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蔡廷锴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爱国将领和抗日民族英雄,其抗日斗争生涯可以分为赣南筹谋抗日、淞沪武力抗日、福建联共抗日、海外宣传抗日和两广发动民众抗日五个时期。蔡廷锴抗日斗争活动集中体现了对抗日、团结、民主三者的共同追求,蔡廷锴在实践中完成了由近代地方军事势力集团将领到爱国民主人士的革命性转变。  相似文献   

2.
蔡廷锴在福建事变策划过程中曾提出过"拖一二个月"发动事变的主张,这与其"反蒋"政治主旨有关,是蔡廷锴关切福建事变政治命运和发展前途的结果,福建事变迅速败亡的事实证明,蔡廷锴的主张在当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福建事变迅速失败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不能简单指责蔡廷锴个人军事指挥方面的责任。蔡廷锴是福建事变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抗日救国价值观的主导下积极组织领导"联共反蒋抗日"活动,为这一时期爱国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政会"(中央政治委员会)是国民党政治体制中的一个独特组织,在国民党历史上曾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中政会"演变过程的述评,指明了"中政会"与蒋介石推行一党专政的内在联系,认为"中政会"的由盛到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民党统治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国民党出于民族革命的政治需要,自成立起对太平天国一直采取隐恶扬善、完全肯定的态度。随着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兴起和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国民党又从保卫孔孟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否定太平天国,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对太平天国评价的学术之争转变为国共两党的政治争论。通过研究国民党对太平天国评价转变原因及其过程,重新正确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把真实历史内容还给历史,是探讨这一问题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5.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亲美附美政策,是抗战后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内外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国民党对外政策的核心。在美国对华政策变化、国共矛盾发展和国民党统治机能强弱诸因素交互作用下,出于国民党统治和反革命内战的需要,国民党的对美政策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坚持独裁、内战、卖国三位一体,不惜出卖国家主权,甘当美国附庸,获取美国全面援助,通过反革命内战消灭中共为代表的人民革命力量,以建立全国性独裁专制制度,是国民党对美国政策的基点。国民党对美国政策的演变过程,既是美国由积极援蒋到消极援蒋直至弃蒋过程,又是国民党由统治优势至统治崩溃的过程,带有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性。  相似文献   

6.
开端与转变     
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与转变是一个历史过程,它不是以某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为标志便完成的。在中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国民党一大及其通过的新三民主义等重大历史事件则成为这一转变过程的共同标志。转变可分为三个阶段:俄国十月革命至五四运动为准备阶段,五四运动至中国共产党诞生为转变阶段,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国民党一大为完成阶段。  相似文献   

7.
抗战后期发生在昆明的“倒孔运动”是战时大学生抗争政治的一种表现,它是一次无领导、无组织、无预谋而有目标的带有自发性和偶然性的学潮,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而引发的。“倒孔运动”是大学生在拥护政府统治合法性基础上的集体行动,其目的在于反对官僚的贪污腐败。大学教授在学潮中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有“同情的旁观者”、“热情的鼓动者”和“急切的防范者”之分。“倒孔运动”的发生实际上是对国民党政权一次预警,既说明国民党政权对大学校园党化努力的失败,同时也表明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资源在逐步流失。  相似文献   

8.
本文籍对《蒋介石与国民党腐败》的评介,透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覆亡的历史根源之一的腐败问题。认为腐败是导致国民党在大陆统治覆亡的内在根源,专制体制是国民党腐败的渊薮,蒋介石是国民党中最大的腐败者。尽管国民党一再侈言革新,但国民党的组织成分及其性质,决定了腐败者防治不了腐败。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亡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中国少年劳动党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一个进步党派,经过一个演进和发展的过程,从孤星社时期的文化斗争,到铸魂学社时期的抗日救亡活动,再到正式组党时期的民主政治活动,构成了一个清晰的演变脉络.中国少年劳动党从文化活动走向政治斗争、从结社到组党的历程,是国民党统治时期政治斗争日趋激烈的重要表征,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国当时政治斗争的情形.  相似文献   

10.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被迫召开旧政协,中国显露和平建国的希望。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体,反对国民党统治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共产党在民主党派的拥护下,用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政府,召开了人民政协,成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中,客观上存在着两个过程、两种演变。一个过程、一种演变是日本的力量由强变弱,由军事胜利推进到最后彻底失败;另一个过程、一种演变是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力量朝相反方向行走,人民力量空前强大起来。这两个过程、两种演变是紧密相联的。前一个演变关系中国亡国不亡国的问题,后一个演变关系今后将是新中国还是旧中国的问题。谁在抗日战争中最出力,谁就在抗战以后更有力量,更有发言权,去领导缔造新中国。反过来也是一样。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收复广大国土,得到人民拥护,力量大幅度上升;国民党由前期积极抗战,比较得人心,变为后期消极退守,保存实力,实行专制统治,日益丧失人心,政治影响衰落下去。 抗战开始,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只有  相似文献   

12.
为如实地研究和评价国民党的抗战态度和作用,除了对国民党在抗战时期制定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方针及正而战场的情况等方面考察外,还可以对抗日时期国统区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状况加以研究。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政治。然而,政治又强有力地反作用于经济。正如列宁指出的,“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处理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解决它的经济任务”。①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经济有一个兴衰的过程。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同国民党抗战的态度由比较积极向越来越消极的过程转变是密切相联的。因而从国统区经济的兴衰过程及其原因中可以更客观地评价国民党的抗战态变。  相似文献   

13.
浅析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四七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居高临下,俯瞰长江,威慑江南,像一把利剑刺向国民党反动派的心脏,从而开始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大反攻。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这是一个伟大历史转折点。它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一经发生,历史的车轮  相似文献   

14.
1946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是当时执政党国民党内和平民主势力与国内外反战要求相结合的产物;蒋介石在政协期间的言行与国民党代表的妥协、让步,是会议通过五项决议的重要原因,正因此,国民党蒋介石受到各方面的一致称赞。国民党顽固派撕毁政协决议,破坏民主工程,恢复独裁、专制,则是蒋介石国民党统治中国在政治失信于民,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的革命外交与对美政策赵学功当历史推进到1948年底的时候,中国内战的形势愈发明朗化。毫无疑问,国民党政权在大陆上的统治行将崩溃,中国共产党将赢得最后的胜利。毛泽东在1949年的新年献辞中明确提出:“一九四九年将要召集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以完成人民...  相似文献   

16.
在国民党政府统治中国的22年历史中,“训政”时期延续了20年之久,抗战前的国民政府训政是奠基和初期实施阶段。由于国民党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的相互牵制,训政的纲领以及训政体制的形成,有一个曲折演变的过程。为了维护和加强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抗战前的国民政府把“安内攘外”确定为具有全局性的战略国策,这一战略国策使国民党政府在军事、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不断增强“党治”色彩,走向专制独裁。然而历史事实表明,从总体上说,这一时期国民党的训政体制还没有从整体上完全形成个人专制独裁。政权由初建到相对巩固,在有些方面还有进步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进步知识分子苦闷失望心理研究赵俊芳五四时期是中国近百年历史上的转折时期。在此期间,先后爆发了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和五四爱国救亡政治运动,近百年来的中国革命,开始了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义的伟大转变。在这场历史转折过程中,无论是思想启蒙运动,还是爱...  相似文献   

18.
1928年创刊的《新路》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批判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第一刊。它在蒋介石国民党一党专制体制刚刚建立尚未形成完善体系之际,就对之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包括对训政理论的批判、对《国民政府组织法》的批判、对国民党一党专制制度的批判、对国民党外交政策的批评与建议等。杂志刊登的政论时评成了国民党统治时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争人权、争法治,要求国民党结束训政、实行宪政的先声。其对宪政、法治、人权等民主思想的追求和讨论为日后的民主宪政运动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和舆论基础。但《新路》同人对国民党专制统治的批判是以承认南京国民政府为国家唯一合法性代表之地位为前提的,换言之,他们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推翻国民党的统治。这种对国民党"欲拒还迎"的矛盾态度,既是其民主主义与民族主义矛盾的体现,也是其政治价值追求与现实政治冲突的体现,是资产阶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作出的必然选择。与《新月》相比,《新路》能从各种不同的学术背景出发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进行学理层面的辩驳、制度层面的剖析、现实层面的揭露,而《新月》更多的是对法治和人权的诉求,有将政治问题简单化约为法治问题的倾向;《新路》处处以国家统一、民族独立来衡量现实政治的成效,而《新月》则更多地从个人自由和权利的角度批判现实政治。《新路》批判的言辞也比《新月》激烈得多。  相似文献   

19.
于万和鲁迅爱国主义精神的几个特点鲁迅生活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历史年代。他亲历过愈益严重的丧权辱国、山河破碎的民族屈辱,及与之结伴相随的“寒凝大地”、“万家墨面”,百姓流离、生灵涂炭的黑暗统治;另一方面,他又目睹或参与了自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北伐大革命以及反对国民党反革命围剿、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与革新、革命斗争。鲁迅正  相似文献   

20.
国民党统治垮台与中国革命胜利探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国民党统治垮台和中国革命胜利原因,国内史学界研究十分薄弱,国外和台湾史书对此论述却很多,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和方法论上的缺陷,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偏颇。本文从总体战的理论出发,从政治、经济、军事、人心等方面对国共双方的整体办量作综合比较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国民党统治的垮台与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