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略论滇藏茶马古道上的文化涵化——基于对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的田野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地处滇藏茶马古道咽喉位置,境内居住着藏族、怒族、独龙族、白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文化涵化中,藏传佛教逐渐渗透并融合进境内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中,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藏族文化丛。藏族文化主导下的多元文化共存产生了融洽的民族关系,不断促进察瓦龙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前茶马古道的学术研究欠缺从民族学、人类学的角度进行深钻细研的学术著作和田野调查民族志。而在具体的保护实践中,存在沿途历史文物欠缺规范和有效的保护、沿线的重要历史遗址和文化圣境鲜有标识和介绍、茶马古道老人的口述极少被拍摄成影像资料、民俗旧器不断流失等问题。滇川藏茶马古道沿线各地应通力合作,制定统一协调的保护与开发的行动计划,用卓有成效的措施保护沿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造福于沿线各族人民。 相似文献
4.
茶马古道是历史上我国西部连接汉藏等民族地区的综合性路网系统.川西地区是历史上茶马贸易的发祥地和茶叶主要输出地,四川境内的川甘青道、川藏道、川滇道为茶马古道路网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至今保存完整,沿线文物遗存众多,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自然生态复杂多样,是极为珍贵的线路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和旅游价值.深入挖掘并利用好四川茶马古道的文化底蕴、沿线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促进茶马古道线路文化遗产保护,推进川西高原各民族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分布于滇川藏交界地茶马古道沿线的藏族,是统称为藏族木碗(简称藏碗)的木制饮食器皿的主要生产者与使用者;又因木碗是该区域族群互动与文化交融的产物,因而在承载丰厚的藏文化内涵的同时,还有着建构藏族内部以及区域内与其他民族社会网络关系的功能。本文通过对滇川藏交界地茶马古道沿线藏族木碗生产、流通与消费过程的田野调查,探讨该区域木碗文化的内涵、变迁及其动因。 相似文献
6.
陇西走廊是青藏茶马古道上的关键区域,对于古道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陇西走廊自先秦至宋代的民族关系发展历程表明,这一地区的民族矛盾主要是游牧族群与农耕族群之间的矛盾;青藏茶马古道的开通促使该地区的民族关系在唐宋时期发生了重大转变,青藏茶马古道的四大支柱——经贸交流、政治沟通、宗教交往、民族融合也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得以形成。陇西走廊民族关系的转变,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过程的缩影,凸显了西南茶马古道的民族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8.
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的经典案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线路是近年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新类型,作为动态的强调文化整体意义的理念,它更重视线路带来的各文化社区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从茶马古道内涵的演变及文化线路的空间、时间、文化及角色目的四个基础特征来看,茶马古道因其"绵延几千年的时间跨度"、"长度和空间上的多样性""、多功能的角色和目的"及"产生了巨大的跨文化影响"而成为文化线路理论的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9.
古代贵州早在秦汉时期部分民间通道已得到拓展,至明清四通八达的驿道已经形成和完备,除具有本身特定的传递功能外,更多地融入了其他的附加功能,成为一条综合性通道.因驿道而带来的文化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交流和对话,长期以来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形式得以体现,这种多维度、大尺度的文化交融,代表了历史上贵州与周边地区或区域内部之间人们的交往及商品、思想、知识及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它是研究贵州社会制度、经济发展、军事斗争、宗教信仰、文化变迁、民族交流的珍贵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样化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文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备受各国关注 ,特别是文化的交融与文化的民族化关系 ,即如何既保持自己文化的民族化 ,又使自己的文化与国际文化、世界文化相融合 ,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不得不思考、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根据当今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文化的发展状况 ,文化的发展基本趋势可以说是立足于本国传统文化 ,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 ,立足于本国民族文化 ,又面向世界 ,即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一、世界各国在文化的交融中共同进步文化交融使得各国文化相… 相似文献
11.
金强一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4,21(1):1-9
朝鲜族社会是一个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的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体系目前正处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由于中国改革开放和中韩关系的迅速发展其文化体系的文化功能出现了爆炸性扩张的趋势,而又由于朝鲜半岛的半开放状态,朝鲜族社会的文化资源仍有很大的开发的余地。因而朝鲜族社会的文化资源具有出现第二次文化功能扩张的可能性,正由于此,构思其文化战略并谋求全方位的发展极具现实的操作性。构思朝鲜族社会发展文化战略,必须基于其独特的边缘文化特性及由此形成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其要点在于,朝鲜族社会应把自身发展的基点设定在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的关系和中国内陆文化与朝鲜半岛文化之间的联系上,由此实现自身文化功能的极大化,这是朝鲜族社会以其丰富的文化资源迅速接近现代的创意性生产文化体系的捷径。 相似文献
12.
13.
10-13世纪中朝日文化交流与东亚文化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李梅花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4,21(1):17-21
10-13世纪,中国文化仍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朝鲜和日本。同时,随着各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文化中异质成分、创新成分的不断增多,日本、朝鲜对中国大陆的文化输出日益明显起来。这对东亚文化圈的巩固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内容之一,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和发展,另一方面,在文化霸权,文化殖民主义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文化应该以开放的态度,在保持文化发展主权前提下,积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成果,实现中国文化创新发展,为人类文化发展贡献中华民族的新智慧。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峡地区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起源地之一,从地理方位、自然条件等来看,这块地区是远古巴人的发源地。巴人和巴文化的典型特征或表现形态是"巴风巫韵",而巫文化最早则起源于巴人的制盐术,并与女性分不开,它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积淀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构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过程中,整个长江三峡地区都应该确立"巴风巫韵"的历史文化基础。而巫山则处于"一肩挑两头"的核心地位,因此,必须进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开发,才能使巫山真正成为长江三峡旅游的文化象征和情感归属之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奈达的读者同等反应论进行反思,认为奈达提出的将目的语读者读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读原文的反应作比较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同等反应是不可能的。这种理论追求“同一”,对译文读者实质上是一种蒙蔽,对“他者”也是一种不尊重,其结果只能是阻碍文化交流,进而阻碍文化发展与繁荣。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学会尊重“他者”,欣赏“他者”,包容“他者”,这样才能实现文化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7.
杨知国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2):51-55
日本文化的发展过程是对中国文化吸收和融合的过程,在吸收和融合的同时又按本土文化的发展特点以及风俗习惯进行了改造和创新,使两者成为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以奈良时期、平安时期为例,探讨日本在佛教、文字、书法、绘画等方面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与融合. 相似文献
18.
中国茶文化起源于巴蜀地区,也就是中国的西南。道家尊道贵德、重人贵生、天人合一等思想成为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和重要源泉。中国茶文化与茶产业呈现了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茶文化资源的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中国茶产业走向高效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张庆丹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138-140
明末清初是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频繁的对外文化交流中,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开明的士大夫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这些人群在当时的活动,为后人了解和研究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通过综述这些人群栽体的活动,了解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特性与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彦群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5):15-18
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福宝镇古今的重要区位和古盐道旅游开发的价值,并提出了福宝镇为中心的区域旅游开发建议,为相关区域的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