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古典戏曲和古典小说十分注重、讲究人物的出场艺术。它们把人物出场当作正面刻划性格的起点,创造了各式各样神色兼备、异采纷呈的出场样式。然而,人物出场艺术并非肇始于小说,也不是发端于古典戏曲,它始创于《史记》中的传记文学。《史记》最大的文学成就在于开创了以写人为中心的文学时代,以写人为中心,自然而然涉及到人物出场的艺术处理问题。这部囊括了几百个人物的巨著,开创并奠定了我国古典艺术创作重视人物出场描写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2.
《水浒》人物的出场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这部写了六百八十五个人物的巨著,继承发展了我国古典艺术创作重视人物出场描写的优良传统。它在人物出场的描写里,高度融进了人物性格的生动刻划,蕴含了情节结构的艺术处理,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爱憎感情和作品主题思想。尤其对堪称典型的数十个人物的出场处理,更是各显特色、各得妙处、各呈姿态、各具魅力,令人惊叹作者的天工匠心与高湛技艺。下面,我们就这部巨著人物出场描写的若干特色,试作一些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3.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主要介绍《红楼梦》的主要人物贾母、王熙凤、贾宝玉等,以各自不同的音容笑貌艺术地走到了读者的面前。这种次第井然的出场艺术,先闻其声的出场艺术,未见其人的虚出艺术,欲扬先抑、欲赞还讽的出场艺术,值得《红楼梦》阅读者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4.
明清小说开篇人物的出场艺术杜德禄长篇小说内容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开篇谁个先出场,关系全局,非同小可.最佳选择,往往只有“这一个”,许多作家为之而困惑良久,而推敲再三,而用尽心力.正因开篇人物出场难,方有奇笔出现。明清小说...  相似文献   

5.
《伪君子》是十七世纪的戏剧家莫里哀最优秀的喜剧,在整个戏剧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堪称佳作,尤其先声夺人、姗姗来迟、浓妆淡抹、层层张开等人物的出场更是对传统戏剧结构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在小说中运用诗词刻划人物形象,这是中国古典小说民族传统的艺术手法。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运用诗词、集句、对联、铭文、偈语等韵语来刻划人物,正是在继承中国古典小说这一传统民族艺术手法基础上的推陈出新,为当代文学创作丰富了刻划人物的艺术手段,很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下面从《李自成》小说中的诗词与小说情节结构的关系;诗词与小说人物思想性格的关系;以及这种艺术手法本身的特点,这三个方面试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出场方式,大致可分为“自出”和“引出”两种。自出式是让人物直接出场、通常不依赖于外部场景的描绘,不依赖气氛的烘托,不借助于其他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而是让人物以自己独特的外形、语言、情绪和动作“自我表演”,因而它又可分为“形出”、“声出”、“声出形出结合”等几种。《三国演义》中,吕布、赵云、周瑜等人都采用了“形出”的出场方式:张飞、杨修 姜维、徐庶等人采用了“声出”的出场方式;关羽、魏延、孟获等人则采用了“声出形出结合”的出场方式。“引出”式往往要借助于某些“间接手段”,在做好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让人物“应境而出”或“应运而出”。《三国演义》中,鲁肃、陆逊、马谡、诸葛亮等人的出场,都采用了“引出”式。人物的出场式受作品结构的制约、不同结构的文学作品,人物的出场方式不同。话本、戏曲和小说,在人物的出场方式上有着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新民主主义论》)中国文化必须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这是毛主席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包括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指出的方向.鲁迅也认为,“很可见中国的特色”的文艺作品,“是好的”.(《鲁迅书信集》·《致何白涛》)姚雪垠同志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正是这样一部深具民族风格的优秀巨著.作者是用本民族的语言,本民族的传统  相似文献   

9.
过去常听老人说:“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很不解其意,后又看到人们在谈论《红楼梦》时,因双方争执不下,“遂相龃龉,几挥拳头”,颇不解其衷,再后看到观众为宝黛影视形象而“感叹唏嘘,声泪俱下”,自己也在不觉中融入角色。为什么这个小说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又有如此广泛的社会意义呢?细细研究一下,不难看出:作者不是孤立地去描写宝黛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  相似文献   

10.
《李自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已经出了两卷五册。它一问世,就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的热烈的反响。初版三十万部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再版两百万部在许多地方复已脱销。无论在街头巷尾,工厂农村,学校或者家庭内部,到处都可听到关于这部小说的热情议论。有些“书迷”据  相似文献   

11.
《李自成》这部小说,是我国文学史上空前的汪洋浩瀚的巨著。当你初读的时候,觉得量这么大,何时才能读完。但一开始读,即觉得非读下去不可,它有令你不忍释手的艺术魔力。读完后,真是思绪潮涌,感慨万千,想写点东西,但又不知从何处下笔。想来想去,只有谈三个问题,漫谈而已,说不上什么研究。所谓三个问题,即一,关于李自成的历史评价,二,《李自成》与《三国演义》,三、慧梅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李白成(公元一六○六——一六四五)是明末农民起义的著名领袖,陕西米脂县李继迁寨人。少年时给地主放过羊,做过工,还当过铁匠。二十一岁时被迫到驿站当马夫。由于生活困难,曾向姓艾的地主借债,地主讨债,逼得李自成家破人亡。李自成怒不可遏,杀了这个地主逃往外乡。  相似文献   

13.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一段十分精彩的段落,也是《史记》全书中富有代表性的片段,它表现了《史记》史传文学描写的高度技巧。尤其令人叫绝的是,它经过司马迁独具匠心的构思,历史事件的叙述摇曳多姿,构成悬念迭起、跌宕曲折的戏剧性情节,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鲜明而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不同性格。比如两个集团的主帅项羽和刘邦、谋土范增和张良、内线项伯和曹无伤、勇将项庄和樊哙等等人物,一一对照,相映生辉,各人的思想性格都得到了浮雕式的展现,给人以强烈的印象。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鸿门宴》中双方冲突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从人物和艺术两方面考虑研究矛盾的长篇小说《虹》。论文以“时代女性”梅行素“往前冲”、“认定了目标永不回头”为中心,描述分析了她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发展轨迹。论文对《虹》诸多艺术特点作了认真的评析,并在此基础上,简明地概括了《虹》在文学史和作家创作道路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漫谈《李自成》的民族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品有没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是检验作家的社会生活根基和民族文化素养是否厚实的一杆可靠的标尺。从宏观的方面说,它说明着一个时代的文学究竟是否成熟;从具体创作说,它决定着作品能否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气质,能否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但对于这样一个文学上带点根本性的问题,在一个时期里,我们有些同志却理解得相当表面。他们总喜欢把文学的民族特点,归结为所谓“民族形式”,好象“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这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传统戏剧的开场,很讲究主要角色出场的亮相。有的名演员那一剎间的出场,真象一块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磁铁,一下就深深地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不同的亮相能显示出角色的身份、性格,并暗示了剧情的发展。作为文学艺术的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一向也很讲究主要人物出场的描写,它不仅对展示人物的出身、文化教养、社会地位、精神面貌和思想性格,以及对结构的安排、故事情节的  相似文献   

17.
<正>《金瓶梅》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的标志,在艺术上有许多新的特点,尤其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与明代的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话小说相比,有不少新的突破。本文拟就它在这方面的成就做些初步探讨。 为了方便探讨《金瓶梅》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征,这里先谈一下它的故事梗概。《金瓶梅》是以《水浒传》第二十三回、二十四回中所写的西门庆为其中心人物,全书写了他一家暴发和衰落的故事。西门庆是清河县一个破落户财主,家里开了个生药铺,还开了个典当铺,又放着高利贷。他在县衙管些公事,又交通官吏,包揽讼事,所以满县的人都怕他。他在市井中又与一些帮闲抹嘴不守本分的人结为兄弟,他在家里养着一妻四妾,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他又是一个金钱狂,总是不择手段地搞钱。小说中写到寡妇孟玉楼很有钱,他就把她娶过来作妾,目的是为了霸占她的财产。他的兄弟中有  相似文献   

18.
<百合花>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代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脍炙人口,应该归于其多方面的成功,除了其构思的精巧、剪裁的得当,结构富于节奏感且细致严密,笔触空灵多情,风格清新、俊逸,更得益于超凡的人物刻画艺术.从侧面描写,以虚出实以及巧置道具,以小见大两个方面入手,通过深入探赏小说主人公通讯员的人物刻画艺术,以此领略<百合花>刻画人物艺术的无穷魅力与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相似文献   

19.
漫画经典《灌篮高手》以其独特的魅力长久以来吸引着青少年群体观看,本文从英雄性格、篮球精神、生命和追求等几个角度探讨其永恒魅力的奥秘所在,为当下动漫作品更贴近青少年受众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堪称为“文学作品”,首要和关键性因素在于其艺术性本身;而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即名著,则应当是在保证艺术性之前提下的高度艺术性与思想性两者的完美融合。但是在评价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问题上,多年来国内学界似乎一直存在着过于推崇、彰扬其思想性而对其艺术性明显重视不足、缺乏深入研究的某种偏颇。这种偏颇很容易使人们在看待拇亲)时产生一些误读,从而难以窥见其真实的艺术全貌。笔者有感于此,拟从人物塑造的艺术视角切入,对这部文学名著略作探究。希望有助于纠正上述偏颇,对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