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法管理民族事务,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普法是依法管理民族事务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是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现代化、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保障民族团结和强化国家认同的必要条件,也是保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和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的必然选择。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民族地区普法的特殊性。民族地区普法,要正确处理民族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文明的关系、权利倡导与义务宣传的关系、法治宣传与法治实践的关系;要创新法治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加强基层普法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参与普法工作。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就是先进理论掌握群众,通过先进理论掌握群众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改造群众的主观世界,推动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由抽象到具体、由精英到大众、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做好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群众化和实践化工作。要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真正广泛深入地教育、武装和掌握群众,还要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创新。  相似文献   

3.
试论我国实现法治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法治建设理论的重心在于正确界定法治的内涵 ,在明确法治建设目标的基础上 ,设计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实现法治的途径。本文在探求我国所期望的法治含义的基础上 ,试图构建形成社会法治基础的实现法治的横向途径和推进法治建设发展的实现法治的纵向途径 ,以期能够引导我国法治建设有序、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自由主义、精英主义民主先后成为中国民主思潮的旗帜,但在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廖仲恺逐渐认识到只有平民主义民主才能真正保障人民主权.为此,他积极致力于指导建设工会、农会的工作,希望由此将广大平民组织成为强有力的政治共同体,并努力探索利用合作社制度为平民主义民主务实经济上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郑夏蕾 《江汉论坛》2015,(3):129-13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宪法意识的变化轨迹和趋势反映了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一方面,社会变迁推动了宪法观念的重构与更新,另一方面,宪法话语框架也在不断定义着社会前进的方向和路径。宪法话语的宣示、指引意义对我国社会观念的塑造和引导产生了巨大作用,促进了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在这一意义上,宪法意识的变迁呈现了法治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在建设法治中国的时代进程中,推动法治建设先导区域的形成和发展,无疑是当代中国地方党委、政府依据国家法治发展的大政方针所作出的重要法治决策与政策安排,是由党委、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开创性的法治事业。法治建设先导区域乃是国家法治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展示了国家法治发展的未来趋向,这不仅是实施国家法治发展战略的"试验田",而且是贯彻区域法治发展战略的"先行者",体现了鲜明的法律政策目标,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样本或示范的意义。推动法治建设先导区域的形成与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全局与重点的关系、国际与国内的关系,进而充分发挥法治建设先导区域的功能作用,创新区域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区域社会治理能力,激发区域社会创造活力,深化区域法治创建,优化区域法治环境,进而展示法律政策的内在根据和功能取向。  相似文献   

7.
法律实用主义倡导一种语境主义和工具主义进路的法律理论.它既将法律视为历史的衍生物,又将法律视为实现社会福利的工具.法律实用主义在实践中主张一种司法能动主义,对美国司法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我国法治实践以立法为中心转为司法为中心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倡导一种受法治约束的司法能动主义.  相似文献   

8.
建构文化领导权是中国共产党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捍卫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时代要求是:从战略高度考量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相似文献   

9.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对此,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梳理,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引领文化大众化中的价值坚守,引领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并建设惠及公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基层群众.  相似文献   

10.
人民群众观是关于人民群众是谁、如何看待人民群众、怎样处理与人民群众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思想认识的理论形态。李大钊基于坚定的人民立场和真挚的人民情怀,以唯物史观为认识工具,以中国实际和中国革命进程为现实基础,以人的平等、自由、富庶为终极价值目标,以"平民主义"为核心范畴,构建起属于马克思主义谱系的人民群众观。在"Democracy"的多种汉译词语中,李大钊主选了"平民主义"。在李大钊的语境中,"平民"一指集合意义上的人民,二指占社会成员或国民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三指平等、自由之民。李大钊"平民"范畴的多义性决定了其"平民主义"意蕴的多维性。以"平民主义"为核心范畴的李大钊人民群众观的思想主张主要有:爱民忧民重民生,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亟需教育、组织和训练,没有妇女的解放就没有人类的解放,知识青年须走与民众相结合的道路等。李大钊是中国近现代之交新型人民群众观的开创者,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