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仲联先生的《黄公度先生年谱》(修订稿,载《人境庐诗草笺注》,一九五七年九月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年谱》)出版后,很受学术界的重视。《年谱》材料丰富,引证翔实,为黄遵宪研究和近代文学史研究者提供了不少资料。不过,可能由于谱主的某些资料当时编者尚未见  相似文献   

2.
一、不是“我手写吾口”南社诗人古直编选的《客人三先生诗选》(仿宋精印线装本,1931年版)及其《黄公度先生诗笺》(中华书局,1935年版),均在卷前载《黄遵宪传》,古直在这不到500字的传记中,特别提到了黄遵宪“我手写我口”的诗歌创作理论,其开篇即云...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以后,从中国南部外流到海外的大部分近代华侨被叫作“猪花”。他们或作为工人被役使,或作为苦力与娼妇被人身买卖。日本可(旧几)弘明先生的近著《近代中国的苦力与“猪花”》(岩波书店1979年12月首版),运用当时殖民主义  相似文献   

4.
关于丘逢甲与黄遵宪“争雄”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应斌 《学术研究》2003,(6):146-147
康有为在庚子(1900年)年冬写过三首诗,题为《闻邱仙根工部归里,与黄公度京卿各争诗雄。文人结习,别开蛮触,以诗问讯,且调之》。“归里”指丘逢甲1895年在台湾抗日失败后回归祖籍梅州的镇平(今蕉岭县);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黄遵宪被贬回梅州,因此二人有了“争雄”的可能。诗的主题和缘起在题目中已有了较充分的表述,这三首诗是:  相似文献   

5.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清未杰出的爱国诗人、政治家。他曾先后出任清朝驻日本参赞、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国参赞、驻新加坡总领事。在从事外交活动十多年间,他为维护我民族尊严,维护华桥的正当权益,作出了不小贡献,深得广大华侨的爱戴。黄遵宪的故居“人境庐”已列为梅县地区重点保护文物,在旅港嘉属商会的赞助之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陈嘉庚先生和“南侨总会”号召、鼓励和动员南洋华侨中的司机和修理工回国抢运抗战物资。有3200多人热诚回国参加抗日战争,报效祖国。这些被称为“南洋华侨机工”的热血爱国者,大部分在滇缅公路上从事抢运抗战物资工作,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挽救祖国危亡、打败日本侵略者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分析了南洋华侨机工坚定、勇敢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深层原因,高度评价了他们的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7.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作家。鲁迅先生曾三言两语地谈到过废名的小说,说他:“冲淡之中有哀怨”,不大“闪露”,“于是从直率的读者看来,就只见有意低徊、顾影自怜之态了”。这个评价恰如其分,可是废名为什么会“低徊”、“顾影”,“不闪露”呢? 周作人在《〈枣〉和〈桥〉的序》中说,通过对一女子学校的调查,废名的小说被列为第一难读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后期,我国东南沿海重镇定海、镇海、宁波及吴淞口相继失陷后,1842年7月15日,英国侵略军的舰队开到镇江江面。在侵略者进犯镇江时,曾遭到中国爱国官兵的英勇抵抗。革命导师思格斯曾高度赞扬了这次抗英斗争,说“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这次抵抗中表现最英勇的是当时由山东青州(今益都) 调去的“青州兵”。为了纪念抗英志士,当地人民于次年在青州和镇江两地同时立了两幢“忠  相似文献   

9.
“路博将军”及其同孙中山、陈炯明的会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在确立“联俄”政策之前,曾和一些苏俄、共产国际的人士有过接触与联系,若干中文史料提到,在这些人士当中,有一位“路博将军”.陈其尤在50年代发表的《我所亲知的中山先生政治生活中的两三件事》一文中谈到:“1919年冬,中山先生寓居上海,…当时列宁曾派一海军中将来中国致意(姓名一时忘记但可从旧文件中查得),…这是苏联革命成功后,第一次派来我国的人.这时陈炯明还没有背叛革命,驻军漳州,先生即电知陈指示机宜,瞩他妥为招待这位  相似文献   

10.
关于儒学是“学”还是“教”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儒学是“学”,还是“教”?是我几年来一直深深思考的问题。对我思想刺激最大的是1996年秋,我受我校外事处的委托,与陈玉书、水国章两先生座谈。水国章先生说到他们印尼华侨的婴儿一出生就面临着一个生命生...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成立暨省第四届东南亚学会学术讨论会于今年二月下旬在厦门大学召开,与会的有一百三十多人,大家就华侨史和华侨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历史上我国人民由于各种原因,远离家乡,出国谋生,早在唐宋时期,史籍就有记载.至于"华侨"一词出于何时,一种意见认为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清光绪24年(1898),旅日横滨华商创办一所学校,名为'华侨学校',华侨一词始正式见于文字";另一说是黄遵宪在  相似文献   

12.
<正> 常常听到人们这样说:“华侨足迹遍天下.”这句话不算夸张,中国有一千多万华侨散居世界各国,如果把中国血统的外籍华人加在一起,就有好几千万了.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子民及其后裔留居异国,在世界上是十分罕见的.这不是由于中国人喜欢“侨居异国”,而是由于旧中国饱受殖民主义者的侵略压迫,内忧外患,人们无以为生,逼得不少人孤帆远征,去国万里.他们同居住国人民一起,开辟荒原旷野,抵抗异族侵略,这里面有多少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业绩!有他们对故乡的无限思恋,有祖国对他们的深情眷念,这中间又有多少绵缠悱恻、催人泪下的故事!杜埃的长篇小说《风雨太平洋》,就是一部反映华侨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力作,一幅描绘华侨抗日的壮丽画卷.它为社会主义文学拓展了题材领域,增添了花式品种,塑造了新的人物形象,无疑是长篇小说创作的新收获.  相似文献   

13.
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的阿拉伯世界,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世界。据说,穆斯林见面时就是用“我对你表示和平”这一词句来互相致敬的。它成为穆斯林日常生活中的共同语言。这种和平的愿望和信念,也表现在古兰经上:“你们不要侵略,安拉的确不喜爱侵略的人”,“倘若他们倾向和平,你就当倾向和平”。可是,从人类出现了恶魔——帝国主义强盗那个时候开始,阿拉伯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就遭受到帝国主义者的军靴的无情践踏。自然,热爱和平的人同样懂得怎样捍卫和平,正如古兰经上说的:“你们当为主道而抵抗进攻你们的人……你们在那  相似文献   

14.
黄遵宪不仅是“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和改良主义运动的一个积极活动家,同时还是中国早期的一位比较优秀的外交官,曾在国外度过相当长时间的外交官生涯。不过,对于他在外工作的具体时间,通行的教科书说的并不准确。如游国恩、王起先生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言黄遵宪“先后在国外十六七年”(见第四册337页)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门化1955级集体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则曰:“他曾任日本、英国、美国、南洋等地的外交官,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国外度过的”。这些说法皆误。  相似文献   

15.
一九四五年十月十八日,重庆各界联合举行“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遥祝陈先生在爪哇避难三年多后,脱险返回新加坡。毛泽东主席给大会赠送了“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条幅。周恩来、王若飞同志的贺词说:“为民族解放尽最大努力,为团结抗战受无限苦辛,诽言不能伤,威武不能屈,庆安全健在,再为民请命!”冯玉祥先生作的一首“丘八诗”也引人注目:“陈先生,即嘉庚,对人好,谋国忠,一言一动皆大公,闻已返旧居,远道得讯喜难  相似文献   

16.
王小东先生等几位青年学者的新作《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以下简称《路》)面世以来,海外已有不少人认为,这是继《中国可以说不》《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之后,标志着中国民族主义掀起第三次说“不”高潮。这种判断如果成立,那么,《路》一书与后二者相比较而言,反映出中国民族主义者们已经实现了对自身的反省与超越。当初,面对美国想独家为这个世界订规制矩的企图,一批“小平头”的青年人带头喊出了“不”,但在他们的字里行间弥漫的浓浓的火药味,还真不免让人对他们抱以“生猛与狭隘”的怀疑。这种“生猛与狭隘”不仅被当时的极…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在中国与西方美学史上,有两个重要的美学家——司空图与康德。二人的美学理论有着许多神奇的相似之处。例如,他们都被人称之为形式主义美学家,其美学著作都非常难懂。他们都认识到了壮美与优美这样两个范畴,都提出了文艺要“自然”,都谈到了文艺审美核心——“意象”。更重要的还在于:司空图与康德在中西美学史上的地位非常相似,都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人物。康德不但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而且“是产生近代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美学思想上的根源。”“以后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美学家,差不多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他的启发,并在他的启发下,来探讨各种问题。”(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第87、120页)所以朱光潜先生说:  相似文献   

18.
魏晋乐府官署演变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宋书·乐志一》说 :“汉末大乱 ,众乐沦缺” ,《晋书·乐志上》也说 :“汉自东京大乱 ,绝无金石之乐 ,乐章亡缺 ,不可复知。”当时的乐府几近于消亡 ,由于西南一带较为安定 ,以雅乐郎杜夔为代表的一批乐工陆续来此避乱 ,荆州牧刘表曾令杜夔与精通音乐的孟曜为汉献帝合雅乐。《三国志》卷二十九《魏书·杜夔传》称 :“乐备 ,表欲庭观之” ,说明这项工作在刘表在世时就已经完成。虽然史书中缺乏明确的记载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合雅乐”远非一二人所能完成 ,因此当时在荆州必然聚集并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魏书·杜夔传》又说 :“后 …  相似文献   

19.
我昔年读书“北大”时,曾听到当时以“选字”名家的刘文典先生讲到陆机《文赋》里“悲落叶于劲秋”一句时,向同学们发问:“你们想想,还有没有另外一个字比这个‘劲’字更好的呢?”还曾听到当时以文宗自负的林损先生讲到《论语》的“辞达而已矣”一句时,向同学们发问:“为什么不说成‘辞达而已’?甚至省为‘辞达耳’?”意思很清楚,刘先生以为“劲”这个实字用在这句话里是最好的;林先生以为“矣”这个虚字在这句话里  相似文献   

20.
操慧  林丽 《东岳论丛》2023,(8):53-63
“京报”与“邸报”在清代都常被用于指称传播政治信息的载体,两者的混用亦反映了清代官方发报系统与民间发报系统的交织。有关清代民间报房的两种起源说中,“荣禄堂”说不足为信,“白本报房”说暂无实证,二者都缺乏说服力,而原本被视为早期民间报房的“公慎堂”实际上属于提塘共事的公设报房,且至晚于道光年间仍在运转。民间报房的出现与提塘报房的发报活动有着密切联系,而报房京报的繁兴也因于受众信息需求的变化。民间报房在新式报刊兴起后曾长期扮演代印代派的角色,报房的地理分布则在北京媒介空间的形成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烙印。报房京报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清代政治信息传播媒介的变迁,而京报由盛转衰主要是因为其合法性的丧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