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是否始终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还有没有比阶级斗争更重要的动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顺利地实现党的中心工作的转移,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要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首先要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究竟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者在考察社会发展的动力时,从来没有只局限于阶级斗争。毛泽东同志指出:“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及其机制,既要考察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的活动,又要使之与社会矛盾有机结合。正是它们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为此,谨谈几点浅见。所谓需要,也就是人类同自然界一定联系的必要性,是人类对某种对象、目标的渴求与期望。不管是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其最终目的无非是满足自身的需要,并为此  相似文献   

3.
人文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告诉我们:人类的文明是怎样产生的;人类社会是怎样组织和发展的;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别人,人对自己应该有什么态度,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等等.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是否始终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还有没有比阶级斗争更重要的动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顺利地实现党的中心工作的转移,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要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首先要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究竟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者在考察社会发展的动力时,从来没有只局限于阶级斗争。毛泽东同志指出:“按  相似文献   

5.
需要与认识     
人为什么能发生认识?人为什么进行认识?唯物主义认识论如果不提出并回答这些问题,不管它同唯心主义的争论表现得多么激烈,最终仍然无法击败唯心主义,因为它没有从“大前提”上冲击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把“意识”、“认识”、“思维”“当作某种现成的东西”,“当作一开始就和存在、自然界相对立的东西看待。”恩格斯提出了上述问题,并认为“意识”“认识”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恩格斯虽然正确地指出了认识的“起源”,却没有正面回答“人为什么能够发生认识?”或“人为什么要进行认识”。现代认识论的研究,应该把问题的答案沿着恩格斯的方向向前推进一步,这样,对上述问题的正确回答应该是:“需要”决定了人的认识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长期斗争中积累起来的真理成分.马克思指出:“自然并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火车头、铁路、电报、自动纺棉机等等.……它们是由人类的手所创造的人类头脑底器官;都是物化的智力.固定资本底发展表明:一般的社会知识、学问,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在社会生活过程底条件本身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知识底控制并根据此种知识而进行改造”.马克思这段话讲的是生产力的提高,主要是科学技术的提高.但科学本身并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它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一、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在生产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表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是全部人类历史的基础.(一)生产力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建立在旧的生产力的水平之上的,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是对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现代人类在科学上所达到的新的成就,是继承了前人的一切发现发明和长期劳动创造的成果之总汇。作为人类研究认识的自然和社会没有被窮竭。人类对自然界的探讨和对社会的认识是不断的在发展着,完成着。因此列宁说:“人的思维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给我们以绝对真理  相似文献   

8.
"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在这里的确客观上是三项:(1)自然界;(2)人的认识=人脑(就是那同一个自然界的最高产物);(3)自然界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这种形式就是概念、规律、范畴等等."(《哲学笔记》第194页)列宁的这一论述不仅是关于认识的定义,而且也大致回答了什么是客体和主体的问题.本文着重讨论主体问题.所谓主体就是人.作为现实的主体的人包含有两个要素:一是人脑(还应包括与人脑活动相联系的各种感觉反映器官);二是概念等反映形式(按辩证唯物主义理解,这些反映形式不外是人类的社会的经验和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根据列  相似文献   

9.
科学和艺术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的伟大创造,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两种方式,它们在思维方式、语言工具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在追求创造性和终极目的方面具有同一性和一致性.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和完善,为了人类的不断进步.在现代社会,科学和艺术之间相互渗透、借鉴和综合的趋势愈发明显,越来越成为促进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曾将“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和“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页)规定为人类历史的起点,进而也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那么,“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和“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它们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乃至人类社会的成因何在?这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根源性问题。恩格斯在1876年写作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里,阐述过“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5页),但受当时人类学研究状况的限制,也由于当时具有唯物论倾向的历史学家只是单纯研究历史中变动的因素,至于历史中  相似文献   

11.
人们的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采取的是概念、规律和范畴等形式。正如列宁指出的:“自然界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这种形式就是概念、规律、范畴等等。”①作为人类认识结晶的各门科学,由于它们所研究的具体对象和范围不同,都有自己特定的概念、规律和范畴。可以说,任何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都是由该门科学特定的概念、规律和范畴所构成的。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则是由一系列普遍适用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和范畴所构成的。那么,概念、规律、范畴这些反映形式,它们之间是完全等同的,还是互有差别的呢?或者是既有联系又区别的?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又表现在什么  相似文献   

12.
儒家、道家学说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伦理观,它们的基本观念和致思路向存在着共性:都从肯定自然界具有自身内在价值的价值论,推论出人与自然界平等的伦理观,进而确立起人类不应该对自然作恶的行为规范。这些思想和思路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产力这个历史唯物主义范畴,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从自然中获得或创造适合于人们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经济工作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是我们改革的中心目标。因此,探索生产力发展的内在的根本动力问题,是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我们知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两个基本矛盾。但这都是谈生产力外部的动力问题,而生产力是不是有内在动力呢?  相似文献   

14.
如何认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古往今来的所有哲学派别都以不同的方式有所涉及。古代的、近代的哲学家在探索人、探索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上提出过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力图在不同的基础上把主体的人和客体的自然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统一起来,但都没有达到科学的真正统一的境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以唯物史观把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真正统一起来,建立起科学的入学理论。当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更需要增强对人在社会历史活动中主体地位的认识,更需要把重心从改造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转向生产力的开发上,转到人的主体生产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 近代以来,苦恼着代代哲人的一个问题是,人类认识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反映,还是创造?是自然为人立法,还是人为自然立法?主体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认识能力是感性,还是理性?众多的见解中,有一种观点至今仍异乎寻常地强烈地影响着中国现在的  相似文献   

16.
本者,根也,原也.人本主义哲学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是指那些以人为本、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中心并以人为归宿的哲学理论.人类对自己的认识可谓是源远流长,三千多年前古希腊德尔菲神庙前出现"认识你自己"的铭文以来,无数哲学家和有智慧的人面对人类,反思自身,苦苦思考人类的奥妙."人是长着两条腿的没有羽毛的动物"(柏拉图)"人是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人是奇怪的动物"(拜伦)"人是机器"(拉~美特利)"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辩也."(苟况)然而正如人们所说,人最难认识的就是人类本身.这些回答都曾侧面描述或揭示了人,但是不能全面的解释人是什么.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是对人类正确认识自己的一个新的崭新的篇章.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本性就是人的需要.对满足人的吃、喝、住、穿、用各种物品的需要,这是人最基本、最简单、最低层次的需要;宗教、文化、艺术、科学等则是人的精神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政治、国家、法律等都是人的需要发展的产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就要进行生产劳动和各种实践活动.因此劳动创造活动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自我发展的动力,由此引发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斗争和社会意识也是社会发展的动?人的需要和劳动还派生出了人的价值和人的责任问题.人为了追求、提高自我价值.为了对社会、对自己尽责任,就要努力达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最终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相似文献   

17.
发掘科技精神价值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周从标贾廷秀科学技术作为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中介系统,是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工具,又是促进生产发展的有力杠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幸福是难以尽数的。进入20世纪以来的科学,早...  相似文献   

18.
生命与人类是从哪里来的?是“上帝”创造的?还是在自然条件下,经过若干年代的变化产生和发展而来的?在这个问题上,历来就存在着唯物论与唯心论两种世界观的斗争。一切辩证唯物主义者,通过对自然界的不断认识,认为“生命是整个自然界的结果”,是通过漫长岁月的发展而来的,不是什么“天生”、“神创”的。但是,一切反动阶级及其代言人为了麻痹和束缚劳动人民,维护他们的反动统治,却大肆鼓吹反动的唯心论的“天命论”。二千多年前的孔老二,鼓吹什么“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生而知之”的谬论,二十世纪的林彪也自我吹嘘他的脑袋“长得好”、“特别灵”,鼓吹天才论。不管是孔老二的“生而知之”,还是林彪的“天才论”都是宣扬人的生死、富贵以及个人后天的才能都是“上  相似文献   

19.
自然有没有目的性,如果有的话,是在什么意义上讲的,自然的目的性是否具有层次性,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不同形态的自然及其目的性,等等。这个问题,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回答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机械论和传统唯物主义是否定自然的目的性的,西方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理性主义往往形成自然与社会、物质和精神、理性与非理性等等二元因素的对立。而儒家、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明确主张,或从现代现象学可以推断出,自然界不但存在着目的性、主体性,而且存在着它们的差异性,如马克思强调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自然与历史的一体化,而儒家的仁爱是有差等的爱,不是墨家所说的具有绝对主义倾向的“兼爱”。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按照从高到低的价值顺序,微生物、植物、普通动物、人,都是具有独立的意志和价值的生命体。在道德的理想性、超越性上,它们是平等的,都是爱和尊重的对象,而在现实性上,它们对人的价值是不同的,人们对待它们的态度也应该是不同的,即是有差等的。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又通过生产劳动能动地改造着自然界。过去由于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在认识和实践上的失误,人与自然关系发生了尖锐矛盾,导致了生态环境危机的出现。当前迫切要求人们必须把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规范扩大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领域,在认识上充分肯定自然界的价值和权利,在实践.广制定出协调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用道德手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科学技术表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人类是自然界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