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何先成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56-60
神策正员官每三年一迁转.甘露之变后,神策将吏的迁转原则颇为畸形化.神策军将卒的迁转类型主要有:由京师神策将军出为方镇节帅或地方刺史,由神策城镇将领转任为方镇节度使或刺史,神策城镇将领入为京师神策将军或军使,由京师神策将军出为外镇神策城镇、行营统帅,神策军士卒迁转为神策大将军.神策军将卒迁转的主要原因是:向中尉行贿,德才兼备,文武兼优,立功,甄录功臣之后,战略布署的需要,伎艺. 相似文献
2.
王雪峰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64-68
惕隐作为契丹民族所建立政权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官职,在辽代政治历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惕隐这一辽代官职也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之一,既往学界针对辽代惕隐的群体演变历史、机构设置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笔者拟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辽代惕隐职任和迁转的角度对惕隐这一官职进行分析,以便对辽代职官相关问题展开更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3.
马奏旦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2,35(1):72-83
明代王府文官之设为例行辅导宗藩之外,又为中央政府削弱藩王力量之目的而得以加强与完善。在此目的得以达成之后,王官的政治地位便接踵衰落,具体表现为其迁转的困难。针对王官在其体系内部的迁转,朝廷先后设置了官员出身、任职时长、藩王奏保和抚按荐举等三项标准,限制大部分官员升迁至内部序列的顶点。同时,吏部又以不考绩,从而不能迁转的方式限制王官向外迁转。明后期出现允许王官外迁的制度,但因为该类官僚的劣质化,终究在实践中没有开放其外迁。明代王府文官迁转制度最终发展为限制该类官僚迁转的制度,其合理性在于帮助明末吏部解决过频、过多的官僚人事流动。 相似文献
4.
彭丽华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2)
唐制,州县长官是本辖境内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主导者.水利工程不但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更与州县长官的主要职掌即“劝课农桑”、“增殖户口”密切相关,而“劝课农桑”、“增殖户口”又直接影响其政绩与考课的等级甚至仕途升迁,这是州县长官致力于地方水利营缮事务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5.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74-82
唐代州府层面录事参军的职能、权位及在地方政治生态变迁等方面的特质,已为学界所揭示。但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并不能说明唐代录事参军再无拓展的空间。而将曾任录事参军群体的籍贯分布、姓氏郡望、个人出身、释褐官、终任职位等因素做定量定性分析,则不仅在研究方法上有助于拓宽我们的旧有模式,还可以给予此类职官或者说特定群体在空间流动、结构分布、仕途迁转上的动态考量。从微观视角来说,对唐代录事参军郡望分布的量化研究,又可进一步深化理解科举制大力推行后的唐政权选官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6.
王雪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57(3):315-320
吏员是中国传统社会各级官署中的办事人员 ,也是官僚制组织的重要构成之一 ,吏员的选用、迁转与离职事关官僚组织行政效率的提高及其预设目标的实现。清代在吏员的任用制度上较前朝更为详备 ,但在录用、迁转和离役的实践中 ,其弊端却更为明显 ,表明清代吏员制度存在着更多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93-102
从迁转角度来看,宋代元丰改制前,六部尚书地位的先后次序为吏、兵、户、刑、礼、工,其迁官次序因此为由工而礼、由礼而刑、由刑而户、由户而兵、由兵而吏。这套次序来自唐中后期形成的六部尚书迁转次序,而非唐代官品令中的次序。元丰改制后六部尚书的地位次序变为吏、礼、兵、刑、户、工。这套次序与宋代官品令和职官繁剧次序不同。宋代职官制度的变动、政治形势的变化发展,最终导致了六部尚书新次序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我党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高素质干部的培养必须以把思想素 质的培养放在首位,干部的选拔必须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之下,真正做到重口碑,重实绩;干部 队伍的建设必须注意时空上的整体性,结构上的层次性和组合上的均衡性,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相似文献
9.
田志光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2-57+153-154
宋代宰相为百官之长,其罢免一般出自皇帝旨意,但也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宋代宰相罢免频率相较于前代明显增加。宰相免谪地的远近体现出离开政治核心的程度,与其能否再度返朝任职存在一定关系。宰相免谪地依据距离京师的远近可划分为京师(开封与临安)、临京府路、远府路、偏远府路四种类型。宰相免谪地远近一般取决于罢免缘由,同时又受到宰相出身、地位、政绩以及与皇帝、同僚、后宫之间的关系等因素影响。宰相免谪地的选择被灵活运用到皇帝罢免宰相的政治情势中,彰显在宰相人事任免中的皇权意志和最高统治力。 相似文献
10.
试论宋代女子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亚娟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244-246
传统意识中,宋代女子教育呈现出一片晦暗景象。但事实上,它的教育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有经史文章、诗词书画,还有百工技艺;它的教育形式灵活多样,不仅有家庭教育、塾师教育,还有社会教育;而它的教育成就更是光彩夺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中国女子教育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本文拟从宋代女子教育的内容、方式、成就三方面入手,对宋代女子教育做一粗浅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宋代地方政府的政务主要是由官和吏来处理.由于宋代官尊吏卑的名分非常严格,中央的政令都是下达给地方官来执行的.但官要进行统治,又必须通过吏,所以宋代虽然吏的地位很低,但在地方政府中的作用却举足轻重.地方政府内部的官吏关系,成为决定宋代地方政治走向的重要因素.但不论是官欺压或勒索吏,还是"吏强官弱",还是两者狼狈为奸,都必然造成和加深地方政治的贪腐和黑暗.期间尽管有个别清官,也能对奸吏进行惩处,却无补于宋代地方政治贪腐和黑暗的整体形势. 相似文献
12.
许兴宝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21(3):59-63
宋词大量构设夜意象,成为夜文学.这与创作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词所具有的贵族与有闲阶层文学特质,词人夜思维条件反射能力的提高以及宋人思想解放和人性觉醒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3.
石涛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3(1):30-37
宋代是我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大发展的时期,由于宋政府的大力提倡,道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信教人数激增。在这种情况下,对道教进行管理成为摆在宋朝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资料少且琐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一直未及深入,研究内容往往仅及片面。本文力图在广泛搜集、利用资料的基础上,从管理范围、管理机构、运作方式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论述,以期对宋代道教的管理有一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王福鑫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2):78-81
广告促销、环境促销、节日促销是宋代饮食店铺的三种主要促销方式。这些促销方式既是竞争的产物,也是竞争的表现和手段,它使商家扩大了市场份额,获得利润,同时繁荣了宋代饮食市场,消费者也受益良多。 相似文献
15.
游彪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8(3):11-17
诸多资料表明,宋代凡是进奏院下发到各地的"文字"原则上都可以称为邸报,其称谓有"报状"、"进奏官报"、"进奏官报状",等等,本质上都是为了将中央的有关方针政策、朝廷内外人事任免以及其它各种文件和指示传达到地方.同时,地方相关政务亦需向朝廷汇报,经过有关部门"批示"后再由进奏院负责转发下去.显而易见,这是宋代权力运作的重要侧面,也是集权体制的必要环节,一方面,地方官员从邸报可以了解一些朝廷动向和"施设",并加以贯彻执行,另一方面,中央也能通过邸报从某种程度上控制和掌握地方政务. 相似文献
16.
宋代的"益俸"政策及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启志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1):78-81
“高薪养廉”为宋代首创 ,也是宋朝的一项国策。给予官吏厚俸是为了促其廉政 ,然而得到的却是不廉的事实。本文通过对宋代实行“厚奉养廉”政策做了简略考察 ,认为“高薪养廉”是一个历史性误区 ,利用经济手段是难以促进廉政建设的 ;此外 ,宋代是一个理学盛行的朝代 ,在人情大于法理的社会思潮影响下 ,往往“立法之制严 ,而用法之情恕” ,使得腐败现象不仅未能遏制 ,反而更为猖獗。 相似文献
17.
张震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2,(6):12-15
宋王朝在我国封建社会中 ,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经济方面 ,自唐代以来商品经济已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在政治方面 ,处于我国封建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从德政史的角度进行研究 ,既具有历史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但是 ,必须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进行辨析 ,才能够客观地把握宋王朝德政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8.
宋选举制的若干问题探索(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民乐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1,17(6):82-84
宋太祖改革选举制 ;宋初进士考 ;太平兴国五年录取进士 1 2 5人 相似文献
19.
吴承学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4):28-31
八脚词是明代八股文一种少为人知的异称.该文认为"脚"这个术语起源于宋代文章学,它是宋人分析文章的特殊术语,指一种具有并列意义的层次和结构形态."八脚词"这个名称透露出八股文与宋代儒学、宋代考试文体具有某种关联的消息. 相似文献
20.
姜密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21-128
"官田"发展至宋代,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其中"系官田产"特定称谓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原因。宋代"系官田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常平司、转运司及州县管辖的部分"官田";广义则近于"官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