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对李白的最大歪曲,便是说他“飘然有超世之心”(《旧唐书·文苑列传》)。解放后研究者们强调李白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实际就是对于历史上的“超世”说的批驳。但是,由于对李白生平思想中某些重要问题还缺乏研究,这种批驳有时显得无力,或者说还不能完全摆脱历代因袭见解的影响,表现为调合论。在有的论家笔下,李白对入世与出世同样具有高度热情,既想当官又想当隐士,功名心强到极点,同时又是最虔诚的道徒。实情果真如此吗?不错,李白生平思想中的确存在矛盾,一方面有强烈的政治抱负,同时又对隐逸和游仙发生浓厚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四年十月,李白研究会在诗人幼年生活过的地方—四川江油县宣告成立,并进行了内容丰富的学术交流。会议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李白生平、经历的研究 李白的诗歌流传很广,但诗人的身世的许多方面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谜”。例如,李白的出生之地有西域、陇西、四川、山东、金陵等多种说法,迄今尚无定论。在这次  相似文献   

3.
<正> 李白诗文十六处提及司马相如,李白作赋时也常把司马相如作为学习和赶超的对象。不仅如此,李白同时代人也常常拿他跟司马相如相比。益州长史苏翅曾称赞青年李白说:“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李白待诏翰林、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以  相似文献   

4.
薛胜男 《船山学刊》2003,(4):150-153
李白诗歌多天仙之辞,故自唐以来世人多以“仙”字目之。李白诗歌的仙气,其形成因素是多元的,然其长时间地游仙学道对艺术创作的影响自然甚巨。李白怎样修炼仙道,可从其修炼背景、过程、法门三方面作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李白在四川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白在四川研究综述(1949─1993)王辉斌方兴未艾的区域性李白研究,是建国以来李白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所谓区域性李白研究,是指研究者截取李白在某一主要生活地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种综合性课题,它包括对李白在这一时期的生平、作品、思想等多方面内容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古来注杜者号称千家,注韩者号称五百家,而注李者仅寥寥数家。此种现象,不仅早已为国人所不满,海外学者亦为之浩叹。美国研究李白的专家艾龙先生说道:“李白的诗歌是如此之多,而研究他的人却是如此之少。”(见《马鞍山报》1982年11月18日第四版简讯《美国学者艾龙谈李白》) 幸得这种情况已开始好转,近几年来研  相似文献   

7.
在“诗仙”李白全集中,有关求仙学道的诗,有些是全篇,有些散见于赠别、山水等诗中,有百多篇。李白的游仙诗,长期以来鲜有论及,在介绍李白生平、诗歌内容时对于李白的求仙学道及这类诗歌大多持否定的态度,一笔带过。李白的游仙诗,是盛唐社会思潮的产物,反映了李白的思想,特别是他后期的游仙诗,是研究李白思想的重要资料之一。本文拟探讨李白创作游仙诗的背景,所抒发的情感及继承发展曹植所开创的游仙诗的传统。李白主要活动在玄宗、肃宗两朝。唐代儒道释并举,因唐代皇帝与李耳同姓,于是尊崇老子,兼褒庄子,崇奉道教。有后一代…  相似文献   

8.
王定璋 《天府新论》2004,(6):129-132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人和诗人中,李白对理想人生的设计与傲岸孤介的人格,是最为突出因而也是最值得研究的内容,是深入研究李白的应有之义。李白诗文始终具有“光焰万丈长”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9.
李邕是唐开元、天宝时的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同李白、杜甫、高适均有交往。由于历代对其生平乏于细考,致使这位文坛巨匠生平中尚留下了许多暗礁。本文试图就其中人们感兴趣的几个问题,谈一些浅陋看法,以盼识者正之。 李邕生年辩误 李邕的生年,两唐书阙载。《辞海》定邕生于唐仪凤三年,即公元678年。以后出版的《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北海三绝”李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同志在其所著《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对李白的家世作了不少考证性的研究。其中虽含有较大的推论成分,但有些推论还是有理有据而具有说服力的。比如,关于李白先世窜谪之地问题,李阳冰《草堂集序》说是条支,范传正《李公新墓碑》说是碎叶。两说之不同,历来研究者均不得其解。郭老则断为“条支是一个区域更广的大专名,碎叶是一个城镇的小专名,碎叶是属于条支的。”我认为,这个论断应符合实际,因为“李阳冰的说法必然出自李白的口授”,  相似文献   

11.
李白研究学会前不久在湖南岳阳市举行学术讨论会。会议讨论内容主要有:唐诗比较研究,李白诗篇研究,李白思想研究,及其生平行迹、研究角度方法等问题。 一、对唐诗的比较研究 湖南师大文史研究所马积高在《李杜优劣论和李杜诗歌的历史命运》的论文中,考察了唐代天宝前后中国封建制度、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先对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几首释家题材诗歌加以解读,进而论证“出于道”的李白也是“游乎禅”的;再通过对李白平生佛教交游及相关诗作的回顾,得出佛教思想对李白精神世界曾起到一点调节作用,但远未能成为他认识世界、改善自我的终极皈依之结论。  相似文献   

13.
李白终身仰慕纵横家的为人,喜好纵横之术,这在唐代诗人中甚为少见。唐人刘全白说李白“性倜傥、好纵横术。”①《新唐书·文艺列传》亦云:“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其实,诗人自己说得甚为明白:“才术信纵横,世途自轻掷。”②他自比战国时的策士苏秦:“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③自比张仪:“笑吐张仪舌,愁为庄舄吟。”④李白的立身行事及艺术创作,已深深地打上了纵横家思想的印记。纵横家很少系统性的理论著作。唐代纵横之术得到了发展,其理论专著有赵蕤的《长短经》。赵为李白蜀中的老师,计有功《唐诗纪事》(卷…  相似文献   

14.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来到泰山作较长时间的游览逗留。游览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游泰山》诗六首和《拟恨赋》等。以前人们只是把这些作品当作一般“游仙诗”来欣赏,并没有注意到其中深刻的现实含意,从而把它来作为李白生平与思想的重要资料加以研究,这不能不说是李白研究中的一个疏漏。纵观李白一生,“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是其孜孜不倦的实践和追求。这里既有时代浓厚道教气氛的熏陶,又有现实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5.
李白诗集中有五言绝句九十三首(包括个别存疑之作),虽不能说是字字精绝,首首玑珠,但绝大部分都是绝妙的短章。它有自己突出的特色,表现了诗人的独诣的韵味。历代诗论家对李白的五言绝句虽则赞不绝口,其实是有许多保留和偏见的。譬如《诗薮》的作者胡应麟,虽然说:“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又说;“五言绝二途:摩诘之幽玄,太白之超逸”。这些评价都是很高的,但纵观他对李白五言绝句的全部评价,就可以发现他,恐怕是慑于李白的盛名,有些地方,不免有违心之谈。他在同一部著作中就说:“太白五言,如《静夜思》、《玉阶怨》等,妙绝古今,然亦齐、梁体格。他作视七言绝句,觉神韵小试,缘句短,逸气未舒耳”。这段话与前面的话,分明是有抵牾的。它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说,李白五言绝句。犹是齐梁体格,没有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社会科学研究》八二年第二期载刘友竹先生《李白的生地是“条支”》一文,确认李白的生地是条支,即“今阿富汗中都一带,其治所就是昔之鹤悉那,今之加兹尼。”我认为刘先生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在李白生地问题的研究上是一个新的突破,不失为一家之言。我完全同意这个观点。作者在论证这个观点时,不但从有关记载的原资料入手,引证、分析、推理、断定,而且还就李白有关诗章进行旁证,极有说服力地告诉读者:“李白的某些作品有助于使这个论点得以成立。”最近,我正翻阅李白全集,觉得除文中引《江西送友人之罗浮》、《千里思》、《赠崔郎申宗之》三首诗外,有一首也可以旁证李白的生地是条支。现录之于下:“鲁缟如玉霜,笔题月支书。  相似文献   

17.
自稗山先生在《李白两入长安辨》(《中华文史论丛》旧第二辑)中首次明确地提出李白两入长安之说后,郭沫若同志又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进一步肯定了这个说法。这对于李白生平和作品的研究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展。它使李白作品中的一些疑点得  相似文献   

18.
李白之诗光耀千古,其不拘的人格和卓著的诗才不但影响了当时和后来的中国诗歌,也影响了朝鲜高丽时期的文人,高丽朝中叶的文坛领袖李仁老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李仁老从李白的诗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他结合自己的生平遭际去解读李白,其人生态度和诗文创作均受到了李白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诗人交游考是研究诗人生平与创作的重要方面,不同诗人间的关系往往随着个人的人生选择、道路和地位身份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探究诗人的交游关系可以为梳理文学史线索、评判诗人的历史地位等提供重要依据.作为唐代诗坛的代表人物,李白、杜甫与高适的交游是盛唐诗坛的美谈,更是学术界研讨的热点之一.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多在三人同游的时间、地点及交游过程中三人的感情深厚与否等方面,其中李白与高适的交往更因二人在永王之乱中人生选择的不同所导致的身份对立以及相关诗作的缺失而备受争议.学术界多认为,高适在永王之乱后没有对李白伸出援手是出于自身政治前途的考虑.然而,考查二人的交往过程以及永王之乱后李白的实际处境,可以看出,高适的处理方式是建立在对时势的准确评估之上的,乃是“不救之救”;相关诗作的缺失,亦不能排除流传过程中散佚的可能性,二人的关系仍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20.
四年前,安旗同志的《<蜀道难>新探》(载《西北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简称《新探》),激起我阅读李白作品的兴趣。读了李白作品和一些有关论述后,又读了她的《李白纵横探》(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简称《纵横探》),颇受教益。安旗同志在李白研究上,对其生平、思想及作品,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这是很好的。但有些也还值得商量。我不隐藏自己的浅陋,冒昧提出一些意见,向安旗同志请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