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钱钟书教授的小说《围城》自1980年重印以来,多次重版,在社会上掀起一股《围城》热。1990年电视剧《围城》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接着各省、市电视台也先后转播,把《围城》推向了千家万户。不仅如此,据一份资料介绍《围城》研究盛况说:“无论是数量或是质量方面,都堪与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子  相似文献   

2.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它是通过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建立二者之间的关联,以达到认知的目的。从认知视角分析文学名著《围城》及其英译本,可以鉴赏其新奇、犀利的隐喻和准确、传神的翻译。  相似文献   

3.
《围城》主题的深层意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不少评论家已经评论过了,关于它的主题,见仁见智,各有所据,但说到点子上的不多。电视连续剧《围城》放映以后,刊头报端,也是论者纷纷,却也少有直指心源之见。还有人对杨峰的片头题词提出质疑,认为它未能切中主题或不能完全概括《围城》的思想内容,这是不了解《围城》的用意所在,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方鸿渐形象塑造的真实内涵所造成的迷惑。杨绛是最了解钱钟书的,也最了解《围城》的主题和方鸿渐形象最深层的思想意蕴。她给《围城》电视剧的片头题词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  相似文献   

4.
钱钟书的《围城》与卡夫卡的《城堡》 ,是具有可比性的两部文学名著。采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以中西文化的对比作为思维的切入点 ,通过钱钟书与卡夫卡的“精神对话” ,来思考中西文化精神的差异性 ,进而引起人们对现代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与关注  相似文献   

5.
《围城》自1946年2月起连载于郑振铎、李健吾主编的《文艺复兴》,1947年出版单行本,至1949年接连三版。198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后改编为电视剧,进入千家万户。《围城》已深入人心,成为众议的话题。 那么,《围城》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论者多认为《围城》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对现代知识分子文化心理世界和人性的开掘上;体现在讽刺与幽默的语言艺术风格上;体现在它的美学追求上。 《围城》所表现的美学追求是一种“企慕情境”。 “企慕情境” 何谓“企慕情境”?“企慕情境”就是这样一种心境:它表现所渴望所追求…  相似文献   

6.
不知道世界上是否真有点铁成金术,然而著名学者和作家钱钟书先生确实是把反映知识分子的家庭生活、婚姻恋爱这个带有传统特色的题材放在抗战时期的“土壤”中,绽放出了一朵文苑奇葩,这就是钱先生在四十年代写的长篇小说——《围城》。任何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都是与成功的艺术分不开的,《围城》也是这样。本文意欲撇开《围城》其它方面的艺术成就,仅就其令人击节的比喻,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一、轰动,效应及其误区 似乎是一种巧合,电子传媒在中国的一次最重大的技术性革命,与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同步发生,“双管齐下”。中国的文化结构由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中央、省市、地区三级共近700家电视台,在短短几年间争相崛起,并形成了严密的传播复盖。人们的文化接受方式发生了变化,而荧屏中的电视剧,便主体性地承托起老百姓的娱乐消遣的需求。实践又已证明,在所有的电视艺术节目中,真正维系收视率的,正是电视剧。 另一方面,数百家电视台,即以每天晚上播出两集电视剧计,这便向人们展现了一个无比庞大又无比诱人的市场。于是这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兴奋点,各色人等、各种体制,纷纷以前所未有的干劲,投入电视剧的创作和营运。近两年来,电视剧的产品,其数量是以近乎翻番的速度在递进。 但是,真正能够一夜聚财和名闻天下,并且因此而构成强大诱惑的,只是那些能够赢得30%以上的收视率、具有“轰动效应”的作品。例如90年代以来的《渴望》、《围城》、《编辑部的故事》、《外来妹》、《上海一家人》、《半边楼》、《情满珠江》、《北京人在纽约》、《过把瘾》、《孽债》等。以《孽债》为例,拍摄成本200多万,电视台以320万买断版权后,以400万卖出沪语版本,随后又可再卖普通话版本;当年《渴望  相似文献   

8.
《围城》与《儒林外史》是两部不同时代的讽刺小说,均以高超的讽刺艺术擅长.在炮容上又都是知识分子小说,非常值得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围城》在讽刺艺术上既有与《儒林外史》一脉相承之处,亦有创新的地方.在主题上,《围城》既堪称一部"新《儒林外史》"又超越了《儒林外史》,上升为一种哲理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以"性别战争"这一文学母题为关注重心和串联线索,对《雷雨》、《围城》、《寒夜》、《无字》、《青春之歌》、《爱,是不能忘记的》等20世纪现代汉语文学作品,以及《等待》、《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世界文学名篇,进行了点面结合的比较和梳理、诠释和演绎。  相似文献   

10.
电视收视率大战愈演愈烈,电视剧逐步走向类型化,综艺、侃谈节目因匮乏新意而走下坡路,致使越来越多的观众将注意力转向以真实性与知识性著称的电视纪录片。继《人与自然》《神奇的地球》《国家地理杂志》《探索》(Discovery)在中国播出之后,2002年10月份开始在全国各省市台陆续开播的一档大型电视纪实栏目--《传奇》也瞄准了中国市场,电视纪实片市场自此多了一支容量饱满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11.
语用学是研究特定情景下言语意义的学科。探讨语用学中语境理论的具体应用 ,分别分析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对《围城》语言片断的幽默效果的有力强化 ,这不仅揭示出文学作品里幽默片段研究的新的理论视角 ,而且能拓宽语用学理论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2.
以当代中国海军建设发展为背景的大型当代军旅电视剧《火蓝刀锋》由中央电视台、海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联手打造,讲述了海军某侦查大队战士训练、侦察以及与国际海盗进行殊死搏斗的故事,被誉为"海军版《士兵突击》"。本文通过对这部热门电视剧的构建方式与叙事要素的分析,来探讨该电视剧的风格与形式,并总结出其成功的要素,从而由此展开对当下国内精英电视剧模式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消费社会的发展,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风气日益盛行,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影视改编来了解文学作品.由于文字向影视媒介转换难以完整呈现原著的原貌以及影视改编的主创人员在影视作品中“二度创作”的痕迹,使得影视改编与文本文学呈现出内容上的差异.以李少红新版《红楼梦》为案例,找出电视剧与原著内容的差异,探究文本文学原貌在影视改编中的呈现程度.  相似文献   

14.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钱钟书充分利用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韵味无穷的文字,并创造性地与西洋文字相结合,成就了《围城》出色的语言艺术。作品中语言艺术背后潜藏着一种贯穿始终的艺术手法——"陌生化",不仅是语言,更渗透了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成为一种自我意识,影响着作者的创作始终。本文试图从作家主体意识层次、话语意识层次的陌生化对小说进行分析,更深层次地领略《围城》的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15.
韩剧席卷中国从1983年央视引进韩国电视剧《嫉妒》后,《爱情是什么》等上百集的韩剧在电视台先后播出,韩剧就像一股股旋风,席卷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地区,直至亚洲各国。最近,韩国电视剧《大长今》又风靡全国,韩国的电视连续剧以实力及无可匹敌的魅力,征服了中国电视观众。韩剧  相似文献   

16.
新剧种悄然诞生 1992年11月,从美国回来不久、在国内仅仅演过电视剧《围城》和《爱你没商量》的演员英达,与一直不被所谓主流认可、却拥有大批年轻读者的作家王朔聚集在一起。不甘只作为演员的英达,决心要把在国外刚刚趸来的喜刷新剧种——情景喜剧移植到中国的荧屏上。而语言俏皮、幽默调侃的王朔,恰恰是制造情景喜剧的最理想人选。 电视出现后,以往的喜剧电影却不能面对个体的电视观众达到喜剧效果,原因在于一个人很难独自对着电视机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具体实例从六个方面分析鉴赏《围城》比喻特色:一、以虚喻实;二、远距殊异设喻;三、书卷气;四、铺垫与点拨;五、喻中有喻;六、多格合用。有人统计过《围城》中共用了七百多条比喻,可以说《围城》中的比喻俯拾皆是。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比喻非但没有让读者产生重复、累赘之感,反而显现出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的艺术效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比喻是形成《围城》幽默讽刺风格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围城》比喻手法的新颖独特源于作者的聪慧与渊博,源于作者对比喻精髓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中国行旅文学发生论纲胡志泽今天弄文学的人,没有不标举艾芜《南行记》和钱钟书《围城城》的。一般人大概都知称道其故事的美丽与文笔的通脱,却不知他们创作所取主题的特殊性─—行旅。这里所说的行旅,乃是与家居不出相对而言的一个语言范畴,文学作品以行旅为主题者即...  相似文献   

19.
电视画面是电视剧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电视剧《三国演义》将一个宏大的战争场面展现给了观众。画面是由 镜头组成的,《三国演义》的画面与镜头,总体特点是以动为主、动静结合、以长为主、长短交替,大量空镜头、特写镜 头、全景镜头和技巧镜头的运用,使画面更加真实,达到形象逼真、情景交融、以情绘景、以景衬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围城》不像古代小说那样,明显引用他书材料,但是这并不表明《围城》没有使用他书的材料.其实钱钟书先生《围城》中大量的名言隽句都是借用古代经史子集或外国典籍中的材料加以生发的,只不过由于作家的艺术手法非常高妙,让人不易察觉罢了.《围城》的本事大致是采用“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化用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