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香港教育资助委员会秘书长张保德日前谈到高等教育的转变,他说教育就是选择。人们选择学校、学科,但学校、学科也选择人们。在这大前提下,他作一个高等教育的前瞻,看看将来的变化。他认为以下六类未来十年里会逐一实现:知识的耐用性会大幅度减少,比人的生命短得多。教育程度不再以学历为衡量,而用一个“终身学习户口”概念代替。教育再无专利,大学的垄断会彻底崩溃。学习可以多点进入和多点退出,就是说一生之中每个人都会随自己的需要多次进出教育体系。现时的“教大于学”变为将来的“学大于教” (即学生决定学生学什么 )。每个人的学习时间有限,各办学机构自然要竞争,教育要视像化才吸引,将来出现市场推广,明星教授,最厉害的是 lecture和最 in(前卫 )的大学并不奇怪。 (张祥云摘自《香港教育资讯》 2000年第 11期 )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这一精辟论述强调了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已经关系到国运的兴衰。提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素质 ,教育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具体到每门学科来说 ,语文学科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多年来 ,在应试教育体系的影响下 ,语文教学形成了“耗时、效率差”的疆化模式。教学方法滞后、呆板 ,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变成了催眠曲 ,既教得死 ,也学得死 ,学生在教师设定的思路中串来串去 ,老是逃不出老师所设的“圈套” ;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思维和想象 ,…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人们越来越多地议论着这样一个话题———“安乐死”。源自希腊文euthanasia的安乐死,原意为“安逸死亡”、“快乐死亡”。现在人们对它的普遍认识是: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危重濒死状态时,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家属的要求下,经过医生的认可,用人为的方式,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渡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的全过程。由生而死,是生命的自然规律。千百年来人们把赞美把热情,几乎把全部的关注都给予了生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的进步,当今有些学者提出了人生至高境界三步曲———优生、优育和优死;也就…  相似文献   

4.
工科高校“音乐美学”教育探讨牛杰阎洪英音乐美学方面的修养,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素养,音乐美学方面的教育(以下简称“音美教育”),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在此就如何对工科高校的大学生实施音美教育,以及目前存在...  相似文献   

5.
1学英语绝非死记硬背这一条道。一个“死记”,一个“硬背”,会把好多人吓跑。即使一些人能“死 ,硬”地支撑过来 ,也必然是苦熬苦练 ,这始终让人厌恶 ,算不上是学习语言的好路子。多数人会中途败下阵来。实际学语言哪里是这副模样 !它和学其他学科一样 ,靠动脑筋思索 ,举一反三 ,会归纳 ,整理 ,这是基本的。其次是勤练。勤练是语言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这不光指练嘴皮子说得多利索、流畅 ,讲话有快有慢 ,有的人不慌不忙、慢条斯理 ,边思索边谈 ,是慢节奏 ;也不仅仅是搞什么听力 ,磁带往往是“读”文章 ,和日常讲话有出入 ,而且一人一个口音 ,…  相似文献   

6.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陶先生要求培育的“真人”是追求真理,献身真理的人,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是德智体和谐发展的人,是立志改革善于创造的人。“学做真人”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与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目标是吻合的,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的精神是一致的。我们在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后,意识到  相似文献   

7.
直到目前为止,对跨文化教育这一概念似乎还没有比较权威的为人们所公认的解释。就一般的意义而言,跨文化教育是指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实施的一种相同或相近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内容。为了便于准确理解这一概念,有必要对文化的含义进行一番梳理。“文化”这个词,在中国具有多重含义。“文化”的第一种含义是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例如“学文化”中的“文化”即指此而言。这种“文化”的含义相当于接受知识,说谁“有文化”,就是说这个人接受过教育,相反则指未受过文化教育;而说谁“文化水平高”,是说这个人受过较高程度的教育,反之则…  相似文献   

8.
健康学研究原则陈锡林健康学研究的目标是以健康为最高目的,要求人们从“生物、心理、社会”全方位地把握人,把握人的疾患、疾病、健康等问题,通过“预防、治疗、保健、康复”一系列综合性的卫生服务和健康教育,提高个体、团体乃至全社会人群的健康水平。健康学模式强...  相似文献   

9.
《阅读与作文》2008,(10):48-50
发现奇异的“能” 人总是耍死的,但是,为什么要花费这样多的劳力,消耗这样多的钱财,为自己建造一个尸体贮存所呢?除了国王们的奢侈外,有没有其它的原因呢?  相似文献   

10.
弗朗西斯·高尔顿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伟大的创新家之一,但他如今最经常被人记住的是优生学之父的身份。优生学是通过选择性生育“改善”人类的科学或者伪科学。  相似文献   

11.
两千年来,历代经学家对“学而优则仕”都极力加以美化;“五四”以来,人们又把这句话当作“读书做官论”而痛加挞伐。笔者认为,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均不能自圆其说。 一、“优”字泽作“好”不符合逻辑。 “学而优则仕”最初见于《论语·子张》。原文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北京大学《论语批注》把“仕”解释为做官,把“优”解释为好。译文是:“子夏说:‘做官做得好(的人)就应该学习,学习好(的人)就可以做官。’”  相似文献   

12.
当前,“教育现代化”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颇为人们所关注。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行政部门的举措之一是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高中段(含师范学校)教师要达到研究生学历;初中段教师的学历要提高到专科学历;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要达到大专学历。于是各种研究生课程班应运而生.本科段和大专段的自学考试人数空前。举措之二是抓学校的标准化建设。一时间,教师忙着进修,校长忙基建,改造校舍,引进设备,所有的资金都要用在“刀刃”上。“你有我有,你优我也优”,很多老师转眼之间成为研究生;很多学校面貌大改观,微机房、语音室、艺…  相似文献   

13.
做人     
人的一生都有一个共同的课题:做人。并不是每个人从娘胎里出生就能成为人的.是要学做人的。《三字经》曰,学做人,读孔孟。那么圣贤是如何教导人们学做人的呢?子路问孔子何谓“成人”,孔子答:“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为成人矣。”孔子又补充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可是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提出来,并要求全社会遵循的啊!  相似文献   

14.
道教思想在瑶族传统观念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瑶族乡村社会生活是一个有“鬼”的世界。人们坚信,人的灵魂永存,生者世俗性生活中充满的各种“不确定性”都由“彼岸”的祖灵掌控着。然而,瑶族并不视道家“肉体成金”的理念为其终极慕求。他们认为,人的肉体本身是“臭皮囊”,人死之后必待肉身腐化才能实现人神之间的跨越,进而完成从“此岸一彼岸一此岸”世界的轮回。瑶族这种传统的灵魂观使广西金秀大瑶山坳瑶至今仍然盛行着“二次捡骨”的葬俗。  相似文献   

15.
清华的精神     
吴祥宁 《社区》2012,(8):20-21
我在清华念书时。章名涛先生是电机系主任。他在1950年的一次集会上.讲为学与为人这个问题。他说,为学与为人,为人比为学重要。为学再好,为人不好,也可能成为害群之马;为人。就是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我始终记得“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这句话。  相似文献   

16.
韩旭 《北京纪事》2015,(9):78-81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梦想”二字便为这个国家的人们常常挂在嘴边,譬如当今中国人口中的中国梦和一百年前美国人口中的美国梦。人们把希望与欲望统统寄托于梦想,梦想成了奋斗的图腾、成功的灯塔,抑或是云上的楼阁。美国人专门有一个词语形容成功的追梦者--Self-made man--即以一己之力获得成功者。美国人非常推崇这样的人物,把他们作为美国梦的标志。在中国这样的人通常称为“创一代”。同样的,这个新名词显然也要比“富二代”“官二代”“土豪”等高大上很多。  相似文献   

17.
张跃 《金陵瞭望》2007,(19):I0013-I0013
南京汽轮电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紧紧抓住国家鼓励自主创新、促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机遇,提出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的发展理念,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始终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2006年,公司实现现价产值近30亿元此上年增长31.03%;实现销售收入近30亿元,增长30.92%;利税6个多亿;增长70.7%;利润4.8亿元,增长70.1‰今年6月,被中其中央宣传部确定为“科学发展、共建和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典型之一,8月份又被中宣部列为发电装备制造自主创新的典型之一。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开卷有益。”“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书籍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人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已越来越成为人们重要的学习、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爱无限量     
《阅读与作文》2010,(1):9-10
弗里达·布赖特说过:“只有在歌剧中,人们才会为爱而死。”这是千真万确的。的确,你不会因为爱一个人而死。我知道有人因为缺乏爱而死,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谁因被爱而死。我们恰好是相互之间爱也爱不够。  相似文献   

20.
对于《论语·先进》篇“季路问事鬼神”章,历来人们一般从生死观的角度去诠解,此章其实还可从孝的角度加以阐释。孝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孝在当时有三层含义:一是侍奉活人,二是埋葬死者,三是祭祀鬼神;也即《论语·为政》篇“孟懿子问孝”章孔子所说之“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子路问事鬼神,问的是如何“祭之以礼”;“敢问死”,问的是如何“葬之以礼”。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和“未知生,焉知死”的回答,强调的都是要“生,事之以礼”,即把行孝的重心放在侍奉活人即在世的父母身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