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瑞敏 《理论界》2012,(5):95-97
民国时期加强了对于西南边疆的经营和治理,以其完成民族国家建设的任务。本文通过民国时期对云南经营的探讨,从交通通讯网络、国家认同形塑、民族经济发展三个方面评估民国西南边疆经营策略的成效,并进一步探讨民国时期西南边疆的经营策略对于建立统一政治行政体系和国家文化认同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明、清西南边疆治理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秦汉开始,中原中央王朝就对西南边疆地区进行经营与开发。但是,历代统治者治理西南边疆的思想观念并非平面化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甚至反复的长期历史过程。明清作为封建社会后期前后相承的两个政权,继承了汉唐以降的治边思想,逐渐形成系统并日渐走向成熟。由于统治者的民族身份及其所面临的外部形势、时代问题不尽一致,明清西南边疆治理思想既有相似之处,亦有明显的差异,反映了治边思想的时代性和继承性。  相似文献   

3.
欧文·拉铁摩尔是美国著名的中国边疆问题研究专家,他对长城充满悟性的见解至今发人深省。他认为,作为边界线,长城不仅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更是区别两种社会和文化的边界线;作为农耕社会和游牧社会的中间过渡带,长城地带具有鲜明的混合社会的特征,汉地中原王朝和边疆游牧王朝对长城地带的控制和争夺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的强弱盛衰,并推动了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互动整合,形成中国历史的循环发展模式;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陆权时代的长城边疆是中国对外事务的中心,虽然海权时代的兴起一度使人们淡忘了亚洲的内陆边疆地区,但随着20世纪工业化的发展以及中俄两国的崛起,长城边疆的重要性再度凸显。拉铁摩尔对长城的研究无疑具有经典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但也同样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边疆危机是中国大多数王朝要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晚清以来,中国四面受敌,边疆危机较之以往尤为严峻。宋育仁高度关注边疆危机,他痛陈边疆危机,怒斥列强侵略,提出了解决边疆危机之策:密切联系,加强管理;主动出击,全国防御。他对边疆危机的关注和思考,反映了同时期进步爱国人士的共同心声,体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5.
沙文涛 《学术探索》2012,(8):96-100
戴季陶长期重视和关注边疆问题,曾亲身参与一系列的边疆治理活动,对边疆问题提出了不少具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从中国国情和自身经历出发,根据边疆的情况和国民党统治的需要,将孙中山思想加以改造并糅合到自己主张里,从而形成了较具特色的治边思想。其治边思想内涵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内容。同时,其治边主张考虑到中国国情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将中国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及边疆现状与其治边策略相结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此外,戴季陶还十分注意总结历史经验,在吸取历代王朝治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治边主张,使其治边思想根植于深厚的历史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边疆治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平 《学术探索》2008,(2):28-34
边疆是一个国家特殊的区域,中国古代由于没有确定的边界,所以把王朝国家统治的边缘地带视为边疆,这样的地区也是少数民族生活的区域,所以也被视为民族地区。近代以后,特别是随着民族国家的建立,国家有了确定的边界,因而形成了以边界界定边疆的方式。由此界定的边疆,就是国家邻近边界的地区。中国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边疆治理,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边疆问题的解决不是一劳永逸的,旧有的边疆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还会产生。因此,边疆治理是一个不断常新的过程。今天,中国还面临着发展、稳定和安全三大边疆问题,不仅要进行边疆治理,而且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对边疆治理进行重构,促进和加强边疆治理。  相似文献   

7.
中国拥有丰富的地缘边疆资源,也拥有悠久的边疆经营史.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特纳“边疆假说”理论(“社会进化论”、“非均衡性发展论”、“环境适应论”、“美国例外论”等),对于当代中国边疆研究有一定的启示.特纳认为“边疆”是美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化的核心动力,并最终推动了整个美国的文明进步.事实上,边疆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也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边疆的拓殖、经营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方铁 《天府新论》2015,(2):132-138
中国边疆的形成演变历经2000余年与诸多的朝代,表现为跌宕起伏的动态过程。在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将自己的统治制度、政治理念与文化传统,升华为了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华夏文化并应用于边疆治理,形成了中原王朝治边的文化软实力。治边文化软实力的思想基础,是夷夏有别观与用夏变夷观。中原王朝认为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周围的政治势力必须服从于己,由此形成中心(华夏文明)与边缘(边疆及其檄外的非华夏文明)相互关系的地缘政治思想。中原王朝通过推行教化在边疆及其以远地区传播华夏文化,并通过朝贡、册封这两种形式,形成通行天下的制度规范,即封贡制度。中国边疆的历史形成,不仅因中原王朝在边疆建立行政区并实施有效管辖,还表现在以内地文化为核心的主流文化在边疆地区逐步得到传播与认同,内地人口向边疆地区逐渐迁徙,实现了边疆居民成分的重组与主导民族内涵的改变,使边疆地区与内地牢固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中国边疆这一特定的地域 ,为历代中国史学家所关注 ,不少学人为之倾毕生之力。自 19世纪下半叶以来 ,经历数次高潮、百余年发展 ,如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虽已成为一门显学 ,但自 4 0年代后终无一部中国边疆发展和经略的通史性专著问世。综述中国边疆历史发展的演进 ,总结历代王朝经营边疆的得与失 ,汇集学者多年来前沿研究的成果 ,撰写一部中国边疆通史性的著作 ,已是该学科发展之必需了。 10多年来 ,一批志同道合的学人在共同的研究领域汇聚一处 ,围绕改革开放后新兴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 ,常年耕耘 ,硕果累累 ,而今个个已成知名方家。主编…  相似文献   

10.
1884年中法战争之后,西南边疆外源型的滇越铁路于1910年以突变方式建成,然受本土物质消费水平限制,直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西南边疆的现代交通建设依然乏力.抗战时期西南边疆现代交通的超常发展,凸显了其特殊历史背景下的速成与时效特性,而战后又重归落寂;在此过程中,传统技术方式亦显现了自身的活力,驿路交通则始终持存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集聚的广袤地区.  相似文献   

11.
张永刚 《学术探索》2012,(4):133-137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对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它从理论观念和时代生活两个层面促使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发生变化,其中包含着利弊交织的两种力量:它消解"整体"、"中心"观念,使民族文学的特殊性、异质性和唯一性等得到强调;它用"后现代"方式将民族生活和民族文学推入全球化潮流之中,导致写作的浅浮化、碎片化。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当代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在应对这种挑战的过程中,我们所持有的文化态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社会事业是为确保社会转型、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所提供的各种公益性支持与服务活动的总和,也是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公正,维持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要活动。在社会转型期,通过加大和改善对西南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投入和建设,提高西南边疆多民族地区公民文化素质,加强公民法制意识,改善公民精神风貌,完善社会安全体系,使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有了新突破,社会保障事业有了新进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西南边疆社会和睦,逐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马骊华 《学术探索》2007,3(6):109-114
中国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面对毒品问题.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和历史等诸多的原因,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毒品的过境及由过境引发的吸毒等问题,更加制约了这里的经济发展速度.毒品、贫穷、民族矛盾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道难解之题.只有破解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毒品问题,全国其他地方的问题才能得以从根本上解决.事实证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些政策和措施,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秦汉时期疆域大为拓展,汉代则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中国很早就有“大一统”“华夷一统”观念。继秦始皇、汉武帝开发、经营西南,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后,对该地域进行了多方面治理:健全郡县制,树立中央权威;削弱夷帅大姓势力,尊重其习俗;推广内地生产技术,减轻剥削;修复道路,加强与内地的联系;等等。诸葛亮儒法融通的思想与治理西南边疆的策略,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对西南各族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西南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动力机制运行不断完善,但还存在许多问题: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力不足,政府的工作存在比较大的改进空间,法律法规的规范力处在较低层次上,社会成员的认知程度和文化需求的现实满足程度还偏低。实现西南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必须把推动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力、政治动力、文化动力等充分激活,让创造社会价值和财富的源泉充分进发。  相似文献   

16.
拉铁摩尔在对中国边疆的研究中过于强调北方边疆,而忽略南部边疆,强调地理和经济因素对中国核心区域的范围的界定,而未能认识到南部边缘地带与核心区域互动的复杂性,以及这些互动在形塑华夏过程中的作用.王铭铭在“藏彝走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间圈的概念,这一概念涵盖了拉铁摩尔提出的内陆边疆地区,也包括了西南的藏彝走廊和东南的部分少数族群.在考虑中国的南部边疆问题时,从核心圈、中间圈和外圈三个圈层的互动角度来解读这种时代变化,对中国人类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腹地与中南半岛之间,存在陆路、海路两类交通线。唐宋两代,这些交通线经历了兴衰、更替的变化。唐宋两朝对西南边疆的治策及其治边实践以及西南边疆和中南半岛时代的变迁,是导致交通线变迁的重要原因。中南半岛北部诸国遣使入唐,主要走过云南达成都的陆路,中南部的诸国则多选海路。中南半岛及海外诸国与宋朝交往主要走海路,蒲甘等国因北上的陆路受阻,与宋朝的交往不多。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实施沿边开发开放战略,边疆地区依靠自身的优势和特色,逐渐成为经贸活跃、文化交融的“热点”地区。在全球化与区域化并进的今天,边疆不再是传统军事安全层面上的单纯的政治边疆、国防边疆,它已成为国家全方位开发开放的前沿。在保证边疆经济繁荣和社会安定的前提下,消除威胁边疆社会发展的各种非传统安全隐患,整合各种统制机制治理好边疆,从边疆文化的构建入手,通过边疆文化的社会功能,探索治理边疆、稳定边疆、繁荣边疆的途径,从而使边疆地区得到长久而稳定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9.
西南边疆多民族地区政府社会管理关系到边疆地区的稳定及和谐社会的建设.目前,其社会管理的主体主要是党委和政府,由此而致的是政府关于社会管理的理念存在错位、政府作用不断向非政府领域渗透,而且其社会管理的手段主要以行政管理方式为主,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西南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管理的良好发展.良好的政府社会管理应该是政府主导下的多元社会治理和多手段的综合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20.
唐代营州政府经济职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营州是镇守东北边疆的重镇,辖境内民族众多,社会经济成分复杂,发展程度各异,作为唐王朝设立在东北边疆地区的唯一内地型府州,营州政府对辖下核心区正州、边缘区城傍羁縻州、监管区诸少数民族羁縻都督府具有不同程度的经济职能,如征收赋税与土贡、经营屯田、管理互市等。诸种经济职能的实施,既加强了唐王朝对东北边疆诸族的统御,同时对于唐王朝管辖与控制东北边疆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