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认为,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耦合效应,不仅表现在两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而且还表现在这种协调作用下的系统耦合效率。文章在分析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交互耦合关系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DEA模型,对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耦合效应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郭利平 《统计与决策》2023,(10):126-130
城市群、产业集群及其耦合关系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章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地理单元,城市集聚、产业集群、城市群产业集群耦合集聚、全球经济联系为解释变量,以区域经济增长为被解释变量,以耦合协调度衡量城市群与产业集群耦合互动水平,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构建计量经济学回归模型做进一步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性影响,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于城市群。在城市群与产业集群系统耦合协调状态下,城市群和产业集群耦合互动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性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贡献并不明显,跨国公司和外商投资力度还很欠缺,中原城市群需要持续扩大外商投资规模和提升外商投资质量。  相似文献   

3.
陕西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陕西省为样本区域,选取了23个反映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有序发展水平的指标,运用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2000—2010年陕西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耦合协调有序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可知: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协调关系;二者耦合协调发展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属于耦合发展优质协调良好的状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一直优于区域经济,但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效应一直逊于区域经济对旅游产业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1—2018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区域经济、科技创新和物流产业三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出三个子系统及综合发展指数,采用耦合协调模型计算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结合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分析其空间相关性,借助灰色GM(1,1)预测模型预测2019—2025年中国耦合协调水平。结果显示:中国区域经济—科技创新—物流产业三个子系统指数与综合评价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且存在同向性;三系统耦合度高,但耦合协调水平处于较低水平,且存在空间差异性,耦合协调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随着时间推移,耦合协调水平差距扩大;三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呈现空间正向相关关系,且空间集聚特征不断增强;预测2019—2025年中国耦合协调度缓慢增长,预计到2025年中国整体三系统耦合协调水平接近步入勉强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5.
周蕾  王冲 《统计与决策》2017,(18):103-107
文章通过分析系统间的作用机制以及耦合协调度函数,对旅游产业-区域经济-信息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进行了构建,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从时间序列的角度动态地分析了旅游产业-区域经济-信息产业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群化转移:理论述评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产业的模块化发展以及产业链分工的细化,产业集群化转移成为产业转移演化的新趋势,但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明晰的理论框架。从产业集群化转移的现实趋势入手,利用文献综述的方法,较为清晰地厘清了产业集群化转移的内涵、动因、模式及效应。指出发展产业集群并将之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建立二者的互动发展机制是应对这一新趋势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城市群循环经济和对外贸易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计算城市群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值;运用Arcgis软件对城市群整体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时空演化分析;从中选出耦合度最高(珠三角城市群)和最低(中原城市群),耦合协调度最高(珠三角城市群)和最低(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城市群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进行局部时空演化的比较分析,从而进一步探索中国城市群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协调发展路径。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三个基本结论:中国城市群之间的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中国城市群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之间存在差异;中国城市群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发展态势趋向良好,但两极分化严重。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立法推进、推广示范、企业能源以及因地制宜等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为中国各级政府引导城市群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式转移对于转出地和承接地的产业链中起到了一个桥梁和中介的作用,为把它们整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提供了契机和条件.文章从理论上构建了产业集群式转移整合区域产业链的概念模型,并对整合过程中单个企业的行为进行了数理描述,进而运用合作博弈理论探讨产业集群式转移整合区域产业链的机理,提出运用契约约束的思想以解决整合过程中的“搭便车”行为,并设计了三种具体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我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时空耦合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将资源、环境、经济三大系统量化,基于耦合度与协调度双重评价模型,研究我国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三大系统的时空耦合特征及其分类.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四大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度均呈缓慢上升态势,由拮抗型升级为磨合型;协调度共经历快速上升、剧烈振荡和反复不定三个阶段,除东北地区出现明显回落,退化为勉强型协调外,其他地区协调度均有所提升但增速放缓,维持中级良好协调水平;各区域耦合度与协调度空间集聚效应较为显著,其中,河南、山西、安徽、辽宁等为良好互动耦合的典型代表;耦合作用与协调水平在空间上具备明显的不对应性.  相似文献   

10.
为定量测度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各级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发展效率,以容量耦合的分析框架为基础,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系统及其耦合发展效率测度模型。以2010年度横截面数据为样本,对中国31个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发展效率进行实际测度,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发展效率依次降低;31个省份中,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安徽6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领先于区域经济空间的发展效率,其余25个省(市)的发展效率则滞后于区域经济空间。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租金是影响和决定产业集群发展轨迹的重要因素.文章根据产业集群租金的变化规律及其结构演化过程,将产业集群的整个生命周期划分成:种子→核生长期→网发展期→群稳定期→区衰退(转型)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业集群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性和演化的关键问题,提出了产业集群核生长期的困难期以及转型升级提前切入点,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又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反作用.文章基于31个省份2003-2012年的数据资料,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时空耦合协调模型,运用熵值法进行指标赋权,测算出各省份2003-2012年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各省份的对比类型.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强有力的互补作用;2012年广东省耦合协调水平最高,甘肃省最低,全国各省市耦合协调比为22:9.通过对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对比研究得出:北京、天津、上海三省市属于新型城镇化相对滞后型;2003-2012年间各省市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差距不断拉大.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计算2006-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9省(市、区)的区域创新及信息化评价指数,构建耦合协调模型,算出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并考察推动二者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得到如下结论:(1)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地区的区域创新水平与信息化水平整体不高,且区域创新要滞后于区域信息化;(2)各地区的区域创新与区域信息化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虽然逐年向好,但发展状况参差不齐,考察期内尚未达到优质协调状态;(3)地区城镇化水平与教育水平显著促进区域创新与信息化协调发展,而基础设施建设与地区开放度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区域产业集群的演化规律,揭示其演化的内在动力机制与路径,文章借鉴自然界生物种群竞争与合作的共生演化理论与思想,用企业产值来反映区域产业集群演化过程的外生变量,建立了企业产值增长的竞争与合作型Logistic模型。在厘清稳定点的条件之后,通过数值仿真方法对区域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产业集群的演化动力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竞争与合作态势以及外部环境与企业间相互关系;同时,还与企业的初始产值、竞争力、合作性以及产值增长率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区域产业集群演化的生态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经济聚集的一种空间模式,区域产业集群与区域有着天然的联系,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区域内部各子区域间会为了争取稀缺的资源之间的竞争,类似于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为了争夺生存资源的竞争。在区域竞争中,区域产业集群经历成长和扩张的演化过程。本文采用生态学描述物种竞争的logistic模型,描述区域竞争条件下的区域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等原则的基础上,首次建立起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关系强度为切入点,首先阐述了什么是关系强度悖论,并对其形成做了全面深入的解释;针对关系强度悖论形成的三个方面的原因,递进式的提出了产业集群知识转移的一维、二维、三维模型,并对各个模型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最后,以产业集群固有的生命周期特性为依托,对关系强度在产业集群知识转移中的应用的调节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8.
中小企业集群与城镇化耦合发展是当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在集聚效应的作用下,中小企业集群引导要素集聚,有效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有助于更好地整合资源,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推进中小企业集群与城镇化耦舍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创新主体包括核心层和支撑层两部分,核心层通过产业价值链、竞争合作或其他内部连接方式交流互动实现创新,支撑层通过与核心层的交互作用实现创新。文章通过对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创新博弈进行证明,概括出三类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提升的最佳战略。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上海产业向沪外转移明显加速,并逐渐向不同产业领域呈现分化趋势。本文旨在通过对沪上几大具备行业代表性的工业集团的走访调研,并结合十二五时期上海工业经济情况变化,反映上海近年来产业区域转移的基本现状及主要特点,并就产业转移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问题和相应对策建议作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