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张江提出建构"中国当代阐释学"的主张,这是极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的。中国古代有无比丰富的阐释学思想与实践,在思维方式、话语方式上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因此我们应该而且有能力建构起适应于中国文化语境的阐释学理论。儒学阐释学无疑是中国古代阐释学思想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原始儒学开出"阐"与"诠"两种阐释学路径,后世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汉学与宋学沿着这两条路径踵事增华,为我们今天建构中国当代阐释学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梳理和研究这些思想资源是今日建构中国当代阐释学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2.
魏春春 《兰州学刊》2009,(12):184-187
针对雷庆翼对《诗经稗疏》的批评,从不背事理和非为卫道两个方面加以反驳,考察分析了王夫之在《诗经稗疏》中表现出的《诗》学阐释学方法有三种,即审文辨字,正本清源;依古立意,博采百家;审之以理,求之以意。  相似文献   

3.
建构“中国阐释学”的倡议已经提出20多年了,但究竟如何使我们谈论的阐释学获得不同于西方阐释学的独特性却始终是个未能真正解决的问题。大家说来说去似乎还是超不出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贝蒂、赫施等人开出的论域。在这种情况下,张江教授提出的“训诂阐释学”之说就格外值得重视。因为这是将中国阐释传统的思想和实践引进当代中国阐释学建构工程的积极尝试,具有重要启发意义。那么,如何才能真正使中国传统训诂学的精神和方法获得阐释学意义呢?换言之,如何才能使我们建构中的阐释学成功吸纳传统训诂学的资源呢?这显然是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将训诂学和阐释学简单相加肯定是不行的,二者之间需要一个转换的“中介”,如此才可以展开双向改造,从而建构一种作为阐释学的训诂学或作为训诂学的阐释学。这或许是“训诂阐释学”的真义所在。  相似文献   

4.
中古文论领域的文质论可分为形质说和形式说两大形态,其中形式说虽后起却是当时文质论的主流。文质论的形式说因致力于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风貌而超越了对字词章句的意义阐释,成为一种风格阐释学。从文质论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文论领域的文质论深受《春秋》学质文论的影响。《春秋》学质文论将原本属于礼学的文质概念提升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抽象范畴,同时为文质论注入了某种历史哲学。这使得作为风格阐释学的文质论不仅仅只是理解作品感性形式的工具,也是在文学中理解个体自我与整体历史之关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自董仲舒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后,从汉迄清,关于<诗经>的研究就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阐释的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诗>无达诂"泛化为"诗无达诂"也源于宋人释<诗>,其后才影响于诗文批评.泛化后的"诗无达诂"在理论内涵上仍遵循着"<诗>无达诂"的阐释理路:"从变"、"从义"."从变"侧重阐释的自由性,其具体表现有:"见仁见智"、"原意悖谬"、"诗无达诂而不诂";"从义"则强调阐释的限制性,其具体表现有:"本事求诂"、"坐实求诂"、"另类求诂",充分显示出中国阐释学的特色.并与西方阐释学有着密切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6.
7.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创建了哲学阐释学,他的阐释学是在前辈哲学家的思想和观点上的批判性继承,他吸收了施莱尔马赫的普遍阐释学、狄尔泰的浪漫主义阐释学、海德格尔的实际解释学的观点和方法,又对康德美学逐条解读和批判,使阐释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并从方法论发展成为本体论。伽达默尔的阐释学奠基之作《真理与方法》出版以后,经受同时代哲学家的质疑和批判。晚年,他延续了康德关于想象的艺术或者诗化哲学的学术理想,提出“阐释学是一种想象力或想象艺术”。伽达默尔从传统文化中获得思想资源和理论资源的研究方法,也给中国阐释学的建构带来启发,其中包括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诗史互证是我国诗歌阐释与研究的重要方法,包括以史证诗、以诗证史、诗史互证3个方面.诗史互证的正式提出是在明清时期,但对于诗与史关系的论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两汉,"诗即史"的观念普遍存在于典籍之中,"以史释诗"就是这种观念在文学阐释中的体现;魏晋南北朝,虽然"诗即史"观念存在,但"诗缘情"更得到张扬与肯定;唐宋时期,诗与史进一步结合出现"诗史说",在文学阐释中以诗为史的倾向突出;明清时期,钱谦益提出诗史互证的阐释方法,标志着"诗"与"史"关系的认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对有清一代阐释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与史的关系的探讨,既是中国古代阐释学重要的内容,也是一个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出于对大庆未来发展的超前考量,更出于对大庆再创辉煌的责任思考,自2009年12月到2012年4月,大庆连续发布三版《大庆科学发展纲要》。对比前两版《纲要》,第三版《纲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新版《纲要》体现了大庆立足现实、抢抓机遇的时代意识;第二,新版《纲要》体现了大庆与时俱进、不断超越的跨越意识;第三,新版《纲要》体现了大庆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科学意识;第四,新版《纲要》体现了大庆以人为本、关切民生的和谐意识。  相似文献   

10.
《三体唐诗》原本无注,或为"四卷"。大德九年(1305),圆至注付梓。今存元刊《唐三体诗说》二十一卷本,应当最接近圆至注原貌。后来又有残缺的二十卷本刊行。元以后,我国版刻的《三体唐诗》主要为圆至注二十卷本系统。至大二年(1309),又有裴庾注本。至少在元代,已出现了两种既有圆至注、又有裴庾注的注本:《诸家集注唐诗三体家法》和《增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皆三卷,后皆失传,赖日本翻刻本知其原貌。清康熙间,出现了两种删改圆至注二十卷本而成的新注本:盛传敏、王谦《碛砂唐诗》三卷本和高士奇《唐三体诗》六卷本。高氏本被收入《四库全书》。后何焯据明内府刊圆至注二十卷本还原、评批朗润堂刊高氏本。何氏批校本于光绪十二年(1886)由泸州盐局朱墨套印出版。  相似文献   

11.
《荷马史诗》与《格萨尔王传》在整体的差别上,乃是其分别表现的书面性与口承性(口头性)的区别。《荷马史诗》是经过荷马巧制精编并经后人书面表述的书面性(文本性)史诗,其特点是:流动而非矗立,线条而非串珠,前后承继之波浪起伏,而非同排摆放之平起平坐;而《格萨尔王传》具有与口头传播相联系的一系列特征:并置而非递进,聚合而非离析,程式伴随重复,传统兼与固守,等等。其实,两者整体结构之异在于书面性与口承性之别。  相似文献   

12.
杨晓林 《学术论坛》2007,(2):175-178
比较电影研究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它的学科定义和研究范围可参照比较文学得到界定。将比较文学四种基本研究方法贯穿到比较电影研究中,可以形成一些同比较文学相似的研究领域。在比较电影研究实践中,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高等影视职业院校专业教育发展,应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及与社会行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在专业教育发展中应扩大对外交流,加快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坚持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全方位提升教学实力和教学科研水平。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末,先锋作家以其前卫的语言实践、形式探索和文本试验对整个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其成为一个时代的标签。进入90年代,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和以影视为主导的大众传媒改变文学机制的情况下,大部分先锋作家纷纷改变了自己的先锋立场,投入到市场化的写作之中,创作风格越来越充满现实性和世俗特征。  相似文献   

15.
张文娟 《齐鲁学刊》2004,(6):110-111
基于张洁一贯的女性主义立场,《无字》无疑是一部关于女人的历史性作品。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经过了执着呼唤理想真爱、寻求女性方舟庇护、揭开两性温情面纱、切号母亲历史的脉搏,张洁的作品是一个诠释两性以及人类不可回避的问题序列,从中我们可以清晰窥见张洁对文学和现实的二重世界进行探索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察建国六十年中国电影文化的变迁.认为六十年中国电影文化发生了从模块位移到类型互渗的演变,具体地呈现出四个时段的更替:第一时段为北部电影模块年代(1949至1977),第二时段为西部电影模块年代(1978至1989),第三时段为类型片年代(1990至1999),第四时段为类型互渗年代(2000年至今).这体现了中国电影文化被纳入全球化语境的命运和主动选择.  相似文献   

17.
重现历史——再谈影视史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广智 《学术研究》2000,93(8):84-90
本文是作者于1996年发表的《影视史学历史学的新领域》一文的姊妹篇。作者是想通过影视史学来展示当今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的新景观。文章以历史影片《鸦片战争》为主要个案,从史学理论的视角再谈影视史学。  相似文献   

18.
刘曼容 《学术研究》2001,(10):125-126
张磊的新著《孙中山评传》 ,于 2 0 0 0年 11月由广州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作者集 4 0余年研究之精华的又一部力作。读后《孙中山评传》 ,深感作者对孙中山的研究在不断地与时俱进 ,不断地向新的高度伸展。作者在《孙中山评传》一书中 ,运用新视角评述孙中山 ,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性的论点。下面仅从孙中山的历史定位、孙中山的文化取向、孙中山的普遍意义等几个方面作一粗略介绍。(一 )孙中山不仅是伟大的爱国者、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而且是中国近代化前驱。过去很长一段时期 ,对于孙中山历史地位和作用的定位是 :伟大的爱国者、民主革命先…  相似文献   

19.
唐绍仪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少年时代以幼童身份出国留学,被撤回国后经过各种波折进入仕途。在朝鲜16年,成为袁世凯在朝鲜、北洋乃至进入中央后的重要部属。辛亥革命以后,他从代表袁氏与南方军民代表和谈,至出任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随后与袁世凯分手,反袁、护法,无役不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唐绍仪的政治动向,仍为舆论所重视,以迄于抗日战争爆发后,成为日本侵华拉拢的主要对象之一,终被军统特务所刺杀。对于这样一位中国近代重要人物,不论其功过是非,实有深入研究的必要。但是,在唐绍仪死后的60多年里,尽管他的名字在相关论著中不断中被提到,…  相似文献   

20.
2泄纪二三十年代,钱基博在写作系列文学史论著时.首先思考的问题是,"文学史"书写关注的核心是什么:文学史、文学、文之间的关系如何.钱氏指出,近现代学科体系中的"文学史"与中国学术传统中的"文苑传"存在根本区别:传统的"文苑传"以生产文学作品的"人"为中心,"文学史"则以知识本身为核心,关注的是"文"这一类知识.钱基博还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学的本体、"文学史"的书写范式等问题.钱基博结合中国学术传统中的相关概念,将现代"文学"学科分为三个层面:文--零散的知识,"文学"--"文"这一类知识的谱系归属."文学史"--"文"及"文学"等构建起来的知识统系.由此,钱基博清楚地厘定了"文学"学科的研究本体及"文学史"关注的主体.对现代"文学"学科的生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