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汇释了47篇中学文言诗文(详文末目录)中的全部“为”字,计153个.所取文章,绝大部分内容较浅,篇幅短小,文中的“为”字比较容易显示“为”字的语法特征。本文力求通过对全部例句(请注意:不是那种一条理论,三个例句的一般做法)中的“为”字的词义分析以及词类的归类,比较明确地回答“为”这个文言词汇主要充当什么词、次要充当什么词以及其出现的频率等几个具体问题。一得之见,谨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文言诗文虽然产生于古代社会 ,但是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 ,它在当今中国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只要我们吸取其精华 ,抛弃其糟粕 ,文言诗文就可从仁义诚信勇智等方面陶冶广大学子的情操 ,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和综合素质 ,使其人格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3.
华东师大版《大学语文》文言注释献疑王庆堂华东师大出版的《大学语文》,是全国二十所高校组成的教材编审委员会,以及它所推选的编委和正副主编的辛勤劳动成果和集体智慧结晶,是一部深受全国几百所高校以及各省市大学自考的广大师生所热烈欢迎的好教材。但是,金无足赤...  相似文献   

4.
“存”和“收”这两个词,在中学文言课文中有种含义较为少见,很难理解,因此值得一释。 一、关于“不知存恤”的“存” 《隆中对》“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中的“存恤”,课本注为“爱抚,爱惜”。其实,这只是“恤”字“体恤”、“顾惜”的意义而並未落实“存”字。这个“存”字应该怎么讲?《说文》云:“存,恤问也。”所谓“恤问”,就是“出于担忧而慰问”,简言之,实际就是“问候”、“省问”。“存”字的这种含义,在古籍中不乏其例。如《战国策.秦策五》:“无一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教材的注释,还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的注释明显有误,二是有的注释欠准确或不妥当而值得商榷,三是选择注解对象的随意性较大。针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文章对所列举的例子,作了比较翔实的论证和说明,这对中学语文教材今后的修订,无疑是很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6.
目前,文言修辞教学还是中学语文教学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语文教师往往满足于字、词、句、章的训释与分析,而对于修辞教学则常采取较为消极的态度。这里,想特别指出一点,即对若干辞格的说明、例释与辨析并不能说是修辞教学的成功进行(何况,我们有些教师连这一点都没能做到)。因为,从更为科学的角度讲,修辞与语言美的关系很为密切,说到底,如果不从训练学生对汉语语言美的感受能力着眼,修辞教学便难  相似文献   

7.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词组(短语),它一般是由两个意义相类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单音词构成的双音节词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义只由其中的一个词来表示,另一个词临近丧失意义,只是一个陪衬的音节。这种词组就是偏义词组。例如: ①魏其之东朝,盛推灌夫之善,言其醉饱得过,乃丞相以他事诬罪之。(《史记·魏  相似文献   

8.
中学文言教材中的同义复词辨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注重单音词的教学,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文言文课 文中,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同义复词,在古汉语中称为“连文”或“同义连用”’。 “同义连用”是古汉语中一种普遍而特别重要的现象,但由于字、词的古义在 后代往往消失,因而易造成对同义复词的误解。在中学文言教材中,课本编者 也常常将同义复词仅从单个语素的角度去理解,因而往往不得其义而发生误 释,这是不得不辨的。  相似文献   

9.
近十来年,围绕中学古代诗文教材而编写的学习辅导和教学参考书陆续刊行,种类之多不胜列举。内容体例,不免大同小异,精粗优劣,殊难辨别。选购者为之迷茫,编写者也正苦于脱不出“赏析”、“备考指导”、“备课参考” 之类的窠臼。虽然眼下似还未冷落,却也很需要来个“柳暗花明”了。最近看到语文出版社推出的中学语文修订课本《古诗文译注评析》,觉得在编写宗旨和体例方面,在内容的深厚度上,都有其特色,是同类书中颇能别开生面,并且更较切合实用的。 《古诗文译注评析》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体例,其中有继承,有融合,有改革创新,可以看出编者设计安排时认真总结了前人经验。我国古老“蒙书”中的诗文评注,最  相似文献   

10.
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之教化,先秦文言之风盛行,乃至成为时尚。经汉魏六朝至唐代,此风不减。韩愈不但在诗文上成就非凡,而且在文言上亦颇有建树。在理论上,韩愈据人情喜新好异,提倡以奇异文言;在诗文创作中,韩愈戛戛独创,成功地实践了自己的文言观。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的难句,以部编中学语文课本所选文言文为范围。所谓难句,有的是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而容易被忽视、被误解的;有的是应该加注而教材未加注的;有的是虽然已经加注而尚可商量的;有的则是素有争论的老问题了。有些句子虽然也不很难,然而细加讨论,或足以启发文意,也在议释之列。称作议释,是想提出疑难来讨论,集思广益,并容许“议而不决”,也容许把讨论的话题放宽一些。  相似文献   

12.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矣。——《鸿门宴》 试译:不这样,你们都要被他俘虏去了。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试译:于是赵王这才斋戒了五天,指派专使捧着宝玉,并亲自在朝堂上举行大礼,拜送国书。为什么这样呢?原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表示敬意啊。 这两句中的“者”,中学教材未注明词性。张之强同志新著《古代汉语语法知识》一书,对前一句中的“者”,解释为“它只用在假设复句中,位在假设条件分句的最后,表示假设语气,相当于‘……的话’。”诚然,这种“者”字的用法,比较虚化,甚至可以说接近语气词了。但是,如果从“者”的语源来看,两句中的“者”都具有指  相似文献   

13.
讲点词义的时代性──中学文言词语教学札记张志达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对词义的古今不同历来是比较重视的,强调得比较多。相比起来,词义的时代性问题就讲得比较少,甚至往往被忽视了。其实,仅仅强调词义的古今不同是不够的。众所周知,今和古是相对而言的,而我们所说...  相似文献   

14.
现代人阅读古籍,参考古书译注,借助他人成果,必须用科学的、分析的眼光去看待它,持审慎严谨的态度。否则,轻则误释文义,以今律古;重则以讹转讹,贻害后人。 下面,就把浏览文献中,发现译注中不确切处,略例如下,提出商榷并就正于方家: 1.恣君之所使之(《战国策·赵策》) “所”,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解释为“指代‘使之’的方式方法”。很显然,这是把“所”看作指示代词,依照其常规的使用方法和意义来加以解释的,而且被很多教材所采纳,陈陈相因,视为定论。如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等教材就都沿用了此说。但,稍加研究和分析之后,就会发现,这种解释值得商榷。其一,如果“所”字指代“方式方法”则与上文触龙所言内容,很难吻合;其二,“所”字若是指代“方式方法”,与句前动词“恣”的词汇意义,也很难搭配,整个语义也就无法释通了。那么,“所”字到底该如何解释才对呢?我们认为,在本句中唯一正确的解释当为“意”,乃名词,充  相似文献   

15.
古书一般是不加句读的,即不断句标点的.要读者自己去断句.前人非常重视句读训练,根根《礼记·学记》的记载,在古代,教师要用多年的时间去教学生断句,把明辨句读作为读懂古书的先决条件之一.今天中学语文课本都加了新式标点,似乎不必再学习句读了,这显然是误解.标点断句应该是古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须加强训练.除了引导学生对没有标点的文章作断句训练外,还可以选择一些断句上有错误的例子进行辩证练习,让学生重视标点断句,从而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一 原诗 噫吁(口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乃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  相似文献   

17.
陆机的《文賦》,是我国用韻文论述文学创作问題最早的一篇专论。在刘勰《文心雕龙》以前的文学创作理论方面,它称得起是最系统、最完整的。特別是对于创作中艺术构思的过程、特点和形象思维问題,进行了极其形象的精辟论述。因此,它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的影响,对我国古代文学理论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一席光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定法》是韩非集中的阐明法治理论的重要文章。在这篇文章里韩非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新兴地主阶级同奴隶主贵族复辟势力斗争的经验教训,批判地吸收了前期法家申不害、商鞅的政治主张。着重强调了“法”的重要性和“法”“术”结合的必要性,具体分析了“法”、“术”分家的弊病、韩非指出申不害虽然对晋国奴隶主阶级的政策和法令实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没有抓住改革与反改革的路线斗争实质,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法治措施来贯彻韩国新兴地主阶级的政策和法令,而去专讲用人之术,着眼于清洗几个奸臣,致使改革失败。在这篇文章里,韩非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功绩给于高度的评价。对商鞅采取的每一项法治措施都进行了热情的歌颂,同时也指出商鞅忽视了“知奸”之术,没有采取一套保证法治路线贯彻到底的策略措施,致使暗藏的奴隶主贵族乘机窃取了变法革新的胜利果实。韩非从巩固地主阶级专政、防止奴隶主阶级复辟的需要出发,吸取了法家用鲜血换来的经验教训,明确地提出了“法”“术”二者“不可一无”的政治主张,为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由于韩非是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提出的法治理论,有镇压农民阶级的一面,他看不到人民群众在反对奴隶制复辟中的决定作用,把希望寄托在少数地主阶级头子身上,这是他阶级局限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叠音形容词变调常作为一条重要的音变规律提出.这种变调源于北京话,但是北京话里也只有少数叠音形容词变调,而且这一部分可变调的词在庄重的语境里也不应变调.对于一条不反映现代汉语口语实际的音变规则,应在普通话教学和训练中予以剔除.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伐木声”为所字的本义提出了三点质疑:其一,所是许的同音假借或异文通用,故“伐木声”不当 是所的本义;其二,“所所”为叠音词,不能拆开分析所的形体表示“伐木声”;其三,虚字借为实字不合假借通例。 所的本义当为王公官署、行署,引申为一般处所。本文的讨论也涉及到建立汉语词义系统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