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高反差式抒情是徐渭诗歌抒情方式的突出特征。既诅咒命运又讴歌人生的复杂心理景观是形成这一特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朝诗歌的宣叙意象是以叙事和讲述抒情主体的心理、行为、动作为主的意象,它是对《诗经》中“铺陈其事”的赋象的扩展;它与汉乐府最显著的区别是意象由叙事结构发展为一种抒情结构;同时,以抒情、议论和哲理抒发为主的宣叙意象也在本时期大量涌现。魏晋南朝的宣叙意象是一种具有隐喻功能的音乐性意象,它以叙述的灵动、跳跃形成旋律、节奏的律动与气势,它比《诗经》、汉乐府中直书其事的赋象更加形式化、符号化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抒情文学中,张衡的创作具有承前启后的独特意义,而这种独特意义又是在我国抒情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充分表现出来的。本文以“美人喻君臣”的文学抒情模式为基点,纵向探讨了张衡对这一模式的继承、发展和影响,并对此模式的社会心理和美学追求进行了深入剖析,以使人们对于作为文学家的张衡作出更全面、更确切的认识和评价,从而也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研究一些复杂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4.
曹禺以其戏剧语言的抒情性构筑着他剧作诗的大厦。在心理语言和抒情独白中渗透人物的所思所感;在意境的营造之中渲染抒情气氛;调动多重语言技法增强剧作的诗意之美,是他戏剧语言抒情性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的作家,由于面对酷烈的社会现实,大多选择以倾诉作为短篇小说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从讲述变成倾诉,短篇小说侵入了诗的范围,这是五四短篇小说的一大创举。不过,因作家个人体验及抒情的心理动因各有差异,这些小说在表现方式上千姿百态、个性斐然。最能体现出五四时代特征的抒情短篇小说形式,当属以郁达夫为代表的主观宣泄式、庐隐为代表的日记书信式、鲁迅的手记式、废名的田园写意式等。抒情的介入,使传统短篇小说的叙事重心发生了彻底的颠覆。  相似文献   

6.
屈辞抒情形象是屈赋情感表达的主体内容和心理外化。对它的解读不仅关涉到诗歌主人公的精神维厦和思想性质,而目还与屈辞的抒情世男.文化前景以及表现紧密相关,但对它的误解却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在历史性描述基础上,从原型与象征的二维性关联及差异,呈示出屈辞抒情形象的真实意涵。  相似文献   

7.
南唐词的忧患意源于传统文化心理和具体的时代背景,表现为忧生之和国家之叹于词中注入了大量的 忧患意识,从而引起词的艺术手法的变化和抒情功能的增强,南唐词在某种程度上导引了词坛发展的方向。北宋 词人因袭了南唐词的这种品格,充分实现了词的抒情功能。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长河里,涌现出了一系列卓有成就的作家,如鲁迅、郁达夫、沈从文、巴金等。这些作家都以自己特有的歌唱促进了中国抒情小说的成熟和发展,都用自己独有的抒情手段丰富了千恣百态的小说园地。鲁迅善于在回忆的氛围里抒写童年的情趣和过去的悔恨,或者把童心与乡情天然地融为一体,或者让往事的回忆漂浮在心理的流程上。抒情强烈而自然,感情深沉而蕴籍。郁达夫则不然。他的小说可以说是一系列感情的大展  相似文献   

9.
何其芳早期的诗集《预言》是象牙塔里孤独者的精神吟唱,低回婉转的诗风体现了诗人柔弱的抒情个性;延安时期的《夜歌》则讴歌战斗的青春,礼赞崭新芬芳的新生活,呈现出豪放有力的新气象。这种抒情风格的巨大变化是时代背景和诗人创作心理双重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两汉抒情赋与讽颂赋并羁而行,也是汉赋的大宗、它受骚赋的影响,或以骚体抒发自我之情,或以骚体代屈原抒情。或弃骚体而用新的抒情体制。三种不同的形式在抒情上有真情和矫情之别,都以生不逢时为情感主旋律,怀有深切的人生感伤。它们注意表现赋中的抒情主人公,与自我的情绪相吻合。同时,以寄情于物,寄情于人及自然,使抒情赋也具有婉转的风格。东汉中叶,抒情赋风发生转谈,张衡以《归田赋》寓情于景和赵壹以《剌世疾邪赋》寓情于理,分别构成自然清新与自然沉郁两种趋向。使抒情赋走向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1.
散文诗在二十世纪的发展中遭遇的诘难可以概括为体式上的"大""小"难题、抒情性难题和精神性难题三个方面。要解决这些难题,散文诗的文体独立性才能彰显。散文诗以"小"见"大"的难题对作家构思和立意的精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抒情性难题有赖于作家对"意象性细节"及象征性系统的把握和运用,而精神性追求则体现为自由的言说姿态、对理想和信仰的探询及对艺术技巧的创新和实验。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抒情的国度,抒情的传统一直是中国一切艺术形式的本质特征,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文体的重要形式之一,中国的古典戏曲也深受这种传统的影响。中国古典戏曲的抒情表征主要表现在其源流与抒情传统的关系;情节设置的奇幻性和情感的真实性与自然美;曲词的抒情诗的意境;宾白的诗词化倾向及科介的舞蹈化的抒情等方面。本论文将试着从这几方面来探究中国古典戏曲的抒情表征。  相似文献   

13.
论京派作家的小说文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化的追求、独特意境的营造以及语言的诗化是京派作家对小说文体的独特追求,京派小说家具有非常自觉的文体创新意识,他们发展了“五四”以后的抒情小说体式,为中国现代小说的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散文的抒情性,从“古文”的“诗言志”、“文以载道”,到五四时的重“个性”、“自我”,五六十年代的“政治+诗意”模式,再到80年代以来的“五四”散文精神的复归和创作的多元化,体现出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5.
海外"中国抒情传统"命题经过广泛讨论衍变至今,部分论述逐渐显现出对古典文体功能观念定位的偏失和文体阐释范围的过度扩张,造成了论者内部的相互抵牾,从而导致论述上的内在不稳定性。以王德威为代表的当今汉学界,将中国古典文体论的"兴""怨"概念简单等同对应于西方的"权力反抗""启蒙革命""个人集体"等意识形态内容,仅看到了"个人之情"或个体与外界的紧张关系,使抒情本身工具化为一种政治性的对抗姿态,遮蔽了作为传统之另一面向的"相与之情"这一公共性情感维度,暴露了海外抒情传统论述在古典精神承接上的简单化与偏狭性。这也提醒我们,在中国古典诗学传统的现代转化和现实继承方面,不能简单地"以西律中",也不可盲目地"以中律西",而应格物致知,中西融通,力求中国传统诗学资源的现代性阐释与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16.
在《伤逝》这一爱情悲剧的叙述中,涓生带有明显的男性中心主义色彩,他用传统赋予的话语霸权遮蔽着另一主人公子君的言说,为了还原这个爱情悲剧的实际形态,必须拨开涓生文本中叙述和抒情的迷雾,走进子君真实的内心世界,并回到历史的现场,探寻《伤逝》爱情悲剧的真正根源。  相似文献   

17.
《利簋铭》和《天亡簋铭》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西周最早的两篇铭文,《利簋铭》记载了武王伐纣事件,体现了史官叙事向私人叙事的过渡状态;《天亡簋铭》记载了灭商之后十二天武王祭祀文王和上帝、众神的事件,出现了三线索叙事,使用了抒情手段和修辞格,构建了立体叙事场,显示了明显的写作艺术追求。两篇铭文开创了西周私人写作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8.
词体文学的形成和特色,与其独特的抒情方式有很大关系。做为应歌而作的流行歌体,描写对象的类型化和抒情方式的模式化,的确是早期词的重要特征,而且一直影响着词体文学的发展。孙光宪词虽然也带有浓厚的花间色彩,但无论从人物、情感,还是时空场景都有了很大变化,其抒情方式在花间词人中别具一格,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就有萨福为女“同性恋”之说 ,而现残留下的萨福作品中《他不只是英雄》一诗又因诗中指称代词的多义使用 ,使得后人在解读时多产生歧义。本文着重从原诗所揭示的情感意境以及抒情诗抒写自由、语言符号多义性的特质等方面对《他不只是英雄》进行细读辨析 ,进而对萨福是女“同性恋”之说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20.
"诗言志"是中国诗经学的经典话语,是中国诗学的"开山的纲领"。结合"楚竹书"等出土文献,从文化学视阈,对"诗言志"的内涵及其形成的历史根源、逻辑起点进行分析,梳理和廓清对中国诗学和审美观念的表现主义抒情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