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论当代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构社会主导价值观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主导价值观是社会自觉建构 ,被社会多数成员接受与认同 ,具有现实社会合理性基础和价值导向功能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社会主导价值观念体系的内核是核心价值观。应当在扬弃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确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体现了我们的社会理想并具备了最广泛的现实社会基础 ,应该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在成立以来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顺应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主题和发展大势,通过革命时期的开拓性探索、新中国成立后的整合式建构和新时期之后的调适性重构,推动了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历史演进,也为践行不同历史时期的责任担当提供了精神动力.经过历史经验的积聚形成的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形成了系统、成熟的体系构架,将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继续砥砺向前.  相似文献   

3.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新时期我国价值哲学研究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深化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科学社会主义、唯物史观的研究,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体验"探讨的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中的价值观、社会心理、生活态度等精神变迁与状况,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从基本内涵、研究对象、研究特征来看,"中国体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有很多共同之处,借鉴"中国体验"研究的思维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应在建构主体、核心价值理念方面实现微观化,关注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的变化,重心下移,建构领域微观化。所谓建构主体微观化,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主体按政府公职人员、农民工与产业工人、教师和学生、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等进行群体划分,通过关注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个人来采取不同措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所谓核心价值理念微观化,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各个环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如此,社会主义价值观才能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的共识与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以及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取向看,还是从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看,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评价体系,既应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和现实需要,也应从中国社会的演进历史和中华文化的深厚传统中汲取思想资源和哲学智慧。传统社会的中华民族坚持多元主义道德文化理念,建构了由儒家、道家、佛家等要素复合而成的多元性道德评价体系。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征、中国特色、中国特质的道德评价体系,它将儒家、道家、佛家等的道德价值观都视为合理的道德价值标准,将它们应用于不同语境,对人们对待工作、业绩等方面的道德态度进行评价,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道德评价的多元格局。多元性道德评价体系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价值航标,在当今中国社会仍然能够对中华民族的道德生活发挥不容忽视的价值指引作用。中国传统道德评价体系依然是当代中华民族塑造道德人格的强大力量和弘扬道德正能量的重要手段,并且能够为当代中华民族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评价体系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三个层面以全新的维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集中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社会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公民个人价值观。把握核心价值观的新内涵,紧抓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维度,切实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与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相统一,方能进一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并将其转化为大学生的根本价值取向和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8.
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融合社会学、心理学、教育类、统计学等学科内容,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认知逻辑和模式,科学阐释其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和运行过程,基于大数据信息透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现状和认知成效,将认知模式和认知逻辑相结合,运用"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认知模式,科学提高青年大学生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9.
社会大众主流价值观是国家意识形态导向下形成的,以社会公共领域为载体的,为社会大多数民众所认同的价值观.建构社会大众主流价值观,有利于改变社会大众主流价值观“缺位”的现状,进而发挥其价值整合、协调作用;有利于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理性的价值环境和平等的公共平台.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构成要素及其所具有的价值导向作用,对于建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社会大众主流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他们面对新世纪以来多元文化强势崛起,文化价值观激烈冲突并不断融合的大变革时期,可以突破价值相对主义的蛊惑,从容应对各路价值思潮冲击的精神利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需要统筹社会多个层面,形成教育合力,构筑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整体网络,这样方可取得预期成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生活育德、大众传媒和德育教育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文化路径、生活路径、舆论路径和教育路径是理应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利的理论支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建设中,把国家、社会和民众统一起来,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建设,对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法治文化是实现法治中国的内在本质要求,也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将核心价值观与法治文化建设 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是我们党在法治建设上的重大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提供了新的 发展思路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马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治文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蕴含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基本价值,揭示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本质,指明了社会主义法治文 化的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异质文化相互碰撞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观较传统文化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致使社会主义文化特征呈现出特殊性。通过反思人在现代生活中遭遇的文化障碍、文化困惑等问题,可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文化精神。新的文化目标的建构,既能达成文化主体信念与追求的平衡,也会为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倡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贯彻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走歪路和邪路,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观的核心思想和精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观的宏大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根本宗旨和政治立场。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观,正确回答了中国今后要向何处去,将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观,深刻诠释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应有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全面解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了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主要依靠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应当归谁享有等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梦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弘扬中国精神、增强中国力量、坚实中国道路、凸显中国特色的精神标识和内在动力。作为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崭新形态和当代表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成了实现中国梦最先进的文化纽带和文化魂灵。实现中国梦,必须在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主性和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16.
文化体制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紧密相关、高度统一,文化体制改革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制度体系,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软实力。紧扣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热点问题指出:在社会转型期内我国的文化体制还有诸多方面没有理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够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思想保障和引领作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先进理念,实现文化体制建设的全面创新,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理论创新,培育市场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发展与繁荣,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的人生价值思想 ,是毛泽东在 2 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人生实践的产物。它具有中西思想结合的理论渊源 ;人民群众至上的价值取向 ;社会历史进步的价值尺度 ;指导现实实践的价值功能等理论特色。在 2 1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 ,对于引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促使我们坚持远大理想和现阶段实践的统一 ,促进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四有”新人 ,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普世价值"的传播和蔓延,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带来冲击和消极影响.从价值哲学视角科学评析普世价值,承认价值共识,此为破;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与逻辑结构,内化认同并外化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此为立.正确把握普世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破立"关系,具有重要的正向性价值和肯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话语体系,是国家软实力的显著标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逻辑运演与实践运行上体现出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的内在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之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实现现实联动。只有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静态支撑、动态联缀,才能更好构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向度,强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国家制度建设的历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的过程。这一历史进程分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制度的最初探索(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开创和确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和定型三个时期(十八大以来)。这是一个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过程,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社会主义制度史上的历史飞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定型将是制度建设史上又一次新的飞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开创性研究和系统性解决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全面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科学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图谱",系统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国家制度建设的认识和实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