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也痛苦,败也痛苦;为痛苦而生,为痛苦而死,这就是王国维。在王国维看来,“解脱之事,终无可能”。他没有意识到,痛苦就是人生。他承认个人痛苦之“可信”,但无法承认个人痛苦之“可爱”。他拼命去寻找痛苦之源,遍寻不着,便陷入悲观主义。王国维找不到一个可以继续活下去的理由,天涯之路也难以望尽,投水自尽是他的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2.
严复最早把实证方法介绍到中国来 ,对于传统治学方法的变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继严复之后 ,王国维试图把实证方法提升到实证原则的高度 ,成为中国第一个使用“实证”这一哲学术语的人。他对实证原则的认同集中体现在《论性》、《释理》、《原命》等三篇文章中。尽管他徘徊于“可信”与“可爱”之间 ,没有成为实证论者 ,但对现代中国实证哲学思潮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氏晚年的上古历史、文物与制度之研究 ,正是他早年诗学理想的展开和落实。王国维先生从哲学向史学的转变 ,其直接原因是为了解决他自身遭遇的人生困境。然而由于在这种学术启蒙中他选择的西方精神资源过于片面 ,因而在哲学中他并没有找到真正的出路或将其人生困境彻底解决。王国维先生之所以要转向“古器物、古文字和古史”这个历史学中的最偏僻的领域 ,其中原委主要有二。首先 ,这是一个有“理性”的领域 ,因而它能够满足王氏作为学人之学术需要。另一方面 ,这种“理性”又是一种“历史理性” ,它与王氏所谓的“可爱者不可信”的“客观真理”也就有了很大区别 ,因而亦可以满足作为诗人的王氏之情感需要。其次 ,它还是一个有“情感”的对象 ,但与特别容易刺激人的现实欲望的现代历史研究迥然不同 ,这种本质上已经“无功利”的“历史情感” ,对“生怕多情”的王国维先生也就成为一种最佳的历史研究对象。这就是古史研究乃至一切上古文物制度之所以可以成为王氏安身立命之处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所谓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是理性精神(亦即科学精神)。科学和理性是凭借严格的逻辑证明和推理建立起的,因而逻辑学最能体现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人文精神)有着很大的差异。王国维把以逻辑学为基本内容的理性精神与重视直觉经验的人文精神相对立,因其无力解决此对立而陷入二难境地。一王国维关于逻辑学的二难困境其实质上是对西方文化基本精神(理性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人文精神)关系无法处理的一种困惑。他认为理性的“可信”与人文主义的“可爱”格格不入,而二者又无法丢弃。“哲学上之说,…  相似文献   

5.
西方学者往往认为中国只有实践哲学而理论哲学不发达,谢无量则认为中国哲学有一个上起易教、老子,直至黄宗羲等人的源远流长的"纯正哲学"的传统,对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发展作了系统阐述。他比较了孔子与康德,认为孔子的悦乐主义比康德的严肃主义更有人情味儿,亦与计虑快乐之多寡的英国经验论的幸福主义有别;他比较了子思论时中与亚里士多德以过不及之中为德,认为中西哲人虽并尊中庸之道,但亚里士多德之说不及子思具有心性论之依据;他比较了孟子的良知说与近世直觉派哲学,认为二者是相通的。他区分了中国哲学中的唯物论、唯心论和心物二元论,对唯物论和实在论传统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他对孔子关于"知仁勇"三德之内在关系的阐发,为解决王国维提出的"可爱"与"可信"的矛盾问题——这一20-21世纪世界哲学前沿最重大的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他的美学研究注重人生和启蒙问题 ,在借鉴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础上 ,创建了具有现代性意义和本土内涵的中国现代美学。这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 ,王国维强调西方现代哲学是“形上之学” ,提出了“学术独立”和“审美独立”的观点 ,赋予中国美学以现代哲学的思维品格 ;第二 ,王国维把“人生”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 ,提出了审美“无用之用”说 ,创建了具有现代人本主义意义的人生论美学 ;第三 ,王国维以强烈的本土问题意识和开放的学术视野 ,沟通中西、古今之美学思想 ,创立了独特的“阐发式”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的一生是复杂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学术思想界,他是一个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具有现代学术意识的学者.而哲学一直是王国维的生命内在指导思想并贯穿其一生,并对他生命意识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法兰西斯·培根(1561—1626)这位“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系就地表述了归纳法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的哲学家。研究和探讨他的归纳学说,对于开展逻辑科学中的归纳问题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培根学说中的“形式”是他的整个哲学在认识论方面所企求揭示和发现的主要目标。本文试图联系培根的“形式”概念,来简要地考察一下培根哲学中归纳法的某些基本性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太独特了,独特得超出了时代的理解框架。大半个世纪以来,对王国维一直存在着误读。读一读这些误读,是颇有意味的。对王国维的误读较多,大的方面有两个,两种读法完全不同。一种把他读为封建遗老,一种把他读为启蒙先驱。让我们先看第一种误读。曾把王国维与鲁迅相提并论的郭沫若对王国维至为钦佩,但他同时认为在思想上王国维“中止在了一个阶段上”,王国维任清宫南书房行走,是“俨然以清室遗臣自居”。尽管郭沫若认为是朋友害了王国维,“一层层封建的网便把王封锁了”,但无论如何,郭沫若认为,王国维在思想上毕竟是一位“遗臣”。①著名…  相似文献   

10.
王充的学说,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著作中唯一保存下来的“论衡”一书,乃是祖国极可宝贵的哲学遣产。苏联已故汉学家A.A.彼得洛夫在“王充”一书中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了王充的哲学学说。正如杨与顾在该书的序文中所指出的,“这一著作,以一切令人信服的科学论证,表明了王充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在中国哲学史上所起的杰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根据这个逻辑,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应理解为马克思哲学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观点、学说与体系是不同的,马克思哲学本身也并不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观点和学说演变为一个严整的哲学体系,要经过新的整合和再创造。作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作为观点和学说的马克思哲学,无论在内容、  相似文献   

12.
在把西方哲学传播到中国来的众多学者中,王国维是其中重要的一位。这是没有人怀疑的。但是,他所潜心研究和热情介绍的,是康德、叔本华和尼采哲学。长期以来,不仅这些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在中国没有得到公允的对待,就连王国维最早把他们的学说介绍到中国来这件事,一般也都是持否定态度的。在这里,我们就王国维对近代德国哲学的研究提出一些着法:如果这些看法对于这个问题的逐步解决能有所促进,那当然是作者所期望的。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在史学上的贡献是两个方面.其一是他在史学各个领域内创造的研究业绩;其二是他考据史学的方法论.郭沫若对王国维遗留下的“知识产品”,给了很高的评价:“王国维,研究学问的方法是近代式的”.王国维治史的方法,概括起来在于他的二重证据法和古史新证论,确实具有治学的科学因素.现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孙叔平先生把二程学说的根本观点归结为:“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就其形而上者而言都是理,就其形而下者而言都是气,而形而下者是由形而上者产生的,所以一切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理.”很显然,孙先生认为“理”乃二程哲学的最高范畴.无独有偶,还有学者认为:二程学说的核心是一套封建的伦理道德学说,其哲学基础是客观唯心主义”.可以说这和孙先生的观点如出一辙.关于二程的哲学性质都是唯心主义,这点在学术界早成定论.但若把二程哲学一概归结为客观唯心主义,笔者不敢苟同.肖萋父、李锦全二先生在论及二程哲学性质时认为,“程颢倾向于主观唯心主义,程颐倾向客观唯心主义.愚以为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但“倾向”二字仍缺乏力度.  相似文献   

15.
刘建平 《学术界》2023,(7):161-169
在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中,存在着“可信”和“可爱”的审美理想冲突。宗白华所追求的审美理想应是富有生命精神的、雄丽的、能对时代精神起到振衰起敝作用的,这是“可信”的一面;然而,宗白华在他的艺术创作和“散步美学”中向我们呈现的审美理想却是忧郁恬静、闲和静穆的,这是“可爱”的一面。一边是“舞”的生命精神,一边是“静寂”的审美意趣,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理想“悖论式”地融合在一起,使得宗白华的美学思想充满了紧张、矛盾与张力。这两种审美理想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是如何在宗白华美学思想中“逆反”地融合在一起的呢?从“可信”与“可爱”的视角出发去探究宗白华的美学思想及其悖论,能够克服学界对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中片面化、简单化、肤浅化的问题,进而揭示其思想的丰富性和多元维度。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的一生是充满多种复杂“学案”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说 ,在 2 0世纪初期的中国学术思想界 ,他是一个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具有现代学术意识的学者。中国现代语境的复杂性使其思想发展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又进一步与他的生命存在状态粘连在一起 ,使得其“学术和生存”问题 ,成为现代中国的一个绕不开的重要“现象”。研究近现代中国思想史 ,王国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镇”。尤其是他的哲学思想以及与日本学术思想资源的关系 ,更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重点。我在研究过程中 ,注意到几个相当紧要的“王国维学术思想现象”。之所以…  相似文献   

17.
新雨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认为:王国维是康德和叔本华的信徒。康德追问的是知识之所以成为知识时的形式特点,因为物自体本身不可知,知的只是被感性和悟性所把握的形式,所以形式具有合目的性。王氏认为康德哲学只是一种哲学之批评,没达到形而上学的高度。王氏不满足康德所认为审美就在于对象的形式与主体的认识功能的内外默契,他把康德“形式合目的性”抽换为叔本华的“意志一理念说”,重新嫁接,把“主观的合目的性”形式实  相似文献   

18.
“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王国维在近代中国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接受了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成为中国近代较为系统地宣传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代表.本文试就王国维学说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及评价,发表一些不甚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在朱熹哲学的研究中,往往偏重于对其“理”的学说的探讨,而对其“气”的学说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完整系统的专题研究.不可否认,朱熹作为我国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其哲学的最高范畴,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朱熹从未直接作出过“理生万物”的结论,而是通过气生万物、理为气之本,来构造其“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的宇宙生成图景的.为此,朱熹较为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气在宇宙万物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出自前人而又超越前人,从而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的“气”的学说.可以说,不了解朱熹“气”的学说,就不可能全面地把握其哲学体系.因此,如何分析和评价朱熹“气”的学说,应是我们研究朱熹哲学时所不能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创始人。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新哲学世界观时,只是把它叫做“新唯物主义”,以与唯心主义相对立,与旧的“直观的唯物主义”相区别。这种唯物主义在理论特征上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作了说明,指出实践性是新唯物主义区别于直观的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征。但马克思并没有再给这种唯物主义起一个名称,以便从名称上显示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学说所具有的新理论特征,如同“辩证唯物主义”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些名称那样。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伟大战友,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马克思在世时,他就分工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写作了著名的《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著作。在马克思逝世以后,总结、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任务就落到了他一个人的身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