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史英 《中文信息》2013,(9):25-25
本文从世界读书日谈起,引出书尽其读的主题。从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谈到要实现书尽其读的理想的重要性和采取的实际行动,渴望形成书尽其读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2.
吴世昌不仅在红学方面多所建树,而且兼擅词章,他的论词学研究,为学术界所注视。一、读词与品词吴世昌曾说:“学习或研究任何学问,总要从读书入手;而属于文学方面的尤其如此。读书的最彻底办法是读原料书,直接与作者交涉,最好少读或不读选集和别人对于某集的讨论之类。”并说:“……我们虽主张读原料书,却不能不讲方法。而在方法中,尤其是对于词,最初,也许是最重要的一步是读法”(《词学导论》第一卷《总论读法》)。读原料书,弄通词  相似文献   

3.
提倡活读书     
书不可死读,书而死读,结果一定会连生气勃勃、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活书也读成了死书。蒲松龄聊斋志异有一则“书痴”的故事,他写颜如玉这个聪明的神女如何教书痴读书,足以发人深省。颜如玉对于经常“诵声大作”却连“生孩子”也不懂的祁玉柱,教导之方第一是不准读书,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和伟大领袖,在他一生创造性的革命实践活动中,与图书资料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图书资料成了他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离不开的重要工具。  一、图书资料为毛泽东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了精神养料  毛泽东信仰的确立,是从阅读各种思想理论著作,对各种主义、学说作比较中逐渐形成 的。毛泽东曾回忆说:“我读了六年孔夫子的书,又读了七年资本主义的书,到1918年才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早期的读书生活及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他信仰的确立有很大影响,在他日后的修养和领袖品格的形成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真正的读书人应该具有四个特点:真正喜欢读书,以读书为快乐;自觉阅读专业以外的书籍;喜欢藏书;能够写作.大学生做人,最重要的要做一个读书人;大学生读书要多读纸质书;要选择好书读. 一、大学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读书人 "大学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读书人"提出这一命题,有人听了可能会说:"我们大学生就是专门在读书啊,怎么还不是一个读书人呢?做一个读书人还用得着你说吗?!"我认为,"大学生"(包括已经毕业了的大学生)不见得就是"读书人","非大学生"(包括没有上过大学的成年人)不见得就不是"读书人","读书人"和"大学生"之间不一定能划等号.  相似文献   

6.
<正> 正如鲁迅所说的靠研究小说作法并不能成为小说家一样,单靠讲求治学方法而成为学者的事也是没有的。治学当然有一些人人需要遵循的原则,如与主治学科有关的基础要打得结实,知识面要广,要由博返约,等等。但是,达到这些要求的方法是各人不相同的,每个人的条件、经历、天分、气质不同,不能勉强效法。举例说,抗日战争时期,我曾向一个早岁就成名的清史学者请教读书方法。据他说,“真正做学问”的读书,必须同时放许多书在面前读。比如治清史,书桌上要摊开《国史列传》、《清实录》、  相似文献   

7.
读书与养生     
书是人类的精神粮食,读书与养生有密切的关系。西汉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所谓“医愚”,不仅医治愚笨,增长知识,而且使人在理性指导下,获得精彩人生。读书,对于老年人更是益寿良方。  相似文献   

8.
书中的自有     
相传是宋朝的人说:“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千钟粟;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乍听到这话时,颇有些不懂,长辈们也说那是封建的毒素,所以不懂该说是正好。后来略略知道了些“封建”的东西,再来想这些话,便以为那只是那个时代的道理,虽然是事实,却让我十分的不屑——这当然是“我们的时代”的不屑。读书本是图快乐的事,就像饮食男女,只不过满足的器官不同,是“眼福”而已——当然,也许未必是“而已”,这是题外话。但就像其他很多事情一样,最原本的,有时往往会变得不那么原本,或者根本就不原…  相似文献   

9.
这次回老家,遇到一个姓包的农民,他说他的大女儿考上了成都的一所外国语大学,小儿子考上了北京的一所理工大学。我问他;“你在教育孩子上有什么好办法呢?”他笑一笑说:“我的办法跟别人不一样,不是我教孩子,而是让孩子教我。” 他说:“我小时候家里穷,读不起书,要指望我教孩子,那只能是笑话,但如果不管他们,由着他们瞎混,我又不甘心。想来想去,想出一个办法:等他们上学读书的时候,我就开始跟着一起学。他们每天从学校回来,我都让他们把老师讲的跟我讲一遍,然后他们做作业,我也在旁边做,弄不懂的就问他们,他们弄不懂的  相似文献   

10.
闲话读书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人们对读书的功用早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甚至演变成“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极端说法,将读书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境地。时代发展到今天,虽然已有一代文学大师提出“万般皆上品”的说法,但是从来也没有人敢于低估或者排斥读书的作用;即或在左倾猖獗、文化遭殃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仍是求知若渴,冲破钦定的拘囿,偷偷地找书读。读书的乐趣,读书的功用,只有真正的读书、爱书人才能深得其中三昧。应该说,倘若剔除封建性糟粕,我国古人关于读书功用方面的议论,还是有许多值得品味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11.
叶奕绳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小时候,他生性迟钝,记忆力很差,读起书来如过往云烟,刚要读后面的内容,前面读过的已忘掉了。但他没有因为天资较差而沉沦,反而更加发奋苦读,并创造性地想出了一个“约取”而“实得”的读书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笔”与“闲笔”——金圣叹美学思想研究之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圣叹在评点文学作品中,多次使用了“正笔”与“闲笔”这一对概念。他在《水浒传》十二回回评中,对此作了较为明确的阐述,他说: 如此一回大书,愚夫读之,则认为东郭争功,定是杨志分中一件惊天动地之事。殊不知止为后文生辰纲要重托杨志,故从空结出两层楼台,以为梁中书爱杨志耳。故篇中凡写梁中书加意杨志处,文虽少,是正笔;写与周瑾、索超比试处,文虽绚烂纵横,是闲笔。 金圣叹很看重文学作品中的“正笔”和“闲笔”。他认为,能把二者的不同读出来的,才算会读书,否则,就是不会读书。所以他说:“夫读书而能识宾主旁正者,我将与之遍读天下之书也。”他提出的这一对概念,接触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现象,对于揭示文学的本体之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50年前中国最热衷阅读和推崇苏联经济理论者当首推毛泽东。斯大林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毛泽东读过许多遍。批注过的本子就有四个;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他不仅自己读,还组织一个读书小组(有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等)共同读。  相似文献   

14.
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杨明照先生的一个研究生制订了一份庞大的读书计划,即:先读完数十卷的《汉魏六朝三百名家集》,再精读其中被列入《四库全书》中的十余家,然后才着手集中研究一家。这个研究生兴致勃勃地拿着计划去征求老师的意见,不料得到的却是老教授皱着眉头的回答:“读了这些书才搞研究,时间允许吗?你都快四十岁了,应该边读书边研究问题。不然,一辈子恐怕都搞不出什么名堂来!……读书要以研究问题为中心,根据要研究的问题去找书读,这样才能既出成果解决问题;又扩大了知识范围。这就叫‘即类求书,因书求学’,好高鹜远是不行的。”这个研究生重新订了读书计划,并认真按照杨教授的指导进行学习,终于取得了显著成果。  相似文献   

15.
闲谈     
正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如何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不揭人未愈的伤口,是真正的慈悲。——吴淡如《昨日历历晴天悠悠》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交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苏格拉底积极地读书,读积极的书;有系统地读书,读有系统的书。——读书的方法很简单。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  相似文献   

16.
闵军 《船山学刊》2010,(4):69-71
朱子循序渐进读书法以"循序"和"渐进"为特点。"循序"遵循"群书先后缓急之序"和"每书诵读考索之序"。"渐进"则包含了不贪多、不求快、贵专贵精等思想。朱子注重把读书与为学、读书与穷理、读书与修养、读书与日用结合起来,这种读书思想包含在循序渐进读书法中,决定了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读书人”一词源于何时,恕我孤陋寡闻,尚未得其详。“读书人”一词的含义,也要在此向有道者讨教。不过,据我的了解,读书人无论是在学堂还是在私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的读书,并且不会因环境与条件的变化或优劣而放弃读书。读书的目的或有不同,但苏泰的头悬梁、锥刺骨是读书,车胤的囊萤照书是读书,匡衡的凿壁偷光也是读书,韩愈的“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是读书。总之,士林总总,千奇百怪,各有风采。不知从何时,读书的味道变了,读书人也发生了变化。读书可为稻粱谋,读书…  相似文献   

18.
不少史学家认为刘邦治国的指导思想是“黄老之术”,但我们评述历史人物,“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我们认为,刘邦的整个一生都是向往法家,推行法治的。一、刘邦羡慕法家秦始皇刘邦入咸阳前是羡慕法家秦始皇的。刘邦出身于富裕中农家庭,“尝告归之田”,虽有条件读点书,但他“不脩文学”。所谓“脩”,《说文解字段注》为“脯也”,“则薄析曰脯”,即“以求尽善”。所谓“文学”,是指文献经典。意思是说,刘邦没有很好的读过文献经典,当然也不是没有读过书。《汉书·艺文志》中列有他写的“歌诗”二篇,即《大风》与《鸿鹄》就是例证。正因为如此,他对儒家等学派的思想懂不了多少。他父亲骂他是“亡赖”,虽是指他“不事家人生产作业”,“无利入于家也”,但也有读书不多之意。  相似文献   

19.
所谓“约取实得”读书法,就是读书与其浮光掠影、一无所得,还不如每天记一点,似乎取之不多,但日积月累,实际收获却不少。 此读书法,是叶奕绳自己读书经验的总结。他说:“不如予之约取实得也。”“约”即“少”的意思。 叶奕绳,是明末清初的文学  相似文献   

20.
阅读是思考、研究的基础,入门要正.初学者以经典名著为宜,重视对背景的了解.要做到点面结合,把读书和亲身体验结合起来,与文本有互动.要服从真理,发现规律,把书读活,保持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要带着目的,勤记笔记、接受书中的知识,把自己产生的进一步的思想、乃至相反的思想和由此触发的精辟见解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