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日记》1935年1月7日记云:“得俊闻所寄赠《幽僻的陈庄》一本。”过了三个多月的十月22日又记云:“午得王弢所寄赠《幽僻的陈庄》一本。”这是两个人所赠呢?还是同一个人所赠呢?《鲁迅日记·人名索引》分别作了索引,判作为两个人。其实俊闻是王弢的笔名。《鲁迅日记》中先后两次所记收到的两本《幽僻的陈庄》,现在均完好地在北京鲁迅博物馆保存着,鲁迅1935年1月7日收到的那一本,是俊闻于1934年12月31日题字寄发的,这本书的  相似文献   

2.
新版《鲁迅全集》日记人物注释在许寿裳夫人陶伯勤名下,出现凡六次,其中五次因《鲁迅日记》明言“季市夫人”,故归入陶伯勤名下,完全正确,唯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三日《鲁迅日记》所记:“得季市信并还陶女士医药费十六元。”之陶女士非陶伯勤。鲁迅在书信、日记中称长辈和并辈朋友的妻子,不以女士、小姐相称,都是以夫人、太太称呼,  相似文献   

3.
鲁迅和林语堂是朋友、同事.据《鲁迅日记》载,自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四年,他们间的交往括动有一百二十六次.现保留鲁迅给他的书信四封.但后来由于两人政治立场和文学志趣不同,关系逐渐疏远,以至泾渭分明,分庭抗礼.林语堂原名林玉堂,福建龙溪坂仔村人,曾留学美国、德国,获得博士学位.一九二三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英文教授.一九二四  相似文献   

4.
鲁迅一九二九年回北京探亲期间,六月一日的日记记云: “下午……第一师范学院学生二人来。”这两位来请鲁迅到第一师范学院讲演的学生是谁?鲁迅自己未记下姓名,注者也未注释。近读《北平晨报》,始得获释。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北平  相似文献   

5.
拙稿《〈鲁迅日记〉若干人名考辩》初在《新文学史料》发表以后,余曾赠送样本请刘岘同志指正,承刘岘同志指出,《鲁迅日记》一九三四年十月四日出现的王泽长名,乃是其字。《鲁迅日记·人名索引》误作另一人,其实应归合于刘岘条目下。据刘岘同志告知,他原名王之兑,字泽长,号慎思,笔名刘岘、柳涯等。刘岘是他较后用的笔名,在未用刘岘这个笔名前,最早用的是王泽长名。  相似文献   

6.
《鲁迅日记》是研究鲁迅生平,思想及其著作的直接的重要资料,是研究中国现代革命史、思想史、文化史的珍贵文献。一九七六年七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二版《鲁迅日记》,除校订了刊误外,并在书末附了《人名索引》,把同人异名,异姓同人,归合一处,按姓氏笔画依次排列,使读者检索极为方便,大大提高了《鲁迅日记》的使用效率。但亦偶有疏忽之处,或将一人分作两人、三人,或将两人合为一人者。余凡见闻所及,朝拾暮掇,略加串次,作《<鲁迅日记>若干人名考辨》,抄付《社会科学辑刊》,有不当之处,诚望匡正。半字之差误作一人《鲁迅日记》一九二六年八月九日有这样一条记载:“上午得黄鹏基、石珉、  相似文献   

7.
鲁迅创作《铸剑》这篇小说的时间,据拙作《鲁迅在厦门》(作家出版社一九五四年十月出版) 一书所说是:“《故事新编》中《铸剑》和《奔月》两篇,一写于十月,一写于十二月,都是在集美楼上写的。其中《铸剑》一篇原名《眉间尺》,首先登在厦门大学学生所创办的《波艇》月刊上。”其后,收到某师范学院同志来函洵问:一九二七年四月三日,《鲁迅日记》记云:“作《眉间赤》讫”。究竟这篇小说是一九二六年十月作于厦门大学,还是一九二七年四月作于中山大学?其后,又看到《鲁迅与<波艇>》一文说:《铸剑》作  相似文献   

8.
《鲁迅日记》中于1914年4月8日记有冯步青,相隔十五年后于1929年10月31日又记有冯步青。《鲁迅日记·人名索引》将此两次出现的冯步青判为两个人,分别索引,非是。此十五年前曾来北京投考知事、托请鲁迅作保结的冯步青,和后来在上海作律师、鲁迅托请为赎女佣王阿花事的冯步青实为一人。冯步青是通过魏福绵的关系认识鲁迅的,两次冯名的出现都和魏有关。魏福绵,浙江上虞人,绍兴浙江第五中学毕业,通过许寿裳的侄子许世璇的关系认识鲁迅,1919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在上海的上虞同乡会任职。冯步青和王阿花都是魏的  相似文献   

9.
《鲁迅日记》中的文尹,究竟是瞿秋白还是瞿秋白的夫人杨之华,《鲁迅日记·人名索引》不加判别,一律归合于“文尹”名下,误作一人。其实鲁迅在日记里有两种含义,有时用来指瞿秋白,有时用来指杨之华。一般说来一九三四年一月瞿秋白未去江西苏区时,《鲁迅日记》中出现的文尹名,大都是指瞿秋白,去江西苏区后,文尹的名,大都是指杨之华。《鲁迅日记》中现在可以考定的,至少有三处是指瞿秋白的。(一) 一九三二年九月十四日:文尹夫妇来,留之饭。在《鲁迅日记》中,凡是提到夫妇的,均是以男方的姓名冠之于首,如何家夫妇(见《日记》1932年9月1日),就是指何凝(瞿秋白)夫妇;伊君夫妇(见《日记》19  相似文献   

10.
《鲁迅日记》一九三五年八月三十一日记云:“上午以陈友生信片寄谷非”,谷非是胡风的笔名,而陈友山就是早在一九三四年七月六日《鲁迅日记》中出现过的“冰山”,也就是解放后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的彭柏山同志。《鲁迅日记人名索引》误一人为两人,其实应将陈友生名,归合于“冰山”名下。冰山,原名彭炳盛(1910—1968)湖南荣陵人,三十年代曾用笔名冰山、柏山、侯干城、苏生等。一九五二年由部队  相似文献   

11.
<正> 鲁迅的日记共出版了五次:一是1951年上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影印本,二是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铅印本,三是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铅印重排本,四是197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鲁迅手稿全集·日记》。这对我们学习、研究鲁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这两次铅印本,对鲁迅的日记进行了标点、校勘等,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第五次出版的《鲁迅全集·日记》则是“根据手稿参照两次排印本重新核校,并加必要的注释”,这对读者的帮助就更大,取得的成绩就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共同的爱好和目标,使鲁迅和白莽(殷夫)结成了知己,尽管他们相识的时间不长,见面的机会不多。据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说,他们相见了三次。《鲁迅日记》也记有他们三次见面的时间。但是把文章和《日记》、书信一对照,就发现他们的相见共有四次,只是第一次会见,《日记》失记;第三次见面,文章又忽略了,把第四次见面说成了第三次。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三二年冬,鲁迅因母亲有病,再次回京探望,各校师生闻讯纷纷邀请鲁迅讲演,《鲁迅日记》一九三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记有: “师范大学代表三人来邀讲演,约以星期日。”三人之一王志之《鲁迅印想记》回忆说:这三人  相似文献   

14.
《鲁迅日记》一九一八年六月二十四日记云:“得三弟妇及丰晨合照象一枚,甘日寄。”《鲁迅日记·人名索引》误丰晨为一人,其实是两个人,丰是鲁迅对周作人的长子周丰一的略称,晨是鲁迅对周建人的长女周鞠子的略称。周丰一,系周作人日籍夫人羽太信子所生,现在北京图书馆文献研究室工作。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的日记,是学习与研究鲁迅先生极关重要的史实。十年前,上海出版公司曾将自一九一二年五月五日至一九三六年十月十六日止共二十四本全部影印。內一九二二年全年的一册,在抗日战争期间许广平同志在上海为日伪逮捕遭难七十六天而丢失了!她在《遭难前后》里讲:“是怎样丢失的?曾被牵到大门口(指逮捕当时——文注)和一不相识的女青年一同拍照,在两人间摆着从我那里搜去的鲁迅先生的著作,也许这就作为犯罪的证件  相似文献   

16.
《鲁迅日记》一九三三年三月二十一日记云:“下午得内山嘉吉君信,并成城学园五年生橘林信太木刻一幅。”《鲁迅日记·人名索引》就把林信太误作“橘林信太”。其实,这个“橘”字并非是林信太的名字的组成部分,《鲁迅日记》在林信太的名字前冠一“橘”字,是另有寓意的。这里先要从《鲁迅日记》中提到的内山嘉吉说起,内山嘉吉,是鲁迅的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的弟弟,一九三一年来中国,通过内山书店与鲁迅相识,并为由鲁迅发起主办的上海一八艺社研究  相似文献   

17.
春日偶成 (二首) 一九一四年一极目青郊外, 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 博浪踵相踪。二樱花红陌上, 柳叶绿池边。燕子声声里, 相思又一年。【简注】①这两首五绝作于一九一四年,是迄今我们看到的周总理的最早的诗歌作品,发表在他主编的杂志《敬业》创刊号上。一九一三年,周恩来同志到天津南开学校学习,不但学业方面名列前茅,而且积极从事爱国进步社团活动。他与几位同学发起成立了“敬业乐群会”,创办《敬业》杂志,在他担任《敬业》等刊物总编辑时,撰写了许多社论、时评、记事和文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关于鲁迅的研究工作,到今天已经是被称做“鲁迅学”的了。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的?推溯起来,应该很早。如果数典而不忘其祖,那么,在鲁迅本人还在世的时候它就发生了罢。早在一九一九年的十一月,也就是他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从而又“一发而不可收”地发表了大量作品的一年之后,吴虞先生发表在《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上的《吃人与礼教》一文,能不能算是它的“不祧之祖”呢?我看是可以的。 到了一九二四年以后,报刊上涉及到鲁迅和评论他的文章就逐渐增多起来(?)延至(?)十年  相似文献   

19.
鲁迅著述中,五次提到刘文典:见于《日记》中三次(两次见面,一次购买刘所著《淮南鸿烈集解》),见于《鲁迅致许广平书简》一次,见于《二心集·知难行难》一次。刘文典(字叔雅),安徽合肥人,生于1890年(注),1958年卒于云南大学。鲁迅和他,都是章太炎的学生,在日本时并不相识,在北京大学教书时才开始见面。刘文典说:“我们是少年同门,中年同事,比泛泛的朋友稍要亲密些。”  相似文献   

20.
《敬业学报》是周恩来同志在南开中学求学期间编辑过的一种杂志,一九一四年十月创刊,一九一七年六月终刊,共出六期。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在津革命活动纪念馆撰写的《周恩来同志的中学时代》一文说:“《敬业学报》是敬业乐群会的刊物,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