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点名     
《快乐青春》2014,(7):5-5
教室里,刘老师正在点名。“张三?”“倒!”“李四?”“倒!”“王五?”“倒!”很显然,这三声应答都来自同一个人。顿时,教室里的气氛紧张起来。 刘老师面色铁青,一个箭步冲向窗台:“王大爷,您能等会儿再指挥倒车吗?”  相似文献   

2.
电话反诈骗     
佚名 《家庭科技》2009,(11):7-7
前几天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南方口音,上来就直呼我的名字。 “王总啊,你好啊!” “你是谁呀?” “你的老朋友啊。” “谁呀?” “广东的老朋友啊!连我的声音都听不出来了?” “你是?”“哎呀,王总你贵人多忘事啊。再听听,听出我是谁了吗?” 我想想有点不对劲,可能是骗子,如果我把对方的声音认做某个老朋友,对方就会想办法讲故事骗钱了。 该死的骗子,看我怎么收拾他!我说:“你是广东的老张吧?”  相似文献   

3.
尘香 《快乐青春》2011,(9):69-70
“妈妈,您在忙什么呢?”还不到6岁的女孩好奇地问妈妈。 “给邻居家的阿姨做饭呀。” “为什么?”  相似文献   

4.
和你的关系     
《快乐青春》2011,(4):27-27
冯笛去学校报到。 老师:“家长姓名?” 冯笛:“冯大猛。” 老师:“和你的关系?” 冯笛:“不好。他经常揍我!”  相似文献   

5.
“作家作品的经典化”已成为当下中国文坛的一个热门话题。有文学评论家批评“当代文学经典化滞后”,有作协官员“希望中国文学在新时代产生更多的经典化作品”,还有出版社推出一系列“当代文学经典”。对此,笔者不禁感到有些错愕,因为在笔者的印象中,所谓“经典”,怎么也是“过去时”的东西,即使不一定要历经数百年上千年,至少也应该“隔代”吧?哪有当代“作家作品经典化”的?还未“盖棺”就想“论定”,是不是也太操之过急了?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发展什么?发展为了谁?怎样发展?”这样三个关于发展的核心命题,充分体现出了发展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目标的统一。“发展什么?发展为了谁?”是发展的价值,体现“发展的伦理”所指;而“怎样发展?”是追求发展价值过程的伦理要求。二者反映着人类对发展价值的追求以及对这种追求行为的道德约束相统一的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7.
原因何在     
《快乐青春》2011,(6):9-9
“怎么搞的?这么多科目不及格?”父亲看了冯笛的成绩单后,不禁怒斥道,“你想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相似文献   

8.
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对比研究之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关心与冒犯中国人见面,除了问“吃了没有?”之外,还常问对方“去哪儿?”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非实指性的友好的“问候”语、客套话。但英美人对此很反感,认为这是一种“询问”,在心理上的反应是:Whydoyouask?甚至或是It’snoneofyourbusiness笔者曾与一位在华执教的美国人闲聊时谈到过这个问题。我问她:“在美国是不是不可以问别人去哪儿?”她说;“是的。”我又问:“如果我真想知道他(她)去哪儿。该怎以问?”她答曰:“你最好别问。”中国人喜欢问人的年龄、婚姻状况.如“你多大了?”、“结婚了没有?”以示关心…  相似文献   

9.
回答读者     
廖钧 《快乐青春》2010,(5):41-41
“首荐妙作奖千元”,“首荐”是指刊登在卷首的稿件吗?“妙作”是指什么样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你为什么不裹小脚?”“你身后没有辫子吗?”“你吸鸦片烟吗?““你是用鼓棒吃饭吗?”“你吃鸽子臼巢吗?”“在中国有车吗?”“你不戴碗形的帽子吗?”‘”你也穿睡衣上街吗?”这些看似荒唐的问题却是被认真地提问过的。提问者是一群美国青年学生,被问者是他们的中国同学,大名鼎鼎的大作家林语堂先生的次女——阿娜,时间是一九三七年。①此时,林语堂先生的名著《吾国与吾民》已经风靡全美。然而,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恐怕不是一本书所能根本改变的。这种观念,便是数年之后为美国学者爱德华·赛义德所批评的‘“东方主义”。所…  相似文献   

11.
佚名 《家庭科技》2008,(11):48-49
第一年:新手上路,发现自己“我是谁?”“我的长项是什么?”“我最适合做什么?”“我选择的专业适合自己吗?”当你刚刚开始大学生活时。你对自己以后要做什么不清楚是很正常的。抓紧时间去学习关于你的专业能力、人格形成、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一切事物吧。  相似文献   

12.
笑话林     
王笑一 《快乐青春》2014,(10):96-96
中午,老板视察建筑工地时,发现有个人在角落里看漫画书。老板问:“你一个月的工资是多少钱?”那人答:“1000。”老板掏出钱包数出1000元给他后.大声吼道:“这是你这个月的工资,马上离开!”那人高高兴兴地走后,余怒未消的老板问旁边的工人:“他是哪个部门的?”工人小声答道:“他是送快餐的。”一个男人来到了一家宠物店,问店主:“您好!您这儿有会说话的宠物吗?”“有。您看,这是一只会说一话的蜈蚣。”男人买下蜈蚣带回了家,让它吃饱喝足后问它:“咱们出去散散步?”蜈蚣沉默不语。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不少博士生导师竟然纷纷去考博士,攻读博士学位。此种异象也真让人叹为观止!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博士生导师们竞相考博呢? 有人说,那是为了脸面好看。然而,难道博导的头衔不比博士的帽子更珍贵、更好看吗?自己都成了博士生导师了,又何必“为了脸面好看”再去为一顶博士帽而奋斗呢?看来,“为了脸面好看”是不能成为博导考博的理由的。 也有人说,那是为了“充电”。博导不应当是铁交椅,如果博导们不注意“充电”,总有一天会被从博导的位子上拉下来。然而,“充电”就一定要考博士吗?就不能自我“充电”吗?就不能自学成…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人文精神”的讨论,围绕“何为人文精神?”“知识分子在重建人文精神上能起何种作用?”“重建人文精神的合理基点?”三个问题进行了反思与论述,在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人文精神的基础上,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建立提供了历史的基点和现实的座标  相似文献   

15.
《重庆社会科学》2010,(9):125-125
无论是广州“粤普之争”还是“上海话”风波,面对外来文化和强势语言的“入侵”,当地居民都表现出焦虑和担忧:千百年传袭下来的“说话”方式,会成为“绝唱”吗?多种语言又该如何共生共存?  相似文献   

16.
那还有谁     
《快乐青春》2011,(12):34-34
爸爸:“冯笛,你们班上谁最懒?” 冯笛:“不知道。” 爸爸:“我想你最清楚,你想想,当所有的同学都在认真做作业时,谁闲着东张西望而不做作业?”  相似文献   

17.
猴子和兔子是多年的老邻居,它们经常在一块儿闲聊。 一天,猴子问兔子:“兔子先生,你干嘛老是东张西望的?你好像害怕什么吧?” “我什么也不怕,”兔子回答,“我习惯这样。”  相似文献   

18.
轻松一笑     
妈妈手里拿着电报,高兴地对冯笛说:“儿子,你爸爸来电报说.他明天就要乘飞机回家啦!” 冯笛问:“妈妈,电报快还是飞机快?” “当然是电报快。”“那爸爸为什么不乘电报回来呢.?”  相似文献   

19.
陈伟 《兰州学刊》2008,4(4):5-8
柯亨(Gerald Allan Cohen)在其代表作《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中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历史理论的“首要性命题”和“发展命题”,并在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和热烈的讨论,那么究竟什么是“首要性命题”?柯亨论证“首要性”命题的文本依据和逻辑依据又是什么?他的论证是否成立?我们如何看待柯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解读路径?文章尝试对这些问题做出初步的阐论。  相似文献   

20.
“封建”一词的泛化使用,无疑是20世纪中国的一大景观。一件事物,无论好坏,只要扣上一顶“封建”帽子,即代表落后、腐朽。封建习俗、封建迷信、封建思想……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封建”一词如何陷入泛化使用泥淖?哪些入、事为这一路向的推手?泛化使用的惯性及日用不知,又如何将我们五花大绑?时至今日,我们又该如何认识“封建”?为此,樊良树博士专访了《“封建”考论》的作者、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教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