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一直比较重视宗白华美学思想与西方思想、中国老庄思想关联的研究,但对其与佛学思想关联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宗白华思想与佛学关系密切,在哲学层面,宗白华依据佛学理论来理解叔本华等西方哲学家,确立体用兼备的人生观思想,关照军事、科技等现实生活,佛学是其哲学思想的最高精义;在美学层面,宗白华依据佛学理论确立同情说、静照说、意境说等,佛学是其美学思想的最高境界。总之,宗白华依据大乘佛学的精深义理来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解决他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佛学是宗白华美学思想最深的心灵。  相似文献   

2.
《拾遗记》中部分源自佛经的传说故事以及一系列佛教术语的出现,说明《拾遗记》的作者道士王嘉受到了佛学的影响。而东晋十六国时期佛教思想的盛行、王嘉与佛教高僧道安非同寻常的关系以及这一时期道教徒普遍的道教方术与佛教幻化之术并不相互抵忤的思想则是王嘉受到佛学影响的重要原因。《拾遗记》记述的这些与佛经有关的传说故事,也反映了佛教在中土逐步发展兴盛的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向中土世人宣传佛学内容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清末在中国佛学思想发展史上,是占了很高的地位的。中国佛学思想,最盛的是隋唐时期,把佛学发展到最高峰的是清末时期,如杨文会的《遗著》实集念佛万灵一派之大成,谭嗣同的《仁学》实集性灵不死一派之大成,章太炎的《五无论》等实是众生无生一派的顶点。中国思想史上的代表人物,约可分为侧重政治方面和侧重学术方面两大类,清代与古代不同,凡是以学术为中心的大思想家,尽  相似文献   

4.
《肇论》这部文辞优美、思想深邃的佛教哲学著作是印度佛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肇论》所使用的语言概念、表达形式以及思想内容都深受老庄和魏晋玄学的影响,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肇论》准确地领会了印度大乘佛教的中观理论,并以“刹那存在论”为基础,论证了“动静未始异”和“物不迁”的佛教动静观;《肇论》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了印度大乘中观的“假有性空”、“非有非无”的缘起思想,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的有无之辩,在中国哲学史和佛学史上形成了第一个比较完整的佛教本体论体系,从而开创了中国哲学和佛学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盛邦和 《中州学刊》2003,(6):133-137
《论语》、《孟子》是中国儒学资源的最古“地层”与原型 ,时至今日 ,儒学已经历多次重大层累过程 :缘起于孔孟 ,成功于朱、王 ,发展于民国。思想的“层累”主要指因新时代递变 ,社会新阶层迭出 ,各时期思想家对原型思想的新认识、新诠释与新发展。当代新儒家是陆王心学的现代殿军。陆王心学是孔孟心性学与佛学的“化合”产物 ,民国心学是融会佛学、结合西学的结晶。再次融会佛学以熊十力等人为代表。结合西学 ,开创“新心学”则以贺麟为代表。更新儒学 ,必须依靠西学 ,否则徒劳无功 ,为此贺不赞成“中国本位文化的思想” ,甚至认为中国儒学更新当重视对基督精神的汲取。“西洋文化之输入 ,给儒家思想一个试验 ,一个生死存亡的大试验 ,大关头” ,则说明他实质上已在警戒文化建设中的中国式“原教旨”倾向。  相似文献   

6.
略论梁启超的"应用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的"应用佛学"是近代中国佛学思潮的前身,作为梁启超思想的一个部分,体现了他本人的思想特色.根据梁启超的思想变化,本文把他的佛学思想分为启蒙、佛理与经世思想冲突、以佛学为国教的尝试、作为学术与人生的佛教四个阶段.从佛学与经世、佛学与政治、佛学与学术、佛学与西学四个方面,分析了"应用佛学"几个基本的向度.最后把他的"应用佛学"放到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中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在与其它的佛学思想做比照之后,肯定了"应用佛学"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齐物论释》是章太炎所撰“以佛解庄”之哲学作品,自谓其思想创见为“千载之秘,睹于一曙”。通过章太炎《齐物论释》中对佛教华严宗法界缘起诸教义的阐发与反思的方式,可见章太炎“以己意进退佛说”,其对佛学的态度是试图汲取思想资源来证成自己的哲学体系,同时也可见章太炎的佛学思想濡染了颇深的理性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8.
姚彬彬 《云梦学刊》2012,33(6):I0001-I0001
2012年10月20-21日,"第三届旭日佛学多学科学术对话——《坛经》与禅宗思想多学科学术对话"在武汉归元正藏图书馆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武汉大学中国佛学与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与武汉归元正藏图书馆共同主办。武汉大学副校长李斐、湖南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余三定、武汉大学哲学院院长朱志方、武汉大学哲学院党委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文心雕龙》研究者,有的提出《文心雕龙》中有大量的佛学思想和玄学思想,他们举出一些个别的例证,或者在个别词汇上作文章,来支持他们的论点。但是我们对一部书的思想体系的研究,要从全书来着眼。对于《文心雕龙》来说,我们要看渗透到每个篇章的思想来进行论证,才能有说服力地证明《文心雕龙》的思想体系是什么。尽管刘勰在《灭惑论》中有大量的佛学思想,但是《文心雕龙》的写作和《灭惑论》并不在同时,而且也不是为了同一目的而写作的,不能相提并论,就《文心雕龙》的整个思想体系來说是属于儒家的,刘勰在写《文心雕龙》时是一个虔诚的儒家信徒,因而流露在《文心雕龙》全书中的是纯粹的儒家思想,这是不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10.
李白为崔成甫亡儿所作铭文中的"唯佛与佛,乃能知之尔"一语,可视为李白佛学之纲领。此思想为佛教诸经所载,在净土、天台、禅宗中都有表述,是佛学的基本思想。其相同的文字表达目前可见出于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李白佛学的核心,是以实相之说来了彻生死之说,体现了其生命哲学的高度。以极乐信仰为权,以实相证悟为实,开权显实,融合仙佛,构成了李白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1.
宗炳绘画美学的佛学底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绘画理论史上,南朝刘宋时期的宗炳是一位颇有地位的理论家。宗炳所撰的《画山水序》,被认为是最早的、独立的山水画理论。它在绘画美学上,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命题。在已有的研究著述中,已有人指出其绘画理论与道家哲学的瓜葛,这是非常有见地的,然而倘仅止于此,还嫌不够。宗炳又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的佛学思想在中国佛学发展史上也是有一席地位的。那么,他的绘画美学思想与其佛学理论之间,是了无关涉,还是有所联系?我认为,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  相似文献   

12.
朱熹早年曾热衷于佛学。但是,无论在朱熹的文集、语录还是各家记载中,都很难看到这方面的具体材料。最近,我们从《续藏经》中发现了朱熹关于佛学的两篇佚文,为研究朱喜早期思想和事迹提供了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13.
“童心说”是李贽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李贽的哲学思想呈现出儒、佛、道多元化态式.李贽的后半生潜心研究佛学,但他不是认为物质世界为虚幻,而是肯定物质世界的真实存在,正视现实世界.写于万历二十年的《童心说》,无疑受到了佛学思想的影响.“童心”的内涵与佛学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本文从“童心即最初一念”、“童心即绝假纯真”、“童心即清净本原”三个方面探寻李贽从佛学角度对“童心”作出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发生于20世纪三十年代的科学与佛学之争是"科学与玄学"之争的余波,肇端于王季同请胡适为其《佛法与科学》一书作序。胡适对以科学论证佛学的方法和"科学即佛学"的观点提出批评,旋引发佛教徒及礼佛之士的强烈反应。双方争论有其深刻的社会和历史根源,虽最终并无输赢,但双方观点主张的歧异,不仅反映出西学东渐背景下中国文化思想领域的复杂面相,更可从中体味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世事剧变中对世界、人生、社会的矛盾认知。  相似文献   

15.
列子,即列禦寇,一作列圄寇、列圉寇。战国时郑人,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列子虽然是先秦著名思想家,但在当时似乎并不被学术界所重视,一些重要的思想家如荀子和象司马迁那样的著名史学家,都未提及他,此外,他的思想言论除散见于《庄子》等少数史籍中外,未有专著直接流传于世。现存《列子》一书,为晋人张湛集录整理而成,肯定不是列子原作,而是伪书。正如马叙伦《列子伪书考》所说:“盖《列子》晚出而早亡,魏晋以来好事之徒聚敛《管子》、《晏子》、《论语》、《山海经》、《墨子》、《庄子》、《尸佼》、《韩非》、《吕氏春秋》、《韩诗外传》、《淮南》、《说苑》、《新序》、《新论》之言,附益晚说,假为向序以见重。”就是说,《列子》一书,抄录了许多先秦和汉代的思想史料,同时也突出地反映了魏、晋时人的崇尚老庄与佛学的思想。尽管如此,《列子》一书中的一些重要篇章乃至全书的基本思想,与包括《庄子》、《吕氏春秋》等在内的先秦古籍所说“列子贵虚”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宗喀巴大师最重要的佛学著作都和佛教的经典以及前人的论典分不开,为了研究宗喀巴的佛学思想,就必须对他自己的观点进行剥离,以便对大师的佛学体系进行全面定位。本文从诠释学的角度入手,力图揭示宗喀巴于诠释中所进行的重构,以理清宗喀巴佛学思想中的“己意”与“他意”,尤其是理清宗喀巴与月称佛学思想的关系,使我们能在继承与发展中全面准确地把握宗喀巴的佛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李纯甫儒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纯甫是金代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身为儒家子,儒释道兼修,断言大道将合,力求三教合一,并一生为之努力不懈。《鸣道集说》是他仅存于世的学术专著,本文将以此书为主要依据,从关于《鸣道集说》、儒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学与佛学、大道合一四个方面,对李纯甫的儒学思想作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辽代佛学字书《龙龛手镜》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括《梦溪笔谈》收录的《龙龛手镜》是传世的重要辽代佛学字书。该书为辽代名僧行均编撰 ,对唐《玉篇》、《干禄字书》和《一切经音义》等广为参据 ,不仅对考察辽代民间正俗字和佛学的流传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考察辽南京道、西京道等有关历史地理和辽与高丽等文化交流史 ,亦有其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研究《西游记》小说中失于考察,说作者“不懂佛学”。其实,作者不仅 懂佛学,而且精通佛学。所谓“荒唐无稽的经目”并不荒唐,《多心经》并不是作者误读,阿傩、 迦叶要“人事”也不是讽刺。《西游记》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和表现方法,决不能够用庸俗社 会学的价值体系去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20.
孟隋 《船山学刊》2013,(2):123-128
佛学的中国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2世纪传入到禅宗成熟,用了五六百年时间,对佛学的理解方法从一开始的"格义"朝着以心性释佛的方向发展。《坛经》中内含着难以调和的理论矛盾,这见证了佛学中国化留下的痕迹。佛学与中国儒道传统本来就具有相互汇通的理论基础,《坛经》理论的发展和形成过程完美地证明了这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