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虹影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饥饿的女儿》以女性第一人称个体视角展开了对困难时期重庆地方历史的叙述,以女性的碎片化记忆对宏大历史进行了解构和重塑,在女性个体与历史的对话中,努力确证自我主体关于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略论白寿彝先生对《史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我国回族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史记》研究成就全面考察的基础上 ,结合 2 0世纪 50至80年代中国史学发展的实际 ,论述了白先生《史记》研究的特点。认为注重贯通性的探讨 ,注重司马迁及《史记》思想性的研究 ,注意运用马列理论分析和研究司马迁及《史记》 ,是白先生《史记》研究的突出特征。《史记》研究既是白先生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领域 ,也是他将中国史学史学科推向深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3.
<圣经>是基督教的宗教典籍.它本身也具有非凡的文学意义.在<圣经>的众多文学体裁中,叙事占有重要地位.对<圣经>第一章<创世纪>中的不同叙事视角进行了分析,从而揭示了它所取得的叙事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4.
《托尼瀑谷》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1990年发表的一部短篇小说.这部小说文本有着明确的历史时间线索.本文试图借用互文性的功能来分析这部小说文本与背后社会历史文本的联系,并结合作者和读者的主观能动性,探讨小说中主题解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曹雪芹的《红楼梦》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都采用了具有现代主义特色的叙事手法,借以谱写一个庞大家族的历史,同时展现了作者自身对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叙事手法之比较,凸显其文本特征上的异同,对于提升传统叙事小说的审美艺术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史记》所见"胡"与"匈奴"称谓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勇 《民族研究》2005,(6):60-68
<史记>中所见"胡"与"匈奴"两种称谓,其含义是有明显差别的.战国时匈奴及北亚草原各游牧部落,大多以"胡"为名."胡"的称谓泛指或分指"诸胡","匈奴"的称谓则专指匈奴.秦汉之际,匈奴在政治上统一了北亚草原,汉人的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胡"与"匈奴"两种称谓频繁互换,出现了严重的混淆."匈奴"的称谓既指匈奴,也指汉朝北境"诸胡".而<史记>以"匈奴"指代战国"诸胡"的做法,正是司马迁用汉人观念解释旧史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对王安忆作品《长恨歌》的叙事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人物和故事的复现使整部文本形成了巨大的连环套,一些三角格局和伏笔的设置因此更显其缜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艾丽丝沃克的《紫色》为案例,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方式进行深入论述。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百衲被叙事方式、向内聚焦的叙事方式以及主角视角叙事方式,探讨了这三种叙事方式在展现主人公成长和情感表达上的作用。本文还探讨了这些叙事方式对于揭示文化背景和社会问题的重要性,并强调了《紫色》作为一部重要文学作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黄思雨 《中国民族博览》2020,(3):191-193,210
老舍的《猫城记》是一部寓言小说,作者通过塑造猫城来隐喻讽刺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黑暗政治和混乱局势,列强入侵,国民政府昏庸无能,猫城便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翻版。老舍先生在小说中描绘了我在火星猫城的所见所闻。本文拟从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角度切入,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结合文本来深入研究《猫城记》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文中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不仅具备反讽意义,更是具备闯入者和出走者的双重身份,本文将结合叙事学理论着重探讨《猫城记》中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10.
乔昊阳 《中国民族博览》2022,(16):186-188+195
《尼克尔男孩》(The Nickel Boys,2019)是美国著名非裔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Colson Whitehead,1969—)继《地下铁道》(The Underground Railroad,2017)后,再度斩获普利策文学奖的作品。该小说聚焦美国吉姆·克劳时期一所存在真实原型的工读学校——尼克尔学校,将矛头指向了伪善且充满隐性暴力的吉姆·克劳法。作者充分赋予历史真实以文学想象,创造性戏仿历史,揭露了这所恐怖学堂蓄奴制之本质;同时,借吉姆·克劳政治隐喻美国当今社会图景,批判了当今畸形、分裂之现状。  相似文献   

11.
12.
文章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其所反映的民俗风情这三种角度,对回族民间叙事长诗《紫花儿》进行了分析。认为《紫花儿》堪称回族民间叙事长诗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佳作。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政治观念、宗教信仰、学术研究以及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等角度分析了世界主义的社会根源、历史形态和发展趋势,揭示了世界主义由亚洲西部、欧洲南部和西部向整个欧洲和美国扩展,最终实现由西方中心主义向全球化过渡的真实内涵。作者认为,必须用世界历史的眼光审视当代民族国家及其社会发展的共存与互融问题,让世界主义问题的研究有效地推动人类社会向着和谐、进步与幸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审美符号的构成方式、审美符号的形式特征、审美符号的内容来源等三个方面论析了符号学文艺理论的包容性.指出审美符号作为一种有主体精神介入的动态存在,囊括了文学的范畴,促进了对文学本质的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15.
神话叙事中的"历史真实"--人类学神话理论述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神话理论素来是人类学知识谱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几乎所有的人类学流派以及重要的人类学家都在神话研究领域留下大量的研究成果.而神话叙事本身又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本文试图对人类学神话研究做一个简要的谱系梳理和评述,这无论是对学科的理论反思,还是对方法论的借鉴,抑或对我国民族学、人类学的"本土化"实践,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德里达的文学批评思想的形成,有其独特的时代和思想背景.德里达既有作为阿尔及利亚籍犹太人的童年经验、法国巴黎"高师"求学经历的外在影响,又可以从胡塞尔、索绪尔、海德格尔的身上找到相应的内在思想资源,最后形成他的文学批评是"延异"哲学,也即"解-建-构".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当前局势,重述经典作品.在对<玛斯纳维>思想内容的传统认识之外,着重阐述了<玛斯纳维>中"主张摈弃宗教偏见,不同信仰的人应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和平主义思想,揭示了伊斯兰教的一神性质、一神眼光和视角对其他宗教的包容性,指出了在当前日益紧张的国际局势下,彰显<玛斯纳维>中的和平主义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国古典文论史上与反讽相似的修辞概念和哲学表述形态的分析研究,认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反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自己的特色,它不仅表现为一种修辞形态,而且是与艺术风格、表现手法和哲学内涵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观点会为人们理解中国传统小说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美学和历史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方法论的总原则,经过一百五十多年文艺学批评实践的检验,被证明不仅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还具有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Zeugma(轭式搭配法)是指一个词用来修饰或支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其中只有一个搭配合乎逻辑或语法的一种修辞手段.它有多种表现形式.这种修辞手段的巧妙运用,能达到某种特殊的修辞效果,使所表达的语言生动形象,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