一方面“把”后的成分并不一定都是动词的宾语提前,例:“犹大则惊慌地把手按住钱袋。”“这件事真把我急死了。”“我们把房间摆满了书。”这几个句子里“把”后的“手、我、房间…  相似文献   

12.
董风华 《南方论刊》2004,(10):30-31
《乞不用赃吏》一文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孝肃包公奏议·卷第三》,系宋代包拯所写。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曾做过监察御史,天章阁待制、知谏院,龙图阁大学士,权知开封府等,为人正直刚毅,廉洁无私,直言敢谏,不畏权贵,爱护百姓,被民众誉为“包青天”。《乞不用赃吏》这篇奏疏是针对当时宋朝吏治腐败、贿赂成风,且愈演愈烈的形势而写,旨在有效制止贪赃枉法。该文篇首直陈“廉者民  相似文献   

13.
电商平台“二选一”行为近来受到反垄断执法与司法机关的关注,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理论也被运用于相关案件的处理中。由于当前我国电商市场动态性较强、消费者粘性较小、商户转移成本逐渐降低以及平台抗压能力较强,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理论的核心“纵向依赖性”可操作性较差。该理论的适用可能违背竞争中性理念、过度干预市场以及异化《反垄断法》立法目的。在对电商平台“二选一”行为进行反垄断法规制时,界定电商平台相关市场方面应注重考察商户所在的付费市场,排除传统市场并明确区分不同类型的电商平台;认定电商平台市场支配地位方面应将商户规模纳入市场份额,适当延长认定交易量型市场份额的时间,并重视平台生态以及数据对市场支配地位的塑造,以及考虑商户转移成本、消费者偏好与配套设施标准性等市场壁垒;以行为对有效竞争机制的损害为重点,只在行为限制竞争的消极效应明显大于平台经营效率、消费者福利提升等积极效应时,认定行为违反《反垄断法》。  相似文献   

14.
童之伟 《学术界》2023,(10):5-25
“汉语权利”指的是在中国本土形成并融入现代汉语、指称范围不包括任何公共权力的“权利”一词。“和化权利”指汉语的“权利”一词进入日语法学后发生变异、指称范围包括各种公共权力的“权利”一词,后者严格来说属于未经翻译的日语。“汉语权利”诞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随后进入日语法学并保持了20余年的主流地位。“和化权利”出现于日语法学的时间大体在19世纪80年代,经过与“汉语权利”的竞争,到20世纪初完成了定型化,同时开始返流中国。“汉语权利”与返流中国的“和化权利”也有过竞争,但毕竟势单力薄,顶不住。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汉语法学全面承袭了以和化的“权利”为核心的话语体系。“和化权利”在当代汉语法学研究领域影响日渐式微,但在法学基础理论教学领域仍处在主流地位。当代汉语法学应全面回归“汉语权利”,同时吸纳“和化权利”的合理因素,形成以法权或其他本土化概念为核心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5.
周红 《云梦学刊》2006,27(1):132-136
"把"字句是人类从致使者视角观察致使情景形成的,表达的是正向致使."把"字是一个特殊的介词,具有正向引发性.根据致使力传递的方向和意识性以及致使结果的隐现,可分出外向和返身、有意和无意、显性和隐性三对"把"字句."把"字句的句式具有以下特征"把"字句具有两种不同方向的组合;致使者的强施力性和被使者的强受力性;"把"字句的语义重心是被使者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16.
“把+NP”的“把”的隐现陈信春一介词“把”(包括“将”)可以同名词性词语相组合。“把+NP”作为一种语言单位不存在“把”的隐现问题。但进入语句以后,则有一个“把”的隐现问题。在一些场合,介词“把”必现,在另一些场合,“把”则可以隐现自由。不管是必现...  相似文献   

17.
“是”字句和“把”字句足汉语中的特殊句型。汉译英时需细致分类,运用得体的词汇才有可能贴切地翻译出原文传达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18.
我儿子挺聪明,可无论平时写作业还是大小考试,总有个粗心马虎的毛病。例如,做算术题不是把“+”号看成“-”号,就是把“6”看成“9”,再不就是忘了写得数;语文考试不是把字的偏旁放错了位置,就是少一横、多一点;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岛内“台独”势力日益猖獗,他们一方面重新“诠释”了台湾区域文化,声称“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不同,台湾拥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另一方面企图把中国文化与荷兰、日本等殖民文化,福建闽南、客家及台湾高山族等区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等同并列起来,削弱、贬低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把中国的区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及在与其他国家交流交往中相互间吸收的某些文化内涵,人为地拔高、扩大“台湾本土文化”等同为主体文化,以此来拼凑所谓的“台湾文化是在台湾产生的文化,是台湾人共享的文化”,“台湾本土文化是属于所有台湾人的文化”。  相似文献   

20.
肖浩辉 《船山学刊》2002,(1):126-126
唐之享副省长主编的《“三个代表”思想概论》,是阐释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部好教材。首先,好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完整准确的阐释。该书在导论中从总体上介绍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内在联系、重大意义、实践途径;1-3篇分别详尽的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每一个代表的具体内容、来龙去脉、重要地位、历史发展、实践经验和执行措施;第4篇系统地阐述了按照“三个代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问题。内容丰富,观点正确,阐述清晰,有助于读者完整准确地掌握和贯彻执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二,好在注重“三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