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良,字叔鸾,又字文让,孙权时为交州刺史,所撰《失父零丁》,或视之为怪诞,实为在北部湾地区寻找有才德者的告示.现分析如下:其一,《失父零丁》是寻找异人的告示,文中的“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怪诞形貌的“失父”,是所谓“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庄子》一书中就多载有如此有才德的异人.其二,如此怪诞之文,是汉末时代混乱“不可与庄语”所致,是任交州刺史的戴良“诞节”个性而形成的“论议尚奇,多骇流俗”的表现.其三,戴良上任伊始,继承前任太守士燮的招揽人才,继续为交州地域文化建设寻访人才.其四,如此怪诞特色的寻访人才的告示《失父零丁》产生于交州,也确实是因为交州地区有着如此三类异人:一是汉末大乱,中原人士多有躲避至此地的,如牟子等;二是边疆少数民族,在中原人士看来,其相貌本就是怪异的;三是来往于交州的北部湾区域这一与海外交流通道的外来胡人,他们的相貌看起来也是怪异的.其五,从《失父零丁》这一文化现象,可以考察交州处于偏远至极却又有交通海外的便利的地域的独特文化生态,这就是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勇于接受新思想、新方法,虽然是远离文化中心的落后,却又有交通海外的先进.这对我们理解东汉末年交州地区的社会、地域、士人、少数民族特性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也对我们今日开发、建设边疆地区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社区文化重建是后移民时期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亟需关注的理论问题.从生态移民的地理空间看,需要移民的生态脆弱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和多民族混居的地区.生态移民社区面临着生态经济与文化生态重建的双重任务.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可以为我们研究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社区文化重建提供借鉴,通过仪式的功能发挥,建构巴巴所说的“杂糅空间”,重建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社区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张克武、周严在《民族研究》1996年第1期撰文指出,从总体来说,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实行对外开放有以下特点:①实行“双向开放”;②边境贸易份额重;③通过对外开放尽快实现脱贫,是我国少数民族对外开放的重要任务之一;④...  相似文献   

4.
论“海派”文化的“边缘文化”特征及其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派”文化是一个地区文化的概念,研究“海派”文化的特征,无疑是作一次地区文化的类型比较。本文不采取常用的地区文化“平行”类比方法,而尝试设计一个文化内核与边缘二重构造的整体模型,找出“海派”文化在这个模型中所处的偏离“内核”的“边缘”地位,进而论证其“边缘文化”的种种特征。  相似文献   

5.
我研究出“汉字构顺编码”。编码规则是:1.一级编码按结构笔顺进行。独体字数码个数≤6,左右或上下结构字数码个数≥3。2,二级编码:用小号数码作下标,每个字的数码个数≤3。本编码以印刷通用字形为准。并用“圆点”用在数码的上面或下面,表  相似文献   

6.
释■     
甲骨文中有B字,上象羊角形,下从二目,或作C,二目略成一三角形,或作D,二目略为一目,或作E,从羊从二目,形体变化颇多,皆为一期文字。 此字早期除孙诒让曾释“苜”外,余多释为“羊”,郭沫若隶定为“A”,释为“朋”  相似文献   

7.
一释“君子” 《古玺汇编》19著录一方古玺: 原释“计口”。第一字不释,第一字释“计”,实误。“计”字古玺作,习见“计官”,如《古玺汇编》137—140,均为“计官之玺”。此字当释为“信”,古玺每称“信玺”,“信”字作、或,前二形易与“计”字相混,但“信”每与“玺”连用,或作吉语玺。所以从字形、文例来看,“信”与“计”迥然有别,不难区分。  相似文献   

8.
对贺国安先生的“民族”定义:“民族是一些具有自我意识的语言文化共同体”(载《民族研究》1988年第5期31页),我表示基本赞同,但应删去“一些”二字。此二字属衍文,在语法及语义上均属赘言,删去后,定义的含义更精确。此外,更重要的是应加“血缘”二字。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交流中文化误读的合理性与不可避免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跨文化交流都是由自身特定视界出发去理会和梳理他者的,对每一种文化而言,都具有被特定视界关注和整合的趋势。文化误读往往被认为是文化交流中的壁垒,是交流学、翻译学批评的对象。本文从文化哲学、现代释义学视野阐述由于前见与视界问题的存在,误读存在与文化融合的合理性。并以梭罗创造性理解中国典籍为个案,分析论证出误读实际上是带入性理解。因此,面对语言文化差异不能只在“文字技巧”上下功夫,更要以开放的态度寻求中西文化对话过程中的互动与合作。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社会进程的加快,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急速变化,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正逐渐地或部分地失去它生存与繁荣的土壤,大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了不可挽救的损失。多媒体数字技术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开放和交流的平台。然而,在全球数字技术背景下,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播仍然存在信息平台建设滞后、产业链条薄弱、信息传播不畅、认知壁垒过多等问题。本文从民族文化在数字技术背景下的传播路径及现实困境入手,就如何运用数字传播技术为民族文化服务作了探析和说明,以求为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广西“特种部族教育”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桂系集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地方政治、军事集团,在中华民国的政治和军事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它曾统治广西25年,安徽12年,湖北1年多,势力波及近半个中国.新桂系的历史,是中华民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在从事民国史或近代军阀研究的中外历史学者们的辛勤劳动下,有关新桂系的论文和专著,堪称丰富多彩.但从学者们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多偏重于新桂系的政治史和军事史,而极少涉及教育史,特别是从新桂系实施“特种部族教育”这个侧面来研究新桂系治理广西的文章,迄今基本上没人涉及.有鉴于此,笔者选择了新桂系集团治理广西的这一侧面——实施“特种部族教育”作为研究课题.同时,这也是笔者试图为开拓新桂系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作点粗浅的尝试.“特种部族教育”,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广西省政府对少数民族教育之称呼.我国少数民族虽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但由于历史、社会、自然等原因,其教育无论是质还是量,均不能与汉族相比拟.因此,少数民族教育较之汉族教育有其独特的价值.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新桂系集团在战乱频仍之际,能意识到这点,根据国民政府的有关规定,从广西的实际出发,实施“特种部族教育”,可谓顺乎历史潮流.总  相似文献   

12.
《巾舞歌辞》的文辞自东晋以来即不复可辨,近代以来不断有学者尝试对其进行解读,其中逯钦立、杨公骥二先生的研究最具代表性.逯钦立先生以道曲曲谱为破解《巾舞歌辞》的模本,将“声曲折”与道曲之谱相联系,以析出《巾舞歌辞》中的声字,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释读.杨公骥先生以提取“标记动作的记号”为基本出发点,不仅区分了主要唱词和衬字,更指明了《巾舞歌辞》所包含的“舞蹈动作”、“舞台提示字”和“角色标识字”等成分.逯钦立与杨公骥先生《巾舞歌辞》校本的差异,及其文学文本呈现出的不同面貌,反映出各自研究方法的不同.从方法上来说,逯钦立先生没有认识到,《巾舞歌辞》中除唱词和声字外,还包含有标示舞蹈动作的科范字等其他成分.杨公骥先生校本中校为科范字和其他舞台指示字的内容,在逯钦立先生校本中被作唱词或声字处理,这是造成逯校文本句读不通的根本原因.由于《巾舞歌辞》是戏剧科议本而非单纯的曲唱本,所以仅仅剔出其声字是无法正确解读的.  相似文献   

13.
当我们看到“国”字时,头脑中首先联想到的是“国家”这个词。那么“国”与“国家”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国的字形与词义有什么关系?古代社会文化与政治怎样发展?这些问题,促使我们追溯“国”的渊源。“国”为“”的简化字。“”在甲骨文中作“”,在金文中作。其书写形式逐渐发展为等形,较奇特的是,并最终繁化为一类的形体。要从字形上考查国的渊源,就必须先分析“或”。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或”解作:“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由此不难看出,古人在造字以表达其思想中的国这一概念时,已有这样的观念──用戈守卫的地…  相似文献   

14.
从心族字的语义演变看中国父权文化的确立过程──[心]字原义是阳具证李骊明西安市社会科学院一、从“心”字三误解说起我所说的心族字,系指以“心”和“”为偏旁的汉字。在金文和小篆字里“”作“”“”,是“心”字“”或“”的拉长竖写。在汉字中,心族字是一大家族...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概念。这里讲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机构和活动,而非专指通常所说的文化部门即文学艺术领域,亦非个人的学识水平。因此,“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概念,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我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开放是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文化的发展绝不是自身膨胀的结果,而是一个在与各种文化的冲撞、交流中吐故纳新、取长补短的过程。没有文化的开放,文化建设就会固步自封,以致走向沉沦。因此,开放是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在任何一种文化发展的初期阶段,隔绝有利于文明幼芽的生长和文化特色的积累;但到了一定阶段,没有传播和交流,已长成的文化也会毁于一旦。古埃及文明就是因为始终没有摆脱隔离状态而最后遭致自我毁灭命运的。中华文化能够延续不断几千年,这与它的开放、包容、融合功能是分不开的。中华不仅以中原文化为中心,集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之长而成的一个大融合体,而且也是融合外来文化的结果。如东汉以后对印度文化的容纳,汉唐时期引进西域文化,宋  相似文献   

16.
一、孝道文化时空维度的基本理念1.孝道文化理念的内涵。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核心。孝的本义是子女善事父母,讲的是子女对父母的直接关系。《说文解字》解释“孝”字,“孝,善事父母也。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人人皆由父母所生,父母所养,孝的意义是自然的、朴素的、出自天性的。在金文中,“孝”字像一个长发的老人用手抚摸一个孩子的头,大抵是表示父子之间的亲爱关系。如果从深层意义来看,“孝”这个字更能显示出它的内在涵义:“孝”字上边是个“老”字,下面是“子”,在六书里面它属于会意,看到这个字,就能体会它的意思,“老”是…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地区乡镇政府有着其自身特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大部制改革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观风海镇大部制改革的成功范例,为少数民族地区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了以下启示:(一)明确树立大部制下服务型政府构建的长远目标,全面落实阶段性目标;(二)整合人力资本,不断加强少数民族乡镇政府的执行力;(三)建立“顾客导向”工作模式,提供优质和高效服务;(四)第三方力量进入行改领域,培育公民社会和发展中介组织.  相似文献   

18.
新疆少数民族语言译制片作为新疆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载体,对新疆少数民族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从文化层面上看,新疆少数民族语言译制片是民族间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从战略层面上看,新疆少数民族语言译制片是传递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从题材选择上看,优秀的新疆少数民族语言译制片能够增强其受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反思传统理论研究与实践发现,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本质上是一个跨文化传播问题.少数民族文化的异质性是跨文化传播的原因,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品性和现代传媒手段则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可能与路径.从实现有效传播的各个组成即传播者、受众文化背景以及传播媒介看,我们需要培养大量少数民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同时还需要对少数民族文化特质及深层文化心理进行研究以实现传播的针对性;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实现传播的日常生活化.  相似文献   

20.
网络传播与民族文化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传播对民族文化有巨大的重塑作用。民族文化的发展需要借助网络传播,网络传播作为载体也需要民族文化丰富其传播内容。民族文化的重塑,既要与世界多样性的各种文化互为联系,同时又要精心地确立并保持自身文化最具特色最发达的成分。网络传播的“多元文化共生互渗”、“交互性与开放性”、“文化资源重新配置”等特性,为各种民族的、地区的、不见经传的、原生形态的文化资源提供了充分展示的空间,为各类不同文化的携带者提供了书写个人见解的机会,从而极大地激发了落后地区前所未有的传播愿望和积极性,促进了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