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
4.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读书》史学类文章有几个特点:思想史学科地位上升,近代大学形象被重新建构,作者群对近代知识分子持续关注,“大历史”观念广泛传播并引起争议等。其变动趋势大致体现了史学研究的进展,但也有《读书》杂志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程端礼的<读书分年日程>成书背景,是蒙元已经过渡到尊孔重儒、崇尚理学的时代.程朱理学作为元代中后期的官方哲学,成为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在<读书分年日程>中,程端礼实践了朱熹"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的指导思想,强调坚持与反复温习,提出了具体的可实行的步骤和规划.其对元明清的学校、书院、家塾和个人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 相似文献
8.
李夏冰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1):80-80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收录的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有这样一段话:“我这里也不想对‘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在鲁迅先生的很多杂文作品中都曾出现“摩登”一词,例如在《洋服的没落》中:“这洋服的遗迹,现在已只残留在摩登男女的身上”;在《赌咒》中:“我回答说你知道现在是什么时代,现在是盗也摩登,娼也摩登,所以赌咒也就变成宣誓了”。“摩登”不仅在鲁迅的作品中,在那个时代的许多作品都曾出现过:(1)生平最恨小城镇的摩登姑娘。(钱钟书《围城》)(2)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钱钟书《围城》)(3)说得更摩登… 相似文献
9.
10.
11.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在经部分类方面,注重结合图书的时代发展和自己藏书的实际情况,联系实际,突破前人经部目录分类的藩篱,取得了较大进展,也为今天的图书分类工作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他在反思和批判汉唐和宋代新旧学术思想体系的弊端的基础上,尝试构建新的学术风尚,既体现了宋学敢于怀疑的学术精神,又强调注重文献辨伪的考证之功,开启了宋代后期学术风气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12.
13.
在特定的自然一人文条件下,古代荆楚民众以阴阳五行的观念理解自然节气的变化,将自然时间赋予伦理属性,并根据时间的善恶采取各种对应措施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依靠信仰与社会力量保证人生通过一个又一个时间关口。《荆楚岁时记》中,生动地记述了南朝荆楚民众过节度厄的年度历程。 相似文献
14.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作为一部解题目录书,其史部在分类上颇有特点,且解题形式多样,并对于录入著述多有评论,反映了晁公武在史学批评方面的见解和成就,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读书》作者们对马克思所做的诠释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性的变化:马克思的思想形象分别被意识形态化、边缘化和知识分子化。目前《读书》中马克思论说的主流是:马克思的形象逐步地被塑造为承载着人文主义精神的公共知识分子的典型;而这一塑造过程又恰恰是作者们的“自我塑造”过程。《读书》杂志在马克思思想的诠释和研究方面基本上保持了与国内学术界的同步发展,在某些方面——如对马克思思想的批判精神和超越维度的强调——甚至稍有领先,开一代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16.
作为近代的重要文化企业,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各种书籍对近代社会变迁有积极推动作用.而在成就商务印书馆突出地位的众多原因中,广告不可或缺.在<大公报>上,商务印书馆运用系列广告、形象广告、赠品广告等多种形式,不断向社会推介各类书籍,为推进近代文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透过<大公报>广告的内容,可以对商务印书馆的经营风格有更全面的认识,对近代报纸广告的社会意义作深层理解. 相似文献
17.
问:您近两年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一系列文章,集中在学术史、教育史以及图文关系等方面。我注意到,这些著作和文章似乎围绕着这样一个共同主题:精英文化的传播或者说学院派文化的传播。梁启超当年将“报章、大学、讲演”作为传播文明三利器,这三者在您的著述中皆有所涉及。如《中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在三个层面上塑造一个复杂丰满的人物形象。当曹操以治国安邦为目标时 ,是一名“能臣”,以争霸天下为目标时 ,便是一个“奸雄”,而以一己私利为目标时 ,则成为一个骂名千古的“奸贼” 相似文献
19.
在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并刊行之后,“三国戏”主要以小说为改编蓝本,人物与情节都与小说极为接近,特别是通过著名演员的精彩表演,“三国戏”中的人物形象给接受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都对三国故事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三国戏”与小说文本毕竟存在着不少差距,尤其是全书的整体结构与某些细节难以如实表现,因而对《三国演义》的文本传播又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使小说的文本传播与“三国戏”同步发展,是我们应当考虑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描写战争,在美学风格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净化之美。作品写大规模的决战,主要揭示战争的胜负因素和历史作用;写多种形式的奇袭、埋伏、突围,重在突出战争双方的谋略和智慧;写将领间的单打独斗,则着力表现双方的气质、性格和武艺:均通过战争过程加以净化,而无意渲染战争的残酷和恐怖。这种美学风格,既反映了罗贯中进步的战争观、深刻的历史眼光,也表现了他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