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土地承载力,指的是一个地区在特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能保证永续利用的合理生产能力,及其按当时当地人们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最高人口数量。土地承载力一般只具有潜在的意义,它与现实的人口规模或人口密度往往不一致,而人口迁移,正是调节这种差异,使之在一定时期内达到相对平衡的基本途径。当生产力水平低下时,土地承载力无疑是任何一个地区人口分布的基本物质前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全国的经济活动几乎陷于完全停滞。国内百业凋敝,食物匮缺,失业众多。在经济面临着重重困难之际,战后的人口补偿性增长以及600多万从海外被遣返回来的战俘和平民又给整个社会造成了新的压力。在这种条件下,自五十年代开始,日本经济进入恢复和发展阶段,日本的国内人口迁移也随之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 一、战后国内人口迁移变化趋势 在五十年代初,日本开始进入了经济恢复时期。到1955年左右,即战争结束后的第十年,日本人均国民收入已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工业的复苏使城市就业机会也随之增多。城市地区的吸引力变成了促进人口迁移的动力。日本国内的人口迁移活动因此而变得更加活跃。人们源源不断地从农村地区迁往城市,虽然迁移的数量时多时少。从人口统计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从出生率高的农村地区向出生率低的城市地区的人口转移。它是解决农村地区人口过剩的减压阀,并为工业化地区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1988-07-01零时,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时点上的迁移人数和最后一次的迁移状况,从省际迁移、省内迁移、城镇乡迁移三个层次,研究探讨我国迁移人口的流向问题。1我国人口省际迁移的流向在这次调查的样本总人口2,152,044人中,有902,155人有迁移史,占样本总人口的41.92%,其中有省际迁移史的人,占迁移总人数的16.28%。l.l省际迁移量的分布省际迁出量的分布;省际迁出量的差别比较大,其中以山东省的省际迁出量为最大,占全国省际迁出总数的8.67%,其次是河北、辽宁、江苏、四川、黑龙江、河南。省际迁出量最小的是海南省,…  相似文献   

4.
我国人口迁移趋势及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从影响人口迁移的动力要素和迁移方式入手,从战略上把握我国不同地区未来人口迁移及空间格局的基本趋势,探索促进人口有序流动的各项政策。研究表明,2000~2020年我国每年从乡村迁入到城市的净常住人口数量将大体保持在1500万左右,并在链式迁移方式主导下,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仅出现一些微调,未来迁移人口还将主要集中在大都市区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农村人口逐步城市化是人口迁移中的主要趋势。控制农村人口迁往城市,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和贯彻城市发展方针是我国当前控制城市人口迁移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本文所讲城市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置城市建制的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和县辖镇。城市人口迁移是以每个城市的行政区划为界,凡迁出或迁入某个城市行政区域并迁转常住户口的即为城市人口迁移。迁出与迁入是相对应发生的。这种跨越了城市行政区划界限的迁移包括国际间、省际间、城市际间、市区与县际间的多种迁移。各个城市行政区域内的移动以及未迁转常住户口而长期来某城市居住或离开某城市外出居住的均不属本文所讲的城市人口迁移。 本文着重概述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人口迁移情况、特点以及个人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6.
我国区域人口迁移空间模式分析杨有社,李树茁一、资料与方法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人口迁移日益活跃,在迁移时空特征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迁移的性质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指令性迁移的比重不断下降,自发性迁移的比...  相似文献   

7.
我国广东省人口迁移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口迁移随之频繁和加快,并成为广东人口变动的主流。本文所指的迁移人口,是根据中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办法》的规定,5年间常住地发生跨县、市变动的人口,即1990-07-010时现常住地所在县、市与1985-07-010时常住地所在县、市不一致的人口。迁移人口包括跨县、市的户口迁移人口和非户口迁移的流动人口两部分。1人口迁移量和迁移人口构成特征截止1990-07-01,广东省5年来跨县、市迁移人口达393.17万人,占广东省人口总数6…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人口迁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增加了前三次普查所没有的人口迁移项目,从而为了解近5年中我国的人口迁移状况提供了权威数据。以此再结合对其它资料的分析,使我们可以为建国40年来的人口迁移,尤其是省际人口迁移,勾划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轮廓。 (一) 应该承认,过去我国一直缺乏有关人口迁移的完备统计。户籍登记机关提供的数字,已汇总发表在《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相似文献   

9.
我国省际人口迁移模式的重大变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一) 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国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在人口变动领域里亦有多方面的表现,其中之一就是省际人口迁移一改建国头30年的传统模式,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幅度大,涵盖面广,迄今已持续了10年以上,  相似文献   

10.
一、为什么要研究农业劳动力转移及交通建设与耕地占用的关系城市化和工业化对于耕地的潜在威胁,当前是国际性的发展问题.“各国和世界领袖人物都公认存在这些问题”,城市化、工业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同一过程.农业劳力转移通常表现为2个方面.一是一个国家与地区城市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二是农村劳力就地实现产业转移或实行兼业化.无论何种过程农业劳动力转移导致的非农业建设与耕地占用都是息息相关的.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正处在农业劳动力大量不断转移,城市化与农村非农化水平不断提高,这样一个特征非常显著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历史阶段可预计持续到下世纪中叶,甚至中叶以后.在1982年和1990年2次人口普查期间,我国城市人口比  相似文献   

11.
国内人口迁移和流动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国内人口迁移和流动研究近年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喜人景象,许多地区先后开展了这方面的资料搜集和调查分析工作,有的还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但是无庸讳言,从人口学领域研究这一问题,在我国毕竟起步很晚,无论是科学资料的搜集与积累,还是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的建立与运用,我们的准备和经验都还不足。尤其是对于其中一些尚待明确的共同性的基本问题,更需要通过讨论提高认识,以促进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本文正是从这样的目的出发,拟就以下三方面的问题谈些个人的理解和认识,求教于广大读者。 一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研究国内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意义,因为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这一研究工作的目的,而且关系到这一研究的学科要求。 应该说,近年来愈益重视研究国内人口迁移和流动的现象并不是偶然的,它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人口迁移和流动是控制和调整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动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更是综合治理我国人口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第一,由一个地区的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额(即净迁移)所造成的人口迁移变动,同人口的自然变动一样,是导致该地区人口数量变动的一个直接性因素,对于这一地区以及与之进行迁移交流的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具有直接性的影响。由于因  相似文献   

12.
付建军 《西北人口》2012,33(3):50-56
自20世纪80年代老年学在我国建立,学术界就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三十年来学术界对老年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比较老年学、基础理论建构以及学科建设三个方面。在发展的过程中,学术界将老年伦理学、老年体育学、老年教育学、老年法学和老年哲学等新内容纳入到研究中。展望未来,中国老年学的发展需要在创新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3.
我县位于内蒙古西部地区,是乌兰察布盟的一个中等县,全县总面积3190平方公里,大部分是山区,有二十个人民公社,一百五十四个大队,一千一百六十六个生产队。一九七九年底,总人口为231,963人,其中:农业人口210,643人,有耕地1,253,783亩,有整、半劳动力80,494人,其中男劳力51,673人,每个劳动力平均耕种土地15亩。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此外有蒙、回、满等少数民族2717人,仅占不到百分之一点五。农业生产以莜麦、小麦、  相似文献   

14.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若干新特点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杨云彦 《南方人口》2004,19(3):13-20
根据对 2 0 0 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 ,认为二十世经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表现出如下新特点 :一是人口迁移与流动进入新阶段 ,二是人口迁移的宏观流向呈现新模式 ,三是城市内部迁移成为新热点 ,四是城乡人口互动蕴涵新挑战 ,五是“人口窗口”提供新机遇。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八十年代末期区域间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 以往对迁移的研究多集中在对迁移原因的研究,而对迁移结果的研究则尚少(廖正宏:《人口迁移》)。本文试用空间均衡的理论讨论中国八十年代末期人口迁移对区域“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分布”的影响。本文第一部分说明了数据的来源及其局限;第二部分讨论了人口再分布对区域间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分布影响的四种可能性;第三部分  相似文献   

16.
目前,已有大量关于国内人口迁移流向、流量及模式分析。本文从新的角度,通过计算30个省、市、自治区的地区选择指数,分析近期各省区人口迁移偏好情况,并进一步研究省际迁移偏好圈,从而得出省际人口迁移偏好的网络脉搏。1选择指数的概念和计算人口迁移选择指数由Bachi于1961年提出,它是通过计算由某地向其它地区迁移的选择指数值反映人们的迁移倾向,即某地迁移人口最偏向哪个地区迁移。选择指数是实际迁移人数与估计迁移人数的比值,分为地区选择指数和全国选择指数。地区选择指数记为I_ik,i为出发地,K为目的地,其计算公式为:式…  相似文献   

17.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新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我国 1995年 1%人口抽样数据为基础,对比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结合进入90年代我国宏观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探讨了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所出现的几个突出的新特点:规模收缩增速减缓,迁移流向的地域类型多元化和迁移宏观走向的离心化分散化。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省间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10个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成经济水平、社会结构与生活质量三个指数.研究发现8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省际和省间人口净迁移有密切联系,其中导致人口迁移的最重要动因是经济水平,其次是社会结构,最后是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人口迁移大势和胡焕庸线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2005-2010年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净迁移流量作了两种推算:一是根据“六普”资料直接推算,二是按地区人口增量扣除自然增长量的方法间接推算,发现两种推算结果有较大出入。推算结果还显示:5岁以下儿童的净迁移流向正好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大势相反。笔者认为:胡焕庸线破与不破两难,主要难在人口东迁难以突破性逆转。人口均衡分布之义,在于“均而不衡,衡而不均”,过份追求均匀分布,只会加剧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不平衡。区域人口与经济-资源承载力的相对平衡,应着力寻求区域内平衡和跨区域平衡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相似文献   

20.
<正>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一场大变革,它不仅给经济领域带来了生机,带来了活力,同时也给包括人口在内的社会政治、思想意识、文化教育等等各个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探索和总结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社会生活各方面所发生的新清况、新问题,将会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更迅速、更健康的发展。这是摆在我们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面前最紧迫的课题。本文想就改革中人口过程的一个侧面——人口迁移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一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