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蔡春玲 《学术探索》2007,42(2):7-10
从哲学层面来看,幸福与这样一些问题密切相关:(1)人格力量是幸福的主体条件。“有理想”是人格的信念力量,“有道德”是人格的道德力量,“有文化”是人格的智慧力量,“有纪律”是人格的意志力量,而这些正是每个社会主义公民给自身创造幸福的力量和主体条件。(2)人生和谐是幸福的追求。人的幸福离不开生活的和谐状态: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两大存在形式,也是人的幸福生活的存在条件;情感生活和理性生活的和谐统一,既是人生的渴望和追求,又是人生幸福的感受和体验;人际和谐能沟通每个人的情感和心灵、激发和升华生命,带给人对人生的热爱和幸福的感受。(3)劳动创造是幸福的源泉。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为生活而生活,而在于创造生活;只有创造生活的事业,才能使创造者真正体验到幸福的充实感和意义感。  相似文献   

2.
论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皮家胜 《江汉论坛》2003,39(8):34-37
人生是人追求实现自身目的与价值并不断否定超越自身的活动过程。人生目的是在生活之基础上生成的,人生目的是引导生活向前发展的力量,它是终极性的、永恒的和唯一的。幸福是人们通过社会劳动,在能力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着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活动并创造属于自己美好生活的现实过程。根据人生目的的性质、特点与要求,只有幸福能够被确定为人生的终极目的。在得出这一结论前,我们必须对幸福的含义有所界定,在此之后,则必须对幸福作为生活之终极目的的疑虑予以清除。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幸福的内涵作了新颖的探索,认为幸福是外在幸福与内在幸福的统一体,外在幸福是指主体所欲求的对象或目标的满足,从满足内容上可分为生理的幸福、安全的幸福、爱与归属的幸福、尊重的幸福和自我实现的幸福,从实现满足的途径上可分为事业、爱情、亲情、友情、闲暇和自我六个方面的幸福。内在幸福则是因这种满足状况而产生的良好的精神状态,分情绪、认知和境界三个层次的幸福。最终决定内在幸福的是主体的自我,自我分肉体自我与精神自我,精神自我在追求外在幸福时,反映为外向性自我;在主导内在幸福时,反映为内向性自我。自我幸福是外在幸福与内在幸福的交汇点,是人生幸福的根本。  相似文献   

4.
传统之“乐”认为.“乐”是“安而不忧”、“善美愉悦”与“自然顺适”心理体验;也是“生生不息”、“云淡风轻”、“率性而为”人生状态:还是过程的、信仰的、指向未来的幸福,甚至“幸福”本身就是理想与信仰。在传统之“乐”这种理想与信仰包括两个方面:“天人合一”与“各得其所”。通过分析,传统之“乐”具有以下一些特征:包括四个方面即“静底”、“善底”、“天底”、“和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下,中国正在寻求更好的增长方式,寻找以人为本的发展,一个以主观快乐和幸福作为研究对象的幸福和幸福经济学倍受公众和学界关注。本文从理论和我国实际分析了经济增长与幸福感的关系,认为GDP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幸福水平,但不是幸福和快乐的唯一源泉。政府的公共政策应当从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转到追求建立并维系一个健康公平正义的宏观制度安排上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提高“国民幸福总值”,推动社会和谐进程。  相似文献   

6.
幸福问题的度量是历代哲学家长期探讨的永恒命题,现代科技的最新发展使幸福度量成为可能,理论经济学家为此建立了一套系统的量化工具.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新兴幸福经济学最新发展成果为农民幸福指标体系量化提供了一套理论依据.本文立足于我国新农村建设就是给农民幸福这一命题,从物质幸福、制度幸福和人格幸福的视角,试图初步构建一套度量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幸福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机会的底线     
朋友经营过皮具,为了避免挨“宰”,我买包时,请他一起去。 那是一个非常精致的皮包,我爱不释手。一问价,我和朋友直吐舌头。售货员说:“这款包只剩最后一个,你出500元吧,再少就没钱赚了。”朋友听完连忙摇手,让我把包放回原处,扯着我就走。  相似文献   

8.
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来理解当前备受学界关注的"幸福悖论"问题,认为描述财富增长而幸福水平停滞不前现象的"幸福悖论"实际上是狭义的"幸福悖论",它是人类孜孜不倦地追求幸福而幸福水平却停滞不前的广义"幸福悖论"的一个表现,而广义"幸福悖论"的形成是由于人们把大量资源消耗在追求某些低层次的、仅仅蕴含有限价值的幸福类型上,以至于阻碍了整体幸福感的提升。基于这一认识,文章提出了"幸福转型"这一全新的解决方案,对该方案进行了初步但比较全面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9.
荀子承续"孔颜之乐"所奠定的儒家德性幸福传统,始终坚持了德性至上原则。但与孔孟主要侧重于精神之"乐"的幸福观有所不同,荀子明显地提升了功利幸福在儒家幸福中的地位,进一步确认了功利幸福的合法性、合理性。荀子的幸福观无法摆脱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的内在紧张,但荀子致力于调解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的对峙状态,最终也实现了二者在一定意义上的融合,从而完成了儒家幸福观由"一枝独秀"到"双峰并峙"的折变。  相似文献   

10.
福是由快乐、价值和自由三大元素组成的.应该从幸福的自我意识和幸福的社会化两个方面去提升人们把握和感受幸福的能力.幸福的时态特征提醒人们要把目光放在关注"当下"上,这样才能获得幸福的自我意识.一个人的幸福感还和他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每个人应当心存善念,帮助他人获得幸福,以增加自己的正向幸福.  相似文献   

11.
创建幸福哲学的结构概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学作为一门正在成长的学科,从哲学层面上进行反思,建构幸福哲学是可能和必要的.社会幸福与个人幸福是辩证统一的,个人幸福既依赖于自身的体验与感受能力,同时也依赖其生存环境与社会制度;主观幸福与客观幸福是幸福的二重属性.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社会,建设"幸福"是人们广泛热议的一个重要话题。准确把握"幸福"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对建设幸福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本文探讨了幸福的科学含义及其对企业的启示,剖析了建设幸福企业的实践成果及其问题,提出了建设幸福企业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确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对引导我国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幸福指数开始进入各级政府和领导者的决策视野,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幸福指数的争论和质疑.本文在充分肯定引入幸福指数必要性的基础上,客观分析目前针对幸福指数的认识偏差和实践误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寻找幸福指数对政府施政的指导意义和操作价值.  相似文献   

14.
幸福浅见     
幸福问题一直都是人们亘古不变的话题,然而到底什么是幸福,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幸福,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幸福不仅仅是物质幸福,也不仅仅是精神幸福,而是二者的统一,因此,幸福的实现离不开人们德性的完满以及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与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15.
退休,对于不少人来讲,总不是件愉快的事儿,最好避开甭谈。好不容易工作了大半辈子,突然有一天被传话:“你辛苦了,以后这里不需要你了”——你说还有比这更郁闷的事吗?!  相似文献   

16.
从幸福感到幸福指数——发展中的幸福感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幸福指数是衡量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幸福的哲学源自快乐论和实现论,在心理学则表现为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三种形态,在40年发展中经历了调查比较、理论解释、测量发展、社会应用4个发展阶段.现代走向显示出:相关因素从经济转移到非经济因素,心理机制从特质论转移到建构论,测量模式从各自为阵走向系统化理论化,幸福干预从实验开始走向实践.进入新世纪后,幸福指数成为关注的中心,表现出宏观国家幸福指数、中观社会学幸福指数和微观心理学幸福感模式,现代幸福学相关研究将创造一个幸福的世界.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是社会的理想状态,而和谐幸福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动力和目标。既然社会的发展要以现实中的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笔者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提倡的幸福理念是以人为本的和谐观。构建和谐与促进国民的幸福感密切相关,其着眼点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这既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传统经济学认为财富的增加是提高幸福程度的主要途径,但是实证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这导致了幸福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本文从源头上介绍了人类对幸福的研究和幸福经济学的产生。并且概括和评述了幸福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收入和幸福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社会政策的一点看法和幸福经济学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等著作中,亚里士多德从外部条件、内在标准、幸福的双重含义、幸福与外在的善四个维度探讨其幸福观。其中,幸福的双重含义:完满幸福和非完满幸福是他重点阐明的对象。他把灵魂分解为理性灵魂和非理性灵魂,德性分化为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基于此,推导出幸福可分为完满幸福和非完满幸福。假如从完满幸福和非完满幸福两个视角来考察,我们可以整体、逻辑、连贯地解读《尼各马可伦理学》,也可以消解"综合论"和"理智论"之间关于亚里士多德幸福内涵的理论分歧。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的本质就是幸福社会,幸福视界中的和谐社会是全面的、动态的和谐,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幸福的前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幸福的保障,人与人的和谐是幸福的标志,人与自身的和谐是幸福的核心。我们应在多重和谐关系中为人们获得丰富的、全面的幸福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真正实现人类的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