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永恒的土地》讲述的是英国人在澳大利亚新威尔士州的早期殖民历史 ,埃莉诺成功地塑造了第一任总督菲利普的澳大利亚国家奠基人形象和构成澳洲文化身份不可或缺的土著居民人物。小说不仅诗意地展示了澳洲独特的自然风光 ,而且还利用了土著的语言、神话、庆典和歌谣等突出了澳洲文化的“混杂性”。它因为对白人殖民者和土著的关注而成为澳大利亚文学史上第一次对自己民族身份最全面的追寻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土著作家马都鲁创作的第一部澳洲土著小说《野猫下坠》描绘了土著在殖民社会的孤独感、幻灭感和逃遁感.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来看,马都鲁不仅试图探讨土著混血儿的身份认同问题,突出土著文化传承的意义,还试图通过模拟欧洲白人的文学形式、语言和后现代创作手法,动摇殖民话语的稳定性,解构白人的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内容通过语言来反映。澳大利亚英语词汇承载着丰富的澳洲文化内容。本文试图运用语言与文化关系理论,阐述澳大利亚这种英语变体的特色词汇所反映的澳大利亚文化,即土著文化,移民文化,澳洲文化和美国文化。  相似文献   

4.
澳大利亚土著民族的传统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澳洲的整体文化。但历史上澳政府对土著民族的种种错误政策,使土著人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受到歧视和冷落,而酗酒成了土著人饥饿、混乱、绝望、羞辱的解脱。通过回顾历史,分析酒精对土著人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结合澳洲土著作家的作品与经历,探讨美国黑人文学对澳洲土著文学的影响。澳洲土著人受到美国黑人最大的影响就是汲取了他们对压迫的战斗性抵抗精神。正是美国黑人在社会、政治和文化上取得的权力强烈地激励着澳洲土著人,影响着当代土著人的文学感悟力。    相似文献   

6.
每年一月二十六日为"澳大利亚日",又称"悲痛日"、"侵略日"、"幸存日"。本文根据对近十年澳洲媒体关于澳大利亚日活动报道的分析、以及根据对澳大利亚民众抽样调查的分析,并基于对澳大利亚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揭示了澳大利亚日及其相关纪念活动所蕴含的内涵和澳大利亚日所显示出的澳洲政府与澳洲原住民之间的政策性矛盾与冲突、以及当代澳洲民众既要坚持身份认同又要维持民族和解的纠结情绪。  相似文献   

7.
每年一月二十六日为“澳大利亚日”,又称“悲痛日”、“侵略日”、“幸存日”.本文根据对近十年澳洲媒体关于澳大利亚日活动报道的分析、以及根据对澳大利亚民众抽样调查的分析,并基于对澳大利亚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揭示了澳大利亚日及其相关纪念活动所蕴含的内涵和澳大利亚日所显示出的澳洲政府与澳洲原住民之间的政策性矛盾与冲突、以及当代澳洲民众既要坚持身份认同又要维持民族和解的纠结情绪.  相似文献   

8.
从小在澳洲偏僻内陆生活的经历培养了罗莎·普立德独特的澳洲土著黑人情怀,练就了她与土著人之间难以割舍的特有情结.她借助长篇小说<逃跑的安妮>将这种弥足珍贵的澳洲土著黑人情结向读者展示了出来.本文从澳洲土著黑人与白人的关系、澳洲土著黑人的性情以及澳洲土著黑人所信奉的神话传说及其所使用的语言这几方面对罗莎·普立德的这种独特情结进行尝试性地解析.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是一个由不同民族组成的多元文化社会;多元文化反映到语言上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多语现象.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论述澳大利亚语言的多样性:澳大利亚土著语言、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耳语、社区语言、澳大利亚英语.探讨澳大利亚社会的多语现象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深入认识澳洲社会的多元文化特点,另一方面也让人们了解,在澳大利亚的历史上,多语有时被忽视或被视为违法,甚至遭到禁止,但有时也被承认,甚至受到鼓励.这种澳大利亚历史上的单语与多语之争实际上反映了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0.
澳大利亚土著黑人世世代代居住在澳洲大陆,而来自英国的白人殖民主义者却无视这个事实,将澳洲作为无人之地占领.朱迪丝·赖特是澳大利亚杰出女作家,她的两篇散文<世世代代>和<为亡者哭泣>,通过描述她的祖辈们开拓新南威尔士和昆士兰的经历,为澳洲历史洗清冤屈.  相似文献   

11.
当代澳大利亚土著作家亚历克西斯·赖特的小说《卡彭塔利亚湾》,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自然书写:惨遭殖民者破坏的自然和与土著和谐共存的自然。从文化政治学的视角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绝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存在,它也与文化、政治、权力话语缠绕在一起,成为一个蕴涵着民族宏大叙事的策略性表达。赖特书写卡彭塔利亚湾的独特自然景观,旨在传达她对土著文化身份、人与自然相处模式和异质文化融合途径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2.
1788年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建立罪犯流放地,从此打破土著在澳大利亚的宁静.为了夺取土地与资源,白人殖民者对土著进行剥夺、屠杀.殖民者带往澳大利亚的疾病与瘟疫(主要是天花和性病)也不断侵袭土著部落.这些导致澳大利亚土著人口锐减、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的破坏.白人殖民对澳大利亚土著种族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3.
澳大利亚国家身份疑难.体现为其在现代国际地缘政治不同定义之间经历的六阶段演变.以及在移民、土著和多元文化主义三大问题上所从事的政治文化实践.澳大利亚对国家身份的探索受制于历史、现实的国内外情势与文化理想的复合作用,其模糊和不确定性同时提供了其在世界格局中特有的适应性,并为理解当代"多种后殖民处境,多重身份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案例和学理上的启示:需要以灵活动态、弱化极性和"越界"的思维透视世界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4.
浅论澳大利亚英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大利亚英语是英语的一种国别变体 ,是几百年前由殖民者从英国带到澳洲的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的发音具有多方面的特点 ,如地域性差异小 ,群体性差异大 ,词汇受澳洲土著语言的影响 ,同时从美国英语里吸收了大量的短语、俚语 ,从而更加生动、灵活、形象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澳大利亚著名原住民作家吉姆·斯科特的获奖小说《心中的明天》第一章为例,通过分析文中出现的吟唱仪式和死亡之鸟的神话传说这两种澳洲原住民的文化形式,说明澳洲原住民的“梦幻”世界观是作者建构原住民身份和抨击殖民统治者同化政策的认知基础,读者只有了解作者内化了的“梦幻”世界观,使之成为作者——文本——读者互动的认知桥梁,才能理解文本特有的文化内涵,从而把握作品的主旨,体验作者的情感。  相似文献   

16.
澳大利亚著名诗人朱迪思·赖特指出,澳大利亚欧裔白人对待澳大利亚土地有两种倾向,一种把澳大利亚看作流放之地,另一种将澳大利亚视为希望之地。第一种心理导致移民无法欣赏澳洲的自然风物。赖特发现,澳大利亚诗歌中澳大利亚风物缺场,出场的反而是英国风光;有些作家将澳大利亚描写成与伊甸园形成鲜明对照的荒漠之城;还有很多作家极力渲染澳大利亚自然风物的怪异性。赖特认为,只有将澳洲视为希望之地,对其产生情感认同,并积极融入新环境,欧裔作家才能大力讴歌澳洲的物候之美。  相似文献   

17.
利用西方生态文学批评理论,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浅滩》中的生态思想,即温顿态度坚决地批判了基督教和人类中心主义;批判了血腥的现代捕鲸业;小说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开发的工具理性霸权批判,表明了工具理性向人类诗意栖居的乌托邦家园蚕食鲸吞的过程同时伴随着人的异化和大自然的物化;小说中也蕴含了温顿对澳洲土著文化生态智慧的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小说《黑狱来的陌生人》(JackMaggs)是一部重写澳洲殖民历史,反抗英国帝国主义意识形态下的现实主义传统,解构被殖民主义定义化的【英国身份】,最终回归澳洲本性的反殖民小说。由于不满狄更斯在《远大前程》中对澳洲流放犯的不公正描述并且受到萨义德文化抵抗策略的鼓舞,彼得·凯里以创作奥茨这一作家人物的形式戏仿狄更斯,揭示了帝国主义文本中充斥的谎言和虚荣,颠覆了经典文本《远大前程》中的帝国主义话语霸权,重新书写了澳大利亚作为殖民地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澳大利亚作家凯瑟琳.苏珊娜.普里查德,在她的土著题材作品中,努力克服种族偏见,对土著民和土著文化倾注了同情、理解和尊重;不仅如此,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她还对土著女性的不利生存地位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这使得她的土著题材作品既有反对种族主义的一面,又有关注性别歧视的一面。本文结合《库娜图》等四部作品,探讨了澳大利亚土著女性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殖民时期所遭受的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萨利·摩根的<我的位置>为例,试图分析土著人是如何在寻找自己家园的道路上历经沉默、彷徨、好奇、言说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文章分别对小说中的四个主要人物对待其土著身份和土著历史的态度进行了讨论,指出土著民族在经历了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多地文化主义之后,逐渐由自我束缚、压抑转变为主动去触动内心深处的"痛楚",揭示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民族身份得到确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