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特殊的战争背景使20世纪40年代的女性作家产生了与和平时代不同的审美心态,这种心态主要表现为对战争的疏离和逃避,战争只成了作家创作中的人物活动的背景,表现出明显的世俗化的特征。在这种心态影响下,女性作家的书写主要通过三种生存方式的展示,表现了她们对战争背景下人类基本生存的忧虑。  相似文献   

2.
“五四”及1920年代女性文学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及1920年代女性写作,是中国女性以"人"和"女人"的反叛性姿态参与反封建的历史进程,书写女性的觉醒与成长.由于性别体验和关注点的不同,她们的书写立场与男性先驱有所差异或同中有异:言说社会人生、关注下层苦难、反映军阀战争和北伐革命;以母亲名义书写自己、以爱化解人生、理性审视母爱;批判礼教罪恶和封建婚姻、关注弃妇命运;追求自由婚恋、大胆表露性爱、探求婚内主体情欲;反抗社会压抑的女同性恋准同性恋书写;"五四"爱情结局下的婚姻思考等.色彩纷呈的创作实绩,奠定了中国女性文学的第一个辉煌时代.  相似文献   

3.
女作家张爱玲书写女性欲望有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书写女性对现实、功利婚姻的追求;二、曲折、含蓄的性爱描写方式;三、文本的非自传色彩.同时作家在书写中反映出了浓厚的女性主义思想,并表现出苍凉、绝望的心境和对女性命运的深邃、执著的哲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的魔幻化书写,主要体现在一些有关西藏题材的汉文小说中,以扎西达娃的小说为代表.魔幻书写是激活西藏题材小说的十分有效的方式,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其一,过分追求神奇现实,为魔幻而魔幻,以致走向了猎奇、志怪;其二,有关西藏的魔幻化书写,满足了内地对于西藏的想象,实质采用的是一种"外部人"视角,而非来自"内部人"的发言.魔幻书写的奇观化视角,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西藏题材的小说应有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一般分为进城乡土小说、现实乡土小说、历史乡土小说和理想乡土小说,文中试图从形成的原因、代表作家作品和主要特征三个方面对这四种小说形态作大致的梳理。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女性诗歌既是对20世纪女性诗歌书写的承续,亦有坚定的悖逆与拆解。历史想象力的重铸是 “独白”姿态的一种转向,女性诗人从自身转向历史与现实,有效勾连了自我与世界的现实关系;女性经验的拓展则承续了1990年代女性诗歌的经验书写,但连续中有着鲜明的变异,即女性诗人挣脱了闭抑的、概念化的性别经验的呈现,而将女性经验融入到个人具体的生存境遇之中,并藉此抵达更为阔大的生存本相;日常美学的扩张是新世纪常态化社会语境下,当代女性诗人对于诗歌书写范式的一种自觉选择,将诗意下沉至日常生活,并从中形构出一套寻求诗意的诗学方式。上述三种书写向度都表征了一种新的女性诗歌的形成,包涵了新世纪女性诗人特有的精神立场。  相似文献   

7.
林白是新时期具有鲜明女性意识的代表作家,她创作了许多表现女性个体独特经验与体验的作品.本文从林白创作的具有特殊文学体貌及审美特性的文本中选出三个具有阶段性意义的文本<子弹穿过苹果>、<一个人的战争>和<玻璃虫>来描述林白在女性书写中所试图建构的女性身份特征,揭示林白在具体文本叙事中呈现出逐渐拆解、质疑这种女性身份的迹象.而正是这种质疑和拆解使林白的女性书写表现出螺旋上升的趋势,成就了她的新的女性书写.  相似文献   

8.
一改以往以男权中心、政治覆盖的观念和方式对女性的书写,新时期小说出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独立,开始以女性的价值立场对女性的内心世界、生存处境、人生命运进行个性独具的展示。这在那些女性意识觉醒较早的女作家的带有自传色彩的写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大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或样式:以张洁、张辛欣为代表的花木兰式的对自我的追求和对男性世界的对抗;以刘西鸿为代表的既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又保持了女性的柔美和个性;以林白、陈染为代表的对女性心灵隐秘世界的透视和独特生命体验的展示;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对女性追求身心双重自由、解放的渴望和摹写。  相似文献   

9.
在男权社会和男性历史书写的压抑之下,“私语”成为女性写作的重要特征。以“私语”的方式,女性构筑了一个独特的场域,这一场域与男性话语相隔绝,既有女性情感和欲望层面的隐私性,也有经济独立上的专属意味。而在中国,则情况特殊,尤其是自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前期,在一种“准战争”状态下,特殊的意识形态要求女性进入社会公共空间,承担与男性相同的社会职责,而弃绝私人领域,这给予女性书写以巨大的伤害。出于对近30年的女性空间遭受压制的反拨,私人写作应运而生。而后现代文化在中国发达地区的普及则导致女性书写由“私语”向“高歌”过渡。  相似文献   

10.
黄静 《南都学坛》2000,20(2):46-48
本世纪 80年代后期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世俗文化的兴起 ,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随之变得愈来愈实际。与之相应 ,新时期的女性文学也逐渐从对理想的追寻走向了对现实的确认。女性文学的这一转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爱情婚姻观 ,人生价值观 ,男女两性关系。张洁与池莉是这一转变的两个代表作家  相似文献   

11.
咸通十哲的人生道路和诗歌创作,展现了唐末兵连祸结、帝王文人播迁漂寓、民生哀艰的末世景象,以及文人的独特境况.这一时期的一般文人,其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日益下降.家境出身低微贫寒者,人生出路更为狭窄单一,科举道路更加艰难险恶.因此这一时期的文人气局志向不高,自卑、自贱、自疑,时尔有之,他们常是悲凄愁苦、精神萎弱,以致失路绝望,其笔下呈现出的多是末世的面影风貌.  相似文献   

12.
就其总体和基本趋势而言,法治是古代希腊城邦时期的一种社会状态。它不只是一种制度化模式或社会组织模式,也是一种理性精神和文化意识。古希腊哲人们持恒的理论研究和著述,创造了古代法治的思想。法治作为外化于古希腊社会的客观形式──一种制度实体,其建构模式又为法治思想做了系统、详实的说明。  相似文献   

13.
唐开元、天宝时期 ,边患战争频繁 ,玄宗好大喜功 ,特别注重边事 ,不次奖拔大量立边功者 ,遂使从军入幕建立边功而入仕成为一条较之科举更为便捷的仕进之路 ,从而形成一种重功名尚边功的时代风尚。在此风尚影响下 ,文士们多有“功名只向马上取”之想 ,颇乐意寻找机会入幕从军 ,并多在诗文中歌咏勇武报国气概 ,赞美边将与侠少 ,呈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少年精神”。王维尽管未走从军入仕之路 ,但其“少年精神”则突出地表现出他早年乃至壮年同样受到这一风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川端康成与沈从文是活跃在抗战时期日中两国的著名作家。两人的代表作品《雪国》和《边城》都是在战争阴影的笼罩下产生的。然而这两部作品却没有丝毫的战争与政治气息。他们都用大量的景观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唯美、淳朴、忧郁的世界。将两位著名作家的代表作进行景观描写的平行解读,在比较中可以寻找到他们的契合点,以此来挖掘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学共同发展给我们带来的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余华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文坛以来,对暴力与死亡的叙述构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而且在和读者阅读期待的冲突中体现出逐步向纵深处挺进的彻底性。这种倾向与余华的成长经历、从医生涯、阅读经验及80年代的社会环境有关。而暴力与死亡作为先锋作家借助文本寻找力量的隐喻,实是对新时期文学中人道主义精神过于泛滥和矫情的正本清源,也是对真正人文关怀的重新提倡。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以后,海派文学的作家们受西方女权思潮的影响,对女权的内涵作了深刻的诠释,其作品也倾注了对女权主义的深描.施蛰存作为海派文学中期的作家代表,其诸多作品中都存在着对女权的关注.首先,在描写对象上实现了由主我到现世的逆转.其次,通过作品呈现两性的吸引,表达女权对男权的依附与摈弃.最后,通过女性自我权利的张扬,实现角色的塑造和转型,从社会历史语境的深穴中开拓出“有血有肉”的女权生长生态.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继承中外人学的思想潮流,深入意识底层写"破坏"中的男性形象.通过描写精神空虚的失势遗老,浮华于乱世中的纨绔子弟,颓败灰暗的夹缝人物以及极度压抑心理崩溃的一批典型男性形象,集中体现出该时代男性在大破坏的时代背景下,个体社会价值的普遍缺失,导致人性中动物性欲求的极度张扬,社会属性的隐退扭曲,以及由此引起的人性失衡.  相似文献   

18.
川端康成与沈从文是活跃在抗战时期日中两国的著名作家。两人的代表作品《雪国》和《边城》都是在战争阴影的笼罩下产生的。然而这两部作品却没有丝毫的战争与政治气息。他们都用大量的景观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唯美、淳朴、忧郁的世界。将两位著名作家的代表作进行景观描写的平行解读,在比较中可以寻找到他们的契合点.以此来挖掘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学共同发展给我们带来的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奥斯丁和张爱玲是两位表现爱情与婚姻题材的杰出女作家,她们的作品有很多相同之处,尤其是在婚恋观上的契合。这种契合主要表现在经济因素和女性主体因素两个方面,虽然两位作家出身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年代,但是却表现出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20.
海明威与巴克兰诺夫这两位处于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制度的作家,各自写作了不少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战争小说,本文通过比较这两位作家的战争生涯、创作倾向及表现方法的异同,探讨其各自创作特征的形成及作品表现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