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陌生的名字“修瑞娟”和陌生的名词“修氏理论”,同时被人们传颂着一犹如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之后,陈景润和“陈氏定理”之被传颂。 一口气读完了胡思升的报告文学《“修氏理论”和它的女主人》 (刊《报告文学》1984年第2期,《光明日报》2月11—12日),深受激励,深受  相似文献   

2.
陈景润不仅是数学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荀波淼 《理论界》2013,(5):142-145
在契诃夫的戏剧《三姊妹》中呈现出两个世界,即决定主人公命运的现实世界以及主人公的幻想世界。幻想世界的建构,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主人公对“过去”的依恋和回归,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展望。以“莫斯科”为载体的“过去”作为理想化的诗意生活,在剧作中代表一种“幻想”;而主人公所构想的关于人类进程的“未来”则代表一种“信念”。主人公回归“过去”的“幻想”的破灭,反映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面对生活的苦难,主人公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他们将目光投向“未来”,守望“新生活”。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反复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邓小平正是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世界历史”视野,把当代中国的矛盾和问题置于世界历史演变发展的时空中加以考察,将中国社会主义的生存和发展作为现时世界历史时代的有机组成部分来把握,在世界历史演变发展的大坐标系上找准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在当代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选择,则尤为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种“世界历史”性的规定。因此,也只有从世界历史的高度,才能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发展的“世界历史”性特点以及它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在建国后长期被主流话语忽略和批判,后来随着“沈从文热”在海内外升温,“湘西世界”逐渐成为瞩目和神往的对象。这个世界是否“桃源”的争论经历了一个由否定到肯定的过程。“桃源”情结是沈从文和读者共有的,是人类对理想家园的追寻和期待。审美经验沟通了作者和读者,“湘西世界”成了沈从文和读者自我救赎和抵抗异化的虚拟天地。   相似文献   

6.
2012年底著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无疑为中国文学赢得了“世界的掌声”。同时,就像福克纳致力书写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一样,莫言致力书写的山东“高密东北乡”也赢得了“世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一、“中心”与“边陲”的思想格局:默认还是反抗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体系中,一个客观的历史事实就是一些国家和民族占据着“中心”的位置,而另一些则扮演着“边陲”的角色。在哲学的思想世界里,同样存在着这样的“中心”与“边陲”格局:西方哲学依托于整个西方世界强大的社会经济实力,在世界的哲学思想舞台上扮演着“中心”的角色,而其它社会和民族的哲学则处于“边陲”地位,并受到前者强有力的影响和渗透。面对哲学世界中的“中心”与“边陲”格局,人们只有两种态度可以选择:一是把它视为不可抗拒的思想宿命予以消极的默认和接受,…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区分世界为“周围、共在与自身”三重结构要素,并在“自然”的自身遮蔽与“自身性”的敞开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下,让事实性的生命经验在世界整体的边缘域构成、世界与大地的争执、及世界与物的区分中层层展开。其效果在于一方面能在裂缝(die Fuge)中接受存在的被给与,另一方面又不偏袒地与历史世界发生嵌合(der Fug)关系——“Fuge”一词正是这一“张力”的反映,以此来拯救世界与哲学的危机,从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9.
歌德提出“世界文学”思想的论题,是欧洲商业变革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历史产物。“世界文学”概念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各民族文学的世界性交流的历史进程,导致了一种近代意义上的世界文学概念的诞生。别林斯基把世界文学思想形成的原因归之于历史发展的既定过程──历史发展必然要沿着统一、分离、再在更高阶段上统一的道路前进。人类的“普通人性”是“世界文学”产生的基础;世界正在走向综合,“世界文学”是其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0.
王衡霞 《广西社会科学》2005,(7):120-121,124
神奇且有点荒诞的“魔法世界”是《哈利·波特》获得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对它的构建和维护营造了一种游戏情境,使读者被压抑的幻想得以释放。“魔法世界”具体表现为“神奇的妖精和精灵”、“神奇的生物”、“神秘的魔法文化”等;主要通过“从真实的世界中变通获取”和“从其他‘故事锅’中直接拿来”两种方式来构建。同时,作者为了预防“二律悖反”,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维护措施,为读者建构了通往虚构世界的心灵桥梁。  相似文献   

11.
世界观析义     
世界观析义张光成一、世界观的客观与主观世界观显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世界”,其二是“观”。作为前者,它是反映在意识中的客观的世界景像;作为后者,它则是人把握世界的主观观念。世界观的“世界”方面,表现着每一代人、每一个人所达到的对世界的认知。从这...  相似文献   

12.
“世界—国家”理论是雅克·比岱以自创的“元结构”方法对全球化时代现代性之本质依据与运演规则的阐明,为揭示当代世界体系的客观现实提供了终极视角。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世界体系中央性与“世界—国家”中央性之间的矛盾,即“元结构”的现实形式与普遍要求之间的矛盾,而构成“世界—国家”范围内的斗争应当由此予以思考。清晰梳理并客观评价比岱的“世界—国家”理论及其方法论基础,不仅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比岱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深层哲学内涵,对于深化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与把握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庆柱  尚元昕 《中州学刊》2023,(12):124-129+2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色,这一“突出特色”包括五个方面,即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考古学、历史学等相关文物、文献等印证了上述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相对世界文明史上的其他文明特征而言的。对比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与世界文明史上其他国家的文明史特点,可以更好地促进世界各国“文明共建”,弘扬中华文明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把整个世界看作一个系统。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和研究体现了系统论的思想。作者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进行了初步的解读,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具有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和动态性特征。系统要素之间的冲突集中表现为东西方文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5.
从世界经济的中心地带来看,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抵制似是一个政治运动,有纲领有策略,有恰当或稍稍高远的主体,独特而通贯:“我们无处不在”,“别样世界有可能”,就像世界社会论坛的口号。  相似文献   

16.
一哲学在其历史上有过三次重大的回转,这种回转表现在人们对哲学问题的定位上。哲学从宗教中分离出来以后,给自己的定位是“哲学是什么”,哲学讨论世界观问题。“世界存在不存在”、“世界本原是什么”、“人能否认识这个世界”,这种人对世界或是对自身的叩问,都没有...  相似文献   

17.
周黄琴 《船山学刊》2013,(4):127-132
不论庄子的“道”,还是原始佛教的“涅槃”,都给人展示出了一个全新而又神圣的高远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可以使人的精神获得安顿,而且还是反思人类社会弊病的重要镜子。庄子正是通过“道”的建构来不断化解人为制造的各种束缚,并批判本性迷失的走向,以求回到人的本真状态,因而看似高远而又神圣的“道”最后还是化归到现实世界之中。而受《庄子》影响,禅宗在演化的过程中,亦逐步把原始佛教的神圣“涅槃”不断拉向现实世界,以致高远之解脱亦回落到人世间。  相似文献   

18.
“十五”期间,无论是世界经济还是中国经济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经济研究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回顾了“十五”期间世界经济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主要的研究成果以及其社会影响,同时也提到了世界经济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认为,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开始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中国世界经济学界的研究也将迎接第二次高峰。“十一五”期间中国和世界经济的互动将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国内的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也需要充分借鉴国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归纳了在世界经济领域迫切需要研究的若干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张新 《阴山学刊》2014,(4):76-80
冯友兰将人最特殊的性质定义为觉解,“解”是依照概念之了解,“觉”是此心之明觉,即:不同于依照概念而行的了解,但又以其为基础的切己之体悟。只有具备了这一层实质内涵,真际世界与实际世界的融通才有可能,亦即人从自然境界到天地境界的超越才有可能。觉解是人的存在之维,境界乃是建立于觉解之上的意义世界的建构。觉解一方面确证着人之“在”,一方面构建着意义世界,而意义世界的建构最终逻辑地奠基于形而上的真际世界。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何以能救世界人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文化何以能救世界人类?[台湾]陈立夫中国人从天道中,学到了“公”、“诚”、“仁”、“中”、“行”五个字,以形成人道,为他人做事的基础。传承数千年,成为文化道统,是人类共生、共存、共进化的原理。国族之强盛、世界之和平、人类之幸福,均将以其得到力行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