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作为上承汉魏遗风,下启盛唐边塞的诗人,鲍照乐府诗中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并不是单纯地描写边塞风光,而是具有反映社会现实和表达自身情感抱负的双重功能。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表现下层社会问题,突出不合理的制度,对当朝统治者予以讽谏,使其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又将自身的情感经验、雄心抱负熔铸在诗歌当中。这使其乐府诗中以边塞为题材的一类诗歌在南朝诗林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
徐琰 《职业时空》2008,4(9):136-136
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是俄罗斯20世纪诗歌史上最优秀的一位诗人。1912年,马雅可夫斯基以其独立特行的风格登上历史舞台,在他短暂的18年创作生涯中,留下了长诗十四首,诗一千三百余首,此外还有许多诗剧、电影剧本、论文、演讲稿等等。他所创作的诗作犹如一簇绚丽的花朵在诗林中绽放,给人以眩目的审美感受。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早已为世人所熟知,评论文章很多,然而学术界对诗人早期诗歌语言和形式创新性的研究还明显缺乏。本文通过梳理学术界对诗人作品研究的不同切八点来探寻诗人早期诗歌研究的新视角,分析论证用形式主义诗学观来解读诗人早期诗歌创作特点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阿以争端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以争端是中东问题的核心,其实质是巴勒斯坦问题,即领土之争。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面积仅2.7万平方公里。但由于居住在这里的两个主要民族——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声称自己是巴勒斯坦的真正主人,矛盾由此产生,并酿成无数次冲突和5次中东战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阿以之间逐渐由势不两立到开始握手言和,其间的恩恩怨怨和所经历的艰难曲折说不完道不尽。1996年5月的以色列大选中,一向对中东和平问题持强硬立场的利库德集团战胜工党而组阁,内塔尼胡出任新总理,这给蹒跚中的中东和平进程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在贝尔福宣言发表80周年、联合国通过分治决议和以色列建国50周年这几个促使阿以矛盾尖锐化和复杂化的日子到来前夕,回顾阿以争端的历史,展望中东和平的未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该地区战争与和平的世纪长卷,而留在人们心头的则是对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思考。 一、阿以争端是西方介入而形成的历史悲剧 1.阿拉伯人和犹太人是巴勒斯坦的两个主要民族 从1947年联大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和随后以色列建国算起,阿以冲突已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如果从1917年主张“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人们都对唐代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研究颇多,而对于他的边塞诗歌创作成就知之甚少。原因在于诗人创作的边塞诗歌流传下来的不到四十首,数量稀少,相对于山水田园诗如凤毛麟角,其艺术价值体现在其创新性的艺术成就上。  相似文献   

5.
伊拉克女诗人纳齐克·梅勒依卡认为:阿拉伯新诗是阿拉伯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产物,是受了西方文学的影响而产生的。阿拉伯自由诗的韵律源自哈利勒·本·艾哈迈德的诗韵,比如巴勒斯坦诗人马哈茂德·达尔维什有几句诗的韵律是“穆塔格里卜”式的:  相似文献   

6.
二、1948年后的戏剧活动二次大战期间,德国纳粹疯狂迫害和屠杀欧洲犹太人,幸免于难的大批犹太人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们送到巴勒斯坦,从而引起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人之间的冲突,委任统治的英国当局无能调解犹太人与巴勒斯坦社团之间的问题,遂于1947年4月将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大会讨论.同年11月,联合国大会投票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于是,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翌日英军从巴勒斯坦撤退,随即爆发了以色列与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战争,结果阿拉伯国家战败,大片阿拉伯土地被占,巴勒斯坦几乎全部土地被占,只有约旦河西岸的部分土地为约旦控制,加沙地带为埃及控制,计100万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园,亦即是说巴勒  相似文献   

7.
王保群 《职业》2011,(23):135-136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诗经》中描写男女爱情生活的诗篇,可以分为恋爱诗和婚姻诗两大部分。婚恋诗主要在《国风》中,《国风》一百六十篇,反映婚姻恋爱主题的将近一半,《郑风》《卫风》《周南》《召南》中写爱情的诗也很多。  相似文献   

8.
禅诗是我国诗歌中的一朵奇葩,它是指在诗歌中带有禅宗思想的诗歌作品。我国诗歌在早期禅宗兴起的时候就有描写禅宗或带有禅宗思想的创作,但直到盛唐才真正达到高峰。“诗佛”王维就是写禅诗的标志性人物,其禅趣、禅味时时刻刻体现在自己的山水诗中,为自己的诗歌作带来了一种平淡舒缓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陶禹含 《现代妇女》2013,(11):29-30
《女工记》是诗人郑小琼的一本叙事诗集,它描写了一百多位底层女工的生活与命运轨迹,每一首诗都是以叙述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在这些近乎纪实的诗歌中,呈现的是底层女工们的普遍生活和各异的命运,塑造了底层女工个体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更是整个时代的映像。  相似文献   

10.
在诗歌发展史上,中唐时期涌现了许多以商贾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从中可了解当时的商贾生态、经济背景等,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结合诗人们的创作,从两方面勾勒唐商贾生态,其一为体悟诗作中展现的商贾生活,即商人群体的整体情况、商贾与农民力量上的悬殊、官商的互利等;其二为剖析商贾诗中"精打细算""唯利是图""漂泊寂寞"的商贾形象。  相似文献   

11.
通过几位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对蝉的描写,探究蝉在诗中不同的艺术形象及不同的意义。在诗人们眼中,它不仅仅是一种昆虫这么简单。诗人们常常在自己的作品中给它留下一席之地,把它人性化,但却都融入了他们的情感和寄托,甚至流露出自己的影子来。从那些描写蝉的诗句中可以读出诗人自己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蜀道难》是唐朝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部代表作品,通过描写景物而抒发感情的诗。《蜀道难》通过诗人出神入化的描写和展现,让人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山川之险。并且华丽而字字珠玑的辞藻让人荡气回肠、心神荡漾。它富有空间的想象和奔放的语言,字里行间充斥着熊健的笔调,都令人为之称赞。从这首诗中,我们能够看出诗人对国家的热爱和满腔热情,以至于在想起历史往事的时候都唏嘘不已。  相似文献   

13.
重要启事     
本栏目收到的诗歌越来越多,且都请求刊登,大大增加了修改的工作量,为更好地帮助诗歌爱好者写好诗,本刊特聘请知名诗人、作家参与审阅、修改,因此,凡要求在本栏目刊登诗歌者,如果是订了我刊一年的订户,请将邮局的订单复印一  相似文献   

14.
雪莱是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中的巨擘,和拜伦、济慈一起,成为19世纪初英国诗坛繁荣时期的主要台柱.这三位诗人诞生于相近的年代(拜伦1788、济慈1795、雪莱1792),又在相近的几年中谢世(济慈1821、雪莱1822、拜伦1824).他们创作诗歌的高峰期不到15年,然而他们的诗却跨过国界,飞越海洋,其影响远及阿拉伯国家、远东、北美.许多国家的读者,正是通过这三位诗人了解到整个英国诗歌. 在阿拉伯国家,雪莱是人们熟悉的英国著名诗人之一.阿拉伯读者喜爱他的诗歌,推崇他的人品.他的许多作品被译成阿拉伯文,从数量上看仅次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居第二位.著名  相似文献   

15.
在利比亚,诗人被视作智慧和才华的化身。诗歌在国家文化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十九世纪前,人们只承认职业诗人的作品。这些专门从事写作的人,严格按照传统诗的格局,使用规范的文学语言,进行创作。本世纪二十年代起,利比亚开始整理、搜集古老的流传广泛的口头民间创作,陆续出版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诗集。  相似文献   

16.
徐莉刚 《现代交际》2012,(6):154+153
除少数哲理诗外,一般来说诗歌都是以抒情为目的。所以诗歌鉴赏首先要搞懂一个中心问题,那就是诗歌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本文针对高考诗歌鉴赏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苏丽华 《职业》2011,(35):129-129
山水诗,就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审美对象与表现对象的诗歌。我国山水诗的第一个艺术高峰出现在唐朝。唐朝时期,儒、佛、道三家并存,人们的思想信仰自由,社会上盛行漫游和隐逸风气。诗人们喜欢游山览胜,与大自然亲密相处,人们普遍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美。王维,这位盛唐诗坛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才能和修养,在诗苑中独树一帜,将山水诗这种审美艺术的创作推向高峰。  相似文献   

18.
阿拉伯诗歌与欧洲诗歌阿拉伯诗歌的历史悠久.早在贾希利亚时期,诗人几乎都被各自的部落尊为代言人或历史的记录者,地位较高。从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七首悬诗”看,诗歌的语言优美,格律齐整,体现出较为成熟的风格。伊斯兰教兴起后,诗歌被赋予弘扬宗教的新任务,到阿拔斯朝,由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诗歌创作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达到了顶峰,但不少  相似文献   

19.
壹仿佛一夜之间,余秀华从天而降。仅凭借网络和微信,余秀华的诗原子弹辐射一般迅速裹挟人群,这一定是某种堪称伟大的力量——久违了,诗歌的力量!这无异于穿过整个中国给中文系流水线上的人们一记耳光。余秀华说:"这么多年,除了诗歌,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被我厌倦。"写诗已有16年,创作已有2000首(艾米丽·迪金森一生诗作1800首),其诗歌阅读史与创作史,经年累月,功力深厚,中外一流诗人影影绰绰,已汇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国的文化都是诗意的.诗歌是以最精练的艺术形式集中反映人的情感和社会化生活的文学样式.中国自古就有"诗言志"的说法,毛长苌在<诗大序>中写道"诗,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孔子也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经怨".在诗歌中,诗人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愿望、需求、动机、兴趣、理想等心理因素通过诗歌这一文学形式生动地表达出来,所以诗歌自古就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