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蒋淑欣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9,(6)
在现阶段的文化市场中,消费群体不同的文化修养,不同的人格品位,不同的情趣爱好,不同的审美意识,将选择不同的消费环境。因此,正确认识审美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努力建构审美心理导向机制,发挥理论的引导作用,强化法律的规范作用和注重环境的熏陶作用,是我们提高整个民族审美品位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日本人对美有一种特殊的感受,无论是日语单词“うつくしい”的涵义,还是日本文学以及其他艺术形式都表明了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另外,他们的这种意识也反映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小为美”是日本民族传统的重要的审美意识之一。他们的这种审美意识主要根源于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日本特有的自然景观。并且,日本人的这种审美意识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日本人对外来文明的改造,另一方面则是此种意识促使日本人凡事从小处着眼,注重细节。 相似文献
3.
周利荣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3):99-103
90年代以来,文学审美经历了政治群体意识向自由个体意识的激变并形成了三个生成点:追求一种以零度情感为特征的叙事策略,使审美形式化;以苟安的众生相描绘为特点的审美庸俗化;颓废美成为作家价值失范、精神虚无中的无奈追求。这三种审美趋势反映在作品中则呈露出大面积的审美感性泛化趋势,要不要重返理性王国应成为90年代以来文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涂兵兰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106-108
形象生动的商标品牌历来是众多商家追逐的外部形象。从美学的角度着手.以辜正坤教授的诗歌五象美的理论分析了商标品牌中体现出来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5.
陈泽云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35-37
在《审美意识形态》一书中,伊格尔顿以现代美学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为视角,探索作为意识形态的美学的兴起问题,试图揭示美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政治倾向,从而引导出对审美意识形态内在复杂性的深入探讨。在他看来,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的完整的理论形态,它既与各种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6.
张玉荣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6):28-31
由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点不同,对美的判断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但这不能否定美的客观存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追求美越急切,就越要学好美论,提高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7.
论艺术语言中的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鹏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72-76
艺术语言中的审美意识与普通语言中的日常意识有很大区别,它具有超越性和创造性,审美意识是艺术语言内部构成的要质,它让语言拥有了人格的魅力。它的不同层次决定了话语主体、话语本身和话语接收者的特点,研究审美意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艺术语言。 相似文献
8.
严澜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68-71
白先勇的小说以深沉的历史厚度与文化内涵而见长,传统文化的内蕴进入他的小说后,呈现出极其炫目的审美色彩,而这一切都是其审美意识的外化,他追求一种浓重的忧患意识,而小说亦因此而呈现出无法化约的感伤色彩,在美学载体上则表现为扑朔迷离的色调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罗义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1(2):100-103
在白先勇独特、丰富自足的审美世界中,忧患意识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基因而存在;在审美个性、本能及童年经验、社会文化、社会生活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白先勇在审美心灵图式上表现出传统与反传统之间游走与抉择的心理态势和价值取向,在审美情感倾向上则表现出关注女性和文化乡愁的特征,并最终在作品中表现出阴柔之美和悲悯感伤基调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0.
日本民族的传统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枫模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日本民族长期受中国文明的熏陶,具有东方的审美意识。但孤岛的地理条件,使它产生了与大陆文化不同的具有独特民族性的传统文化。其思想的核心是来自神道的宗教观念。它与佛教思想、儒学道德观念相融合,产生了带有神佛、神儒精神内涵的传统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1.
张海川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2):46-47
本文介绍了日本人的语言行为的四种特征,同时介绍了伴随这种语言行为特征的审美意识,探讨了产生这些语言行为特征、审美意识的地域环境因素与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2.
在编辑发现过程中,编辑的审美意识是编辑主体对作为编辑客体的外载文化信息中的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它通过积极地影响编辑发现的心理状态,反作用于整个编辑出版过程的文化整合活动。它的心理构成要素主要有四种: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而审美意识在编辑发现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选题开发,二是审读加工,三是编排设计。 相似文献
13.
钢山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17-119
大学图书馆不仅是文献信息中心,也是大学的文化标志,同时更应该是一座审美建筑,成为美感教育的基地与课堂。大学教育在传承知识的同时,更应当注重美的教育与培养,以美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本文通过美感教育---当代大学教育不能忽视的内容、大学图书馆环境创设的美育功能、大学图书馆得天独厚的美感教育三个方面论述了大学图书馆环境美育的特点及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杨玉东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3):82-84
通过编辑对期刊未来可能呈现的面貌作出的判断过程的剖析,指出了在具体的编辑过程中,编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引领自己的审美意识——审美导向意识、审美创新意识与审美和谐意识,才能使期刊充分发挥传播知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吴海芳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1):44-46
审美意识作为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是由审美判断力、审美倾向和审美感受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组成。《红楼梦》两英译本的对比,反映了审美意识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提高审美转换的效果,应该从翻译主体的审美判断力、审美倾向、审美感受三方面,探求在审美意识控制下进行审美转换的有效途径,实现源语审美效果的完美移植。 相似文献
16.
王广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50-53
人类必然要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而在构建生态文明的过程中,生态意识、生态潜意识以及建立在生态自我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消费,将是构建生态文明的核心。文章着重分析生态意识、生态潜意识与生态自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它们对生态消费的影响,并提出建设生态消费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訾非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44-49
审美心理学是探究人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机制的一门学科。传统的审美心理学的理论是建立在心理物理学、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的。进化心理学和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为审美心理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提出建立以进化心理学为基础的进化审美心理学和以生态美学为基础的生态审美心理学的必要性,指出这两个领域经过交叉与融合,形成一门整合性的进化与生态审美心理学的可能性,并探讨这个新领域应该涉及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19.
谢清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6-12
当代,道家的生态思想越发引起世人关注。道家在生态伦理上注重尊重自然,甚至以天地为父母;在生态保护方面,道家认为人与自然不是相互战胜的关系,人应当在认识自然的前提下通过自律来辅助自然;在生态利用方面,道家讲究人应当有理、有利、有节地利用自然,以维护生态和谐,从而呈现出其以"道法自然"为特色的生态哲学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