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消费化的文学市场中,物质膨胀,精神扭曲,文学的审美乌托邦不断被欲望主义的书写所掩盖,一些作家在消费主义的牵制下采取了向市场妥协的姿态。作家裘山山对于日常生活的把握和书写,对于人性和理想的展望,开创了文学创造的新的动力,也为建构新世纪文学的审美取向产生了新的文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语境下的社会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社会,而市场的扩张需要消费的支持,消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市场的最大化导致了消费的最大化,催生了消费社会的出现。消费社会的产生使消费文化得以产生,由于大众传媒和文化工业的发展,消费主义文化具有了绝对话语权,商品拜物教逐渐让位于符号拜物教,消费的异化使社会异化现象更加严重。本文阐述了消费社会的内涵及特征,分析和揭示了消费主义文化的产物——符号拜物教的精神实质及形成原因,进而说明消除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对于已经进入消费社会的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消费主义时代仍有悲剧,但权利方与资本方无意承认.否定前政治的悲剧成为权利允许的主流,如"17年"、"文革"的历史悲剧,新时期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政治悲剧.消费时代由于市场的需要,好来坞大团圆模式成为主流.消费主义时代的悲剧书写变形,张承志、史铁生的理想主义悲剧带有宗教思辨的超越性,残雪的现代主义悲剧置入人生人性的悲剧思辨与文革政治变形.罗伟章的人道主义悲剧展示了消费主义时代农民命运悲剧与人道主义严峻性命题.灾难书写是悲惨.第三种悲剧在中国缺乏作家的深刻表现.  相似文献   

4.
以文学消费为对象,在中国文学消费研究现状及其局限性基础上,运用社会学、文学和经济学等理论,指出文学消费的一般影响因素为作品、出版传媒和消费者三个变量;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市场的发展,指出中国文学消费的影响因素集中表现为出版传媒变量,进而指出建立符合文学消费特点的出版传媒集团改革与经营模式,是促进中国文学市场发展、提高国人文学消费水平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影响到社会各个领域和生活各个层面的文化形态,消费主义带给新闻实践的影响是显著的,由此许多人认为消费主义必将侵蚀专业主义.但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消费社会的逻辑结构是市场民主制.从新闻伦理学角度对专业主义和消费主义重新进行审视,可知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并非是消费主义影响新闻实践的必然结果,新闻实践中呈现出的专业主义或消费主义是政府、媒介、工商界以及公众四种力量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西方消费伦理的产生是消费社会转型和消费主义文化全球肆虐的必然结果,也是可持续消费的内在诉求。它通过消费者伦理、伦理消费、消费伦理学三条路径,从环境保护、理论体系构建、消费主义的伦理批判等方面对现代消费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伦理审视。西方消费伦理研究虽在批判消费主义文化、探讨可持续消费的伦理资源等方面取得了颇为丰硕的理论成果,但在理论和实践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尚需解决。厘清这些问题,为消费伦理学向纵深层次拓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道德批评是中国诗学的一种基本模式,接续古代文学的德本意识,是拯救浮躁凌厉、欲望泛滥的当下文学病症的重要武器。古代文学道德学重新发现文学的道德价值,它是拯救文学话语困境的积极应对,重建了文学价值体系。直面当下的消费主义文化,弘扬时代文化主旋律,有效处理读者的接受期待和积极引导的关系,建构古代文学道德学指明了文学健康发展的绿色通道,也彰显文学批评的人文关怀力度,它有利于重估道德批评的现实价值,从而给当下的传统文化建设与中国文论重构等相关的问题提供有力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8.
消费主义本质上在于追求无止境的欲望,是一种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其理论本身以及带来的一系列后果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是背道而驰的.从消费主义走向消费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必需.实现消费正义一是要限制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消费,坚持可持续消费;二是要实现公平合理的消费,重建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三是要实现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的平衡,恢复对人的终极关怀,最终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达到真正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环境问题是与整个人类的未来命运和个人利益紧密相关的公共性难题。人口的膨胀导致消费总量扩大,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导致消费的质量提高,消费的增长,消费主义时代已经到来。归根结底,环境问题即消费问题,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与自然地冲突愈演愈烈。在消费社会里,每个社会个体都是消费者,消费者承担环境义务是义不容辞的,亦是迫在眉睫的。本文首先将论证消费者承担环境义务的必要性以及目前我国消费者承担的环境经济义务和环境行为义务的现状、不足。再进行行政责任的重建。  相似文献   

10.
消费主义文化是上个世纪初产生于美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本质具有双重性:经济效益的即期性和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消费主义文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消费主义文化的价值观与我国当前的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在消费观念、消费手段和消费结果等方面存在着尖锐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在当下中国,在外来文化特别是商业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的消费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内涵也越来越深刻。首先,电子产品以其独特之处以及其在消费市场所构成的特别消费现象,成为中国当代消费主义文化的基本态势,商品作为某种特定的符号意义进行生产消费。其次,传媒和中国当代消费主义文化的联系更加紧密,时尚在促进文化交流、活跃市场经济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巨大,但也造成国人消费观念的畸形发展。再次,传媒在影响中国当代消费主义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积极变化: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改变,媒体对消费个体单向度的信息灌输变成了有消费者参与的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过程,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个人在信息的选择上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国新中产阶级消费特征的剖析,指出这一消费主体的消费行为只具备西方消费主义的个别特征,不能完全等同于西方中产阶级的消费主义。对于中国新中产阶级的消费行为只有给予正确引导,采取激励与约束的协调机制,才能使其成为中国积极消费文化的主流群体,在中国拉动内需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今天这个“读图时代”,文学消费呈现“图像化”、“影像化”的“快餐化”消费趋势,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本文认为我们要持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我们要看到“图像化”的选择既是消费主义市场化时代的一种“宿命”,同时也要看到它是当代消费社会文学走出“边缘化”困境的一种文化有效策略。与此同时,我们又要认识到这种“图像化”文学消费可能最终以部分或全部丧失“文学”性自身而作为“文学”出场的代价。  相似文献   

14.
决定中国新世纪文学进展的经济基础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我们要立足于中国当下时空背景,在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球化进程对我国经济、文化、政治产生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中国新世纪文学进展的现状与对策.我们要抓住中国文学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来展开研究,并注意处理好七种关系,即主流文学与非主流文学、号角文学与休闲文学、语言文学与图像文学、纯文学与大文学、文学创新与技术革命、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理论创新及作家队伍重建与文学进展.  相似文献   

15.
消费主义与接受美学语境中的文学经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社会在我国渐趋形成,消费社会的形成,将对社会文化生活带来全面而深入的影响。对文学而言,其不仅改变了文学活动的环境,而且也对文学经典确立的原则、经典化过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把文学作品置入消费主义图景下接受美学文学吏观这一语境中,从历时性及共时性两大维度来探讨文学经典形成的复杂机制。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符号消费现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符号消费"现象日趋蔓延,追求符号意义的消费使大学生陷入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的窠臼,消解精神生活的神圣,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及心理问题,使大学校园变得浅薄、庸俗和放纵;"符号消费"现象的产生有其特殊的社会文化机制和心理机制,是当下异化的消费世界的真实写照,揭开符号消费的本来面目,有利于大学生回归消费的真谛,重建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7.
消费是联结经济与文化的社会活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发源于西方的消费主义开始在全球蔓延,对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形态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社会学的视角,基于消费主义全球化的社会背景,通过对重庆城市居民的调查研究,归纳出消费主义影响下的我国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西方消费主义文化观念传入中国以后,对于我们的阅读消费领域产生了一系列重要影响.当前,我们的文学阅读趋势呈现出“三重三轻”的基本趋向,反映出一种“去中心化”和“去经典化”的典型特征.消费主义作为一把双刃剑,直接渗进我们的日常阅读过程之中,在带来了多样化阅读选择的同时,也严重地束缚了现代人精神空间的有效拓展.  相似文献   

19.
消费政治并非是一个隐设议题,其内嵌显著的政治因素。民众通过消费间接参与政治,表达其政治态度,以此影响政府的政治、经济以及外交决策,并借助市场与政府形成政治互动,最大化实现消费层面的社会民众广泛参与,由此建构了消费者民众和政治消费主义的概念。现阶段,一是要对民众和消费者这两种身份进行区分,二是将对政治消费主义的本土化研究与我国消费治理的具体社会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文化消费主义是消费主义在文化领域的现实表现,是一种更具渗透性和颠覆性的社会思潮。在资本驱动、文化霸权主义、后现代主义及技术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下,这一思潮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潜在、分散的受众。它呈现出消费理念畸形化、消费实践娱乐化、消费形式隐秘化和消费产品市场化的样态。随着文化消费主义蔓延,其危害也日渐浮现,既动摇了主流价值的合法地位,又抽空了文化的价值意蕴,并摧毁了个体的精神世界。为了有效应对文化消费主义的挑战,需要"纠""导"并重,有效破解文化消费主义难题;"攻""防"必备,维护主流价值的合法性地位;"刚""柔"并济,全面遏制文化消费主义泛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