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守运 《江淮论坛》2003,(3):135-138
虽然唐代以后在理论上史传与传统小说创作发生分野,但是史学作为“小说之祖”,史学思想仍然是影响后世小说创作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史学中的“直言实录”、“微言大义”、“人物品藻”等思想无不在明清历史小说的人物性格塑造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相似文献   

2.
唐代小说集的成书主要有记录坊间传闻、传抄改写他作、作者自撰作品三种类型,与小说情节模式、小说体例、小说题材密切相关。源自坊间传闻或亲友转述的唐小说常在结尾备述故事缘由,所记讲述者身份、官职对研究唐代文化与历史颇有裨益。书写宗教灵异题材的小说常被传抄改写,以《报应记》为例可考察唐代佛教经典灵异故事之传播、唐小说流变脉络、传抄所据文献校勘之功等方面。唐代小说集中作者自创作品则充分展示文学想象,具有持久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小说“三复情节”的流变及其美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小说“三复情节”的构想源于先民对数字“三”的特殊认识。由先秦“卜筮不过三”、“礼以三为成”演为后世“事不过三”,中国古代小说乃有了“三复情节”现象。“三复情节”萌芽于汉魏六朝,形成于唐代,宋元时的《三国志平话》至明初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使之发展到成熟,此后祖构者众。其美学意义在于体现了美的比例、尺度和节奏,合乎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习惯,是中国古代小说一个具体而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4.
唐代佛教西方净土信仰的盛行,不可避免地蔓延到文学创作之中,不仅影响了诗文创作,也推动了佛教小说的发展。该文以《太平广记》为中心,分析了唐人小说中的西方净土信仰情况,归纳了三种西方净土信仰故事类型:僧人灵验故事、佛像灵验故事以及佛典灵验故事;并从念佛思想、佛号变化、念佛主体、莲花化生四个方面分析了渗透在唐人小说中的西方净土信仰,认为唐代西方净土信仰的盛行在思想内容及情节构造上对唐人小说的创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张鷟是唐代小说初兴期较有影响的一位小说作家,他留下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游仙窟》和《朝野佥载》。本文通过对他的这两篇小说的分析关照,认为其创作的总体审美特征:一是题材情节上的求“奇”,一是艺术表现上的求“美”。这种对于“奇”与“美”的主动追求,是唐人小说审美特征在唐人小说创作初期初露端倪的明确表征。因此,对张鷟小说审美特征的探讨为研究唐人小说审美倾向在初兴期的形成和表现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寓言的形式和象征的手法是霍桑小说创作的重要特点,被作者称为“道德寓言”的短篇小说《教长的黑面纱》是展现霍桑艺术特色和人性哲思的经典之作,细微的心理刻画、环境衬托、象征隐喻,让小说神秘又真切,引人入胜。通过细读文本,总结出情节中的二元对立项,而这些对立项都呈现了罪恶与救赎的不平衡结构,恶总是处于压倒性的优势。运用“二元对立法”分析此文,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原罪、人性本恶的清教思想对当时人们的影响,探讨人性在消除“恶”及赎罪过程中的挣扎和迷惘。  相似文献   

7.
中唐韩愈、柳宗元所倡导发动的古文运动是一场古代实用散文向现代文学散文转变的革新运动。韩柳古文创作是对传统实用散文固定体式的大胆突破和创新,其以“诗”为文、以“传奇小说”为文、以“寓言为文”,使古代实录简朴的散文发展成为真正的文学散文。  相似文献   

8.
曹雪芹和海明威处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的文化环境,但《红楼梦》和《老人与海》在结构形式上,却显现出一个共同的特征:以一则虚拟的大寓言故事覆盖全篇小说,其中又插入一则则寓意相近的小寓言,相互渗透、相互深化,形成大寓言套小寓言的结构框架。 张世君在对欧美小说的结构模式的分析里说:“寓言是具有讽谏和道德寓意的小故事,同时也是现代人的一种思维方式。西方现代派作家推崇寓言,他们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导下进行创作,建构起现代小说的寓言结构。”①《城堡》、《审判》、《局外人》等。《老人与海》也是这样一部著作,…  相似文献   

9.
“小说”在汉代有着相当的发展和流传.西汉的神怪小说更多带有“仙话”的色彩,刘向《列仙传》以“神仙”小说反映当时社会生活,让王公大人所瞧不起的下层乞儿和劳动者,也能涉足成“仙”境界——这是一个新特点;东汉的神怪小说神话成份逐渐为异闻怪说所取代,表现出一定的“志怪”特点.汉代还出现了《燕丹子》《吴越春秋》这样铺衍史事、糅合民间传闻而创作的中、长篇历史小说,其情节结构、描写技巧和人物塑造,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其意义远远超过了自身的内容,而提供了如何借历史为小说,在史实和民间传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和虚构,进行艺术再创造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0.
寓言的发展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便出现了这一别具风格的文学样式。但是自先秦以降,由于种种历史政治文化等原因,寓言这种文学样式并末获得较大的发展。直到唐代柳宗元的寓言问世之后,情况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柳宗元是唐代中叶著名的思想家和现实主义散文家。由于仕途上的坎坷和长期的放逐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近下层人民,这对他回后的创作内容和艺术风格,有着直接的影响。柳宗元一生主要致力于散文创作,其中的寓言创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柳宗元寓言吸收先秦寓言和印度寓言的创作经验,结合个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论宋人小说的创作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维国 《中州学刊》2001,9(6):54-58
人们论及宋人小说时多认同鲁迅先生“平实而乏文彩”的论述,而对这一文风的形成却缺乏深入的探讨。本文从宋入的小说创作观念入手,具体分析宋人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写实”为主,其审美追求趋向于朴质、平实,排斥华丽的文采,在文化功能上强调知识的传播,三者相互统一,致使宋人小说鄙视文采,崇尚朴质,这种“平实”的文风是宋人自觉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2.
唐代寓言直接影响了宋代寓言的创作,但是与唐代相比,宋代寓言在主题、功能、风格等各方面都有所突破,基本完成了主题的人生化、创作态度的理性化以及风格的轻松化等各方面的转变。从中可以把握宋代文人在价值取向上的迷茫和失落,以及关注自我、关注个体人生,善于以理遣情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有自我意识的并形成潮流的元小说创作始于马原。元小说写作对中国以现实主义为主体的小说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传统小说叙事观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本文以为,解“叙事性”是“马原式的叙事革命”的意义之所在。它通过叙述的自觉,实现小说从“写什么”向“怎么写”转变;通过写作小说的寓言,实现小说在“写怎么写”上的创新;通过互文性写作,实现小说对虚构本质的哲学反思,创作出“写写写……”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14.
当代文学创作正在走向开放,淡化情节的艺术结构和以心态为主的表现手法,变化并丰富着当代文学。这一趋势,在某种程度上冲击了小说创作的传统模式。但是,我们不必怀疑传统小说模式的前景,这是因为另一种创作趋向也已形成,既有继承传统小说结构,强化小说情节的作品,也有以“俗”的艺术手法来绘制富于强烈的民族色彩的风俗画面。不少作家的创作已经显示出这种趋向,而上海女作家程乃姗的作品则体现出这一强化传统创作模式倾向,她用传统的民族色调精心地绘制了一幅上海风土人情的“风俗画”。  相似文献   

15.
论李渔小说创作的新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蔺九章 《学术探索》2011,(1):137-140
李渔小说以其“无声戏”理论为指导,创作出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小说作品,在清初小说作家中独领风骚。李渔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从改编到独创、从实录到虚构、从道德说教到作家主体意识觉醒的飞跃。因此,李渔小说显示出不同于前人的独特风貌,他在中国小说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应得到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16.
狐书小说是唐代狐精小说的一个题材,唐代狐书小说在叙事情节上受深层结构的控制,这类小说呈现了独有的特点,即对术狐的崇拜与敬畏,因而狐书小说的情节走势多以人的失败而告终,以此来彰显狐的能力。这种表层情节的特点,正是受作品深层结构左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的中国小说创作经历了百年发展过程.到2000年,中国小说创作达到了一个转折点,出现了三大终结和三个开端一是小说题材狭窄化的终结和小说题材繁富化的开端;二是创作方法单一化的终结和创作方法多样化的开端;三是典型定式化的终结和典型多种化的开端.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年之际,那时中国的小说一定会在世界小说林中处于前列地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关于先锋文学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小说观念和小说叙事方式等方面进行的;评论界对余华创作的探索性和先锋性所作的肯定性评价,也集中在对其创作意象的寓言性和象征性的研究和分析上。相比而言,对余华小说创作文本的生命内涵及其相应的文化内涵的解读与阐释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的领域。从生命意识入手解读余华的小说创作文本,我们发现,余华的小说自始至终表现出站在“沉默的大多数”的立场上认同某种“宿命意识”的创作自觉,“宿命意识”的文化认同与关注“沉默的大多数”的现实情怀相结合,构成了余华小说的深厚的人生关怀,这是余华小说创作在世俗化意义上获得广泛的文化认同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19.
《儒林外史》的讽刺意识与叙事特征孟昭连讽刺既是一种文学手法,也是小说观念的因素之一。早在史前小说中,讽刺就已经作为一种文学意识存在。神话中尚无讽刺因素,但在先秦寓言中,讽刺就已经成为一种常见手法了。其实,这不仅仅是一种“手法”,而且还表现为明确的创作...  相似文献   

20.
一般说来,作为科学与艺术,历史与小说分别有各自的特点:历史讲求“实录直书”,不宜“繁华而失实,流宕而忘返”;小说侧重于人物、情节的生动,不妨想象当然,“可以缀合、抒写”而“不必实有其事”。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