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元月8日是北大教代会。我一早赶到会场,坐在边上浏览周其凤校长的报告,心里正想着下午的分组讨论会上,要给学校多提几条意见。吴志攀教授默默走过来,送给我一本书,是他的《闻道与问道》。扉页上题道:“春节好!请孔庆东学长雅正。弟志攀。”无论从年龄还是学术造诣上,他都应该是我的学长。如此谦逊的称谓,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原来是跟费孝通先生学的,费孝通给晚辈签书时,都写上“请指教”。吴志攀说:“真正的大家,尊重所有普通的人。”  相似文献   

2.
美国伟大的文学巨匠欧内斯特·海明威,以其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及简洁的叙事风格著称。然而,他也一反常用的现实主义手法,写出了一篇意识流小说——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之雪》,虽然意识流小说海明威仅有此篇,但它的文学价值得到了普遍承认。迈尔科姆·考靳(Malcom Cowley)也认为,这是海明威最优秀的一个短篇。  相似文献   

3.
“一个时代不能没有哲学,不能没有哲学家,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时代和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民族是可悲的、是荒芜的:一种哲学和一个哲学家也不能离开他的时代、他的民族,离开了时代和民族的哲学和哲学家是空洞的、没有生命力的。一个时代能够产生哲学家是这个时代的幸运,一个哲学家能遇上一个好时代那是他的福气。”  相似文献   

4.
萧军在《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第三十五信)中提到萧红的胞弟张秀珂时写道:“他很喜欢语言学,我介绍他去世界语学会去学习世界语,因为我也曾是世界语的学习者。”在上海,当时萧红与萧军生活在一起,萧红有没有学习世界语呢?从已发表的回忆、研究萧红的文章中找不到一点关于萧红学习世界语的文字,即便丁言昭、曹予庭写的《绿川英子与萧红》(载《战地》1980年第三期)也未提  相似文献   

5.
我读,我啃,我啃读德厚《文学美学》原稿,前后经历了近五年时光。先是1983—1984年间吧,读了他有关这部著作的一个绪论草纲,感到很有创意。只是由于他报名援藏,被迫辍笔,中断了。1985年夏秋间,他(?)来,再图继续前功,当然是实同另起炉灶,而今迈步从头越。我告诫他,理论虽然可以预言未来,指导现实,对狭隘的囿于旧经验的习惯观念构成一种超越,但是形式的肤浅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庸俗解释,固无足取;而从本源上,从终极上来审视,它仍然必须依据对历史和现实材料的详尽把握,必须依附科学的立场和方  相似文献   

6.
(2009年)元月8日是北大教代会.我一早赶到会场,坐在边上浏览周其凤校长的报告,心里正想着下午的分组讨论会上.要给学校多提几条意见.吴志攀教授默默走过来,送给我一本书,是他的<闻道与问道>.扉页上题道:"春节好!请孔庆东学长雅正.弟志攀."无论从年龄还是学术造诣上,他都应该是我的学长.如此谦逊的称谓,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原来是跟费孝通先生学的,费孝通给晚辈签书时,都写上"请指教".吴志攀说:"真正的大家,尊重所有普通的人."(吴志攀:<闻道与问道>第3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相似文献   

7.
读一点胡适     
我与作家韩石山在同一单位共事,他是专业作家,我是编辑。我们毗邻而居,常在一起聊天。最近他告诉我,要到北京开一个有关语文教材改革的会,会是由国家教委主办的。主办者想听一听一些做过中学教员的作家的意见,所以就请了他。韩先生在乡下做过十几年中学语文教员,对中学语文教材是很有看法的。他和我说起这件事时,我对他说,你去会上要讲这样一个意见:以后中学语文教材里能不能选一些胡适的文章。我与韩先生文字风格不同,对人对事的评价也常有分歧,但对胡适的看法却是一致的。他答应把这个意见带到会上。韩先生是敢言之士,我想,…  相似文献   

8.
"一个时代不能没有哲学,不能没有哲学家,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时代和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民族是可悲的、是荒芜的;一种哲学和一个哲学家也不能离开他的时代、他的民族,离开了时代和民族的哲学和哲学家是空洞的、没有生命力的.一个时代能够产生哲学家是这个时代的幸运,一个哲学家能遇上一个好时代那是他的福气."  相似文献   

9.
映雪夜读     
衣丰 《快乐青春》2009,(11):4-4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了。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  相似文献   

10.
道教全真龙门派开山祖师丘处机在金泰和年间,结集了他主要于"硒溪六年、龙门七载"和山东等地咏道畅怀作品,真实地反映他在此间修真悟道,隐居和传道演教的生活及感受,本文试从该诗集中丰富的道学思想,虚静、清淡、冲和的美学追求和文学艺术上独特的风格及承上启下的价值作分析,力求从全真道见素抱朴的道风、真功真行的教诣和随方设教的演教等方面中获得对当代全真道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这首诗是黎·木塔里甫在1938年10月写的,当时他只有16岁,他在这首诗里显示出来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才华,不能不令人惊叹。诗的起句,就很有特色:中国!中国!你就是我的故乡!“中国!”“中国!”各占一行。这种深情、坚定的呼唤,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沉的挚爱和做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他旗帜  相似文献   

12.
<正> 一船山盛称诸葛孔明的“淡泊”。王介甫(安石)的政术,为其所深恶,而却赞许他的“土木形骸”。他认为浮华之士不足以有为,故于白居易、苏东坡的文酒嬉游,严加斥责,甚至说他们聚集了一批轻薄之士,以乱天下。他极端称许管宁之处乱世,“熙熙和易,因事而导人以善”。曰:道穷于时,不穷于己,  相似文献   

13.
奥古斯丁研究的拓荒之作——读《神圣的呼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但凡研究西方哲学 ,非了解基督教不可 ;而要了解基督教 ,又非了解奥古斯丁不可。据基督教的经典《圣经》记载 ,耶稣曾给自己的门徒讲过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 :一个浪子从父亲那里索要了自己应得的产业 ,出外挥霍一空。在穷困潦倒之际 ,他幡然悔悟 ,回到父亲身边 ,受到父亲的欢迎。中国人也有句格言 ,叫“浪子回头金不换”。奥古斯丁正是基督教的一位“金不换”的“浪子”。这位出生于北非塔加斯特城的纨子弟 ,青少年时代偷鸡摸狗、拈花惹草。若说他无恶不作 ,恐怕也并不为过。然而 ,在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熏陶下 ,奥古斯丁却始终怀着一颗执着地…  相似文献   

14.
也读李普     
新华通讯社前副社长、资深老记者李普先生,可谓当今文化名人。早在1949年金素之际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他的那篇传世名篇《开国大典》遐迩闻名,不胫而走,时值天翻地覆式的新时代到来之际,瞬时即倾倒了不少读者。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笔者也曾间断地而又经常地拜读过他的一些华章佳作,至今仍感念在怀,不敢忘却。  相似文献   

15.
读韦荘词     
京兆社陵(现在陕西长安附近)的韦姓,是唐代的世家大族,韦庄的远祖韦待价,是武后时的宰相。后来出过一位名詩人,就是韋庄的四世祖韋应物。韦庄是詞家又是詩人、他的詩集名浣花集(因为他晚年曾經在成都住过浣花溪上杜甫草堂的旧址),原本有廿卷、現在只存十卷,共有詩二百四十六首。合之后人所輯,也不滿四百首。据他的“乞采箋歌”“我有歌詩一千首”看来,該有不少的詩歌已經散佚了。他的詞全唐詩共收五十四闋,其中四十八闋是載于“花間集”的。在“花間集”里各作家中,韋庄詞数量之多,仅次于溫庭筠。以时代說,他是溫庭筠以后的一位重要作家;以作品风格說、却和温庭筠絕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来新夏 《学术界》2001,(1):172-176
清人张之洞曾与诸生论读书不必畏难之事说 :“读书一事 ,古难今易 ,无论何门学问 ,国朝先正皆有极精之书。前人是者证明之 ,误者辨析之 ,难考者考出之 ,不可见之书采集之。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 ,一分瑕瑜而列朝书去其十之八九矣。且诸公最好著为后人省精力之书 :一搜补 (或搜出 ,或补完 ,或缀辑 ) ;一校订(讹脱同异 ) ;一考证 (据本书 ,据注 ,据他书 ) ;一谱录 (提要及纪元地理各表谱 )。此皆积毕生之精力 ,踵曩代之成书而后成者。故同此一书 ,古人十年方通者 ,今人三年可矣 !”张之洞的这段论述 ,确对读古书有所启示 ,他在《书目答问》中…  相似文献   

17.
元结(719——772),字次山,唐代文学家。他诗,文兼擅,尤其是在创造新型的散体“古文”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关于他在“古文运动”中的地位,早已有人论述过。韩愈把他与陈子昂、苏源明、李白、杜甫并列,称之为唐代的“以其所能鸣”(《送孟东野序》,《韩昌黎全集》卷十九)者。欧阳修说:“次山当开元、天宝时,独作古文,其笔力雄健,意气超  相似文献   

18.
走上超越之途──读《感性的超越》王汶成这本书所论及的问题相当广博,作者把他所论及这些问题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对马克恩主义经典文论的阐释,二是对美学和文艺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三是对新时期具体文学发展现象和作家作品的关注。毫无疑问,这个归纳使论文集...  相似文献   

19.
马原是当代文坛不可忽视的存在 ,他的小说曾领一时风骚 ,迥异于传统 ,被冠以先锋 ,吸引了众多读者 ,影响了不少作家。现在的他 ,悠然地做着同济大学的教授 ,踏上了很多前辈作家走过的路 ,操的还是老本行 ,不过是由写小说变了讲小说。这本《虚构之刀》就是他以教师身份推出的第一部分 ,由此也拉开了春风文艺出版社“名作家讲稿”的大幕。文学对创作者而言 ,可以自由驰骋心灵的逸动 ;谈它议它赏析它 ,同样能尽显个性 ,不拘一格。想当年老舍先生的《文学概论》,让多少读惯“扁平”理论的文学系学生为之雀跃。马原尽管将海明威、昆德拉、奥康纳…  相似文献   

20.
象数易学发展到东汉,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学派林立,传《易》者绵延不绝,“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汉书·儒林传》)易学家们为了寻找《周易》卦爻辞与象之间一一对应关系,不惜绞尽脑汁,或旁征博引,或借数立象,极尽牵强附会之能事,“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王弼《周易略例·明象》)“流及于虞翻,而约象互体,半象变爻,曲以象物者,繁杂琐曲,不可胜纪。”(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下传第三章》)故虞翻成为汉代象数易学巨臂和集大成。虞翻易学的产生标志着西汉象数易学的终结。 然而,虞氏博大的易学体系,与其它任何一种思想体系一样,也是历史发展的结晶。是在承袭汉易旧说的基础上,引而伸之,阐发和建立起来的。其中作为东汉三大家之一的荀爽易学,就是虞氏易学重要的思想来源。这一点,从虞翻对当时易学家的评价即可看出。虞氏遍览汉代诸家易说,并皆有评论,唯独赞赏荀氏易学。他说:“汉初以来,海内英才,其读《易》者解之率少,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