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全世界发达或不发达国家都以空前的速度加快了人口城市化的进程,用联合国人口委员会总干事萨拉斯的话形容便是:“世界各地的城市可望在今后20年内扩大到连搞城市规划的人都感到吃惊的规模”。 1976年,地球上总共有4座超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纽约,东京,上海,伦敦)。许多国家对如此迅速的人口城市化表示担心。尽管城市化是人类进步的趋势,但在某个阶段,城市过度膨胀,会给各国带来各种各样的困难。在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是人口和资本流动作用的结果,它们是自发的。研究资本主义国家自发的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对于剖析历史的和当代资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口城市化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辉 《人口学刊》2003,(6):51-58
人口城市化在国家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1世纪的中国人口城市化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全面推进城市化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推进中国人口城市化,必须在我国现行城市化方针指导下,既研究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借鉴国际经验;又要结合我国城市化面临的现实国情和基本问题,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走出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人口城市化,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战略,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五十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城市化的空前发展,使城市面临三大人口问题:过份的拥挤和混乱、人口过份集中导致的住房紧张以及大量车祸。六十年代初,几乎人人都抱怨城市的混乱景象,随之出现的是人口的频繁“倒流”、“顺流”。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各国政府被迫采取了各种政策措施以缓和城市人口的矛盾。我们把这些措施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供有关同志在研究城市化问题时参考。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城市化进程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加快,目前,世界城镇人口的比重已超过1/3,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一般已居80%以上。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的总体水平较低。1990年我国城镇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6.23%,虽然比1982年的20.6%上升了近6个百分点,但仍然属于低水平国家。同时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等的差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大量人口从乡村迁移到城市中,这就是世界“人口城市化”的过程。我国随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将出现较多的乡村人口向市镇(城市和城镇的简称)集中,这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有利于控制人口自然增长和提高人口质量。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析人口城市化问题。  相似文献   

6.
人口增长的数量限度问题,是相对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而言的。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在其经济理论的研究中,曾谈到人口状况与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关系的两种情形:一是“人口压迫生产力”,一是“生产力压迫人口”。资本主义以前的人类历史进程,最明显地证实  相似文献   

7.
<正> 城市化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城市化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提高。正常的城市化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程度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一种反映。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从1982年和1984年各省区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过程看,有些问题仍待解决。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均收入阶段的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问题。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正面临着其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新阶段所带来的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变化,从而使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化速度放慢;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要以工业化进程为核心,不应脱离工业化进程,盲目追求城市化率的提高;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要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对后工业社会经济的赶超。  相似文献   

9.
<正> 笔者曾对中国城市化道路选择问题进行过一些探讨。认为,在我国城市发展的宏观战略上应选择集中型城市化途径。本文就集中型城市化对应的发展阶段,它发生的(物质规模生产)原因,以及它的吸纳能力、时速和结构变动等等关联性的问题,从理论方面继续探讨。工业化阶段物质规模生产与集中型城市化研究中国城市化道路问题,要从我国正处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出发。既不能简单重复为适应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经济的人口、劳动和生产力在空间上分散形式的商业性城市化道路,也不能简单地参考模仿已经打了一、二百年物质基础的一些  相似文献   

10.
印度作为世界第二个人口大国,随着独立后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1981年城市人口已达1.56亿,不仅远远高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城市人口数,而且也超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总人口。在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同时,城市化问题也愈益严重,进而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印度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存在问题及政府的对策,对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1.
<正> 人口众多是我国的一大特点。如何看待和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是涉及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能否顺利发展的一件大事。从全国解放前夕开始,毛泽东同志对我国的人口问题就有许多论述,这些论述对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毛泽东同志对人口问题的某些论述值得研究,从而引起了人们对毛泽东同志的整个人口思想的误解,似乎毛泽东同志的人口思想就是主张人多是好事、人口越多越好。在西方,有些人还说什么由于毛泽东打败了马寅初,其结果使中国人口增加了3亿。出于这些误解,所以有些文章在谈到我国近三十年人口思想的发展时,有意无意地把毛泽东人口思  相似文献   

12.
有些同志在研究过剩人口问题时,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力水平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产生的过剩人口叫做“生产力压迫人口”型过剩人口,把我国目前存在的过剩人口称作“人口压迫生产力”型过剩人口。这种划分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在《强迫移民》一文中的论述。马克思在该文中指出:“现在(指资本主义社会——作者注),不是人口压迫生产力,而是生产力压迫人口”①。我认为这种提法是值得商榷的。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 一恩格斯在评论马克思时谈到,马克思一生有许多重要发现,其中最重要的两个伟大发现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从1845——1846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开始详细地阐述这些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到了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这个理论给以准确、精密的表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阐明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它涉及到了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即生产力),但又超出了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引起生产力的发展,但不能构成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人口考察团于1984年11月3日至12月21日赴墨西哥、巴西、智利重点考察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和人口迁移问题.在考察中我们着重了解到,(1)拉美三国战后由于进口替代政策和出口替代政策的实施,大量外资和技术的引入,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带动着城市化的高度发展.(2)城市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各个国家的对策.(3)处在向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过渡的大庄园土地所有制,在土地集中和兼并继续发展的同时,农业现代化的进展也在迅速发展.由此排挤出来的农村剩余人口成为各大城市的源源不断的产业后备军.(4)区域开发吸引移民垦殖的经验教训和改变人口分布远景规划.(5)我们还深入城乡现场实施,以了解大都市的贫民窟,政府解决移民住宅和消除贫民窟的种种措施,以及为边远山区印地安部落建立的集中住宅区.这三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和人口迁移的历程,对于我们研究自己的城市化道路和调整人口分布问题,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自60年代开始,人口城市化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大批的农村人口进入了城市地区,在短暂的时间里出现了众多大城市,并且其规模仍在扩大。然而,是什么促使了人口城市化在这些国家如此迅速地发展?人口城市化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又有怎样的影响呢?当今西方有三种较为流行的理论,这些理论从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角度,对第三世界国家人口城市化作了各自不同的解释。本文对这三种理论作一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问题,目前比较流行的看法是:城市的计划生育工作比较好搞,控制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困难不大,而限制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已经有了不少经验并取得很大成就;于是最困难的就是在抓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还要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剩余人口寻找出路,从而便得出“离土不离乡”的要求,和发展农村集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生产力迅速发展 ,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的新形势下 ,东部发达地区应高度重视加速推进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问题。论文以农村生产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上海市郊区为例 ,对与加速农村人口城市化相关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指出近年来上海郊区农村社会经济包括城市化虽已取得很大发展 ,但城市化仍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 ,城镇的人口规模偏小、“分散式集聚”等矛盾也比较突出。论文提出了加速上海郊区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目标 ,并对其可行性作了论证。在此基础上 ,还对近期迅速推进农村城市化应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8.
日本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然而,不同的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又各具特色.日本和我国一样,同属人多地少、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也有某种类似的伦理道德、传统观念和风俗习惯.因此,研究日本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并从中找出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对解决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实现农业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日本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明治初期,日本还是一个典型的、落后的农业国家,但一百多年后,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在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农业劳动力转移更是如此,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李鹏同志在全国计划会议结束时的讲话中谈到,在治理整顿期间,要利用这个机会把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在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谈到,要建立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的社会保险体系。如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险体系,使现在的老年人和将来的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目前在理论界和实际工作中均存在  相似文献   

20.
自六十年代以来,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了城市人口“回归”的特殊人口现象,即大城市中心区域的人口纷纷迁往郊区和中小城镇,甚至回到原来祖居的乡村。本文试对其原因以及我国的城市化,作点初步讨论。城市人口“回归”及其原因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城市经济的日益发展,人口大量向大、中城市聚集,造成城市人口过度膨胀。这不仅影响到粮食、副食品等的供应和经济、社会的进步,而且使一部分城市人口渗透到郊区、中小城镇和农村中来,成为“回归”人口。本来,城市的兴起,一开始是以工业和农业分离为特征的,即以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分离为特征的。但是,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城市化人口又出现了“逆过程”。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大批破产的农民拥入城市,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