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多维视域下的诗歌“抒情言志”,包括口头表达视阈下的“抒情言志”原始、写作方法视阈下的“抒情言志”强化、人际交流视阈下的“抒情言志”对象化、自主阐释视阈下的“抒情言志”读者化。每种视域下,诗歌的“抒情言志”都有其特殊的意味。借助多维视域,方能全面把握中国古典诗歌“抒情言志”的内涵与特点。  相似文献   

2.
学界通常把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不少专著都把“间接抒情”划分为“依附于事的抒情”、“依附于理的抒情”和“依附于景的抒情”(有的还划分得更细)。讲到“依附于事的抒情”,许多著作以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为例。认为《背影》通过对“父亲”送别儿子时在火车站一系列行动的叙述,“抒发了作者的深情”,“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写作知识辞典》),因此,是依附于事的“抒情”。朱伯石先生主编的《写作概论》中,例举了孙犁《山地回忆》中的一段:“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  相似文献   

3.
论台湾现代诗的"抒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寻了台湾现代诗的诗学理想.认为台湾独特的时空语境、诗人“知性”精神的自觉,创造了台湾现代诗独特的“抒情”诗学,产生出区别于中国传统抒情诗的新人文抒情形象与抒情策略、方式.  相似文献   

4.
抒情学的生成、发展及其汇通轨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字源学入手 ,文章清理了抒情学在中、西生成、发展 ,以及如何以“五四”为契机在中国汇通的轨迹。同时 ,较认真地考察了“抒情”与“言志”的区别乃至前者何以不被重视直至“五四”才开始彰显的原因 ,并尝试从心理学 (EQ理论 )、人类学角度阐明感情 (抒情 )活动在理性思维中的作用以及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比较乐观地预测了本世纪抒情学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40年代现代诗派是一个在理论上更为自觉抒情策略上更富有创造性和实验性的诗歌流派。其抒情策略有以下的特点:一.矛盾复杂的抒情角色和内外综合的抒情视角;二,抒情语象的“现代生活化”和抒情效果的“陌生化”;三,抒情手段戏剧化的三种方式;四,富有张力的机智性抒情。  相似文献   

6.
直抒胸臆与曲折见情是易安词中的两种抒情方式,而曲折见情这种抒情方式又是建立在触景生情,设景抒情,创造“微观世界”以抒情及取象引喻、言此意彼等抒情手段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7.
在鲁迅的第一人称抒情性小说(《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中,《伤逝》有其特殊性。不仅因为它是鲁迅唯一一篇爱情题材的小说,也在于它是一个最容易引起歧解甚至对立性解读的文本。这与读者对它的表述方式——“第一人称独白”,对小说之“抒情性”的不同理解相关。文章从“独白”与“叙述”、“叙事”与“抒情”的关系以及抒情内在的悖论等问题入手,试图呈现《伤逝》抒情的复杂面向和抒情主体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从抒情范式上看,李清照词与苏轼词有着更深层的密切联系。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在其发展演进历程中,形成了两种抒情范式,即温庭筠开创的“花间范式”和苏轼建立的“东坡范式”。李清照抒情的自我化、个性化与具体化、纪实化都是禀承“东坡范式”,秦观、周邦彦词则是传承“花间范式”而加以发展深化。李清照词与秦、周词的抒情范式实有深刻差异。  相似文献   

9.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诗学观念、相异的生命体验,他们在诗歌创作中采用了不同的抒情方式——直白抒情和意象抒情。不同的抒情方式源于二者对客观与主观的不同认知,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二者思维方式的分歧。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最古老的抒情诗集《诗经》,“是一个丰富而纷繁的感情世界”。文章通过分析,指出《诗经》中不同的抒情特色,或者“为情造文”,情感真挚;或者“快利畅达,强烈饱满”;或者“缠绵诽恻,沉郁顿挫”,对《诗经》的现实主义抒情特色及其影响给予高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在其长达60余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写出近百首不同题材的诗歌。其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抒情诗在主题、抒情风格、语言运用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本文通过作者由不懂哈代到读懂哈代直至回味哈代这一过程主线的描写,分析阐述了哈代抒情诗及其独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择取帕斯捷尔纳克中国接受中的一个侧面,即中国当代诗人对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接受状况为论题,呈现了帕斯捷尔纳克的创作技巧、人文理念和个体精神整体性融入中国抒情诗的创作领域。本文认为,诗歌语言在能指和所指上的多义组合促成了意义的模糊多样,而抒情即时性则有助于诗歌产生感染力和恢复读者对现实的知觉。这两者的结合恰恰有利于破除文字上的禁忌和由此产生的意识牢笼,进而接近文学本应具有的承担现实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大部分以抒情诗歌为主,不仅对新英格兰地区的田园风光和风俗人情进行了描写,更为主要的是他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摘取弗罗斯特的抒情诗歌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评论,以对其诗歌的了解和更深的分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湘西小说有两种诗性:抒情诗性和哲理诗性。沈从文早期和中期的小说创作以原生态和象征态叙事来构筑抒情诗性,浓郁的抒情性和理想化色彩是这种小说的突出特征;其后期的湘西小说则转向观念态叙事,深沉的思索和智性的灵光显示出批判的锋芒。如果说沈从文早中期的湘西小说呈现出唐诗的意境美,那么其后期的湘西小说则是一种宋诗般的理性美。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散文抒情艺术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来,在散艺术园地里,人们在承接传统抒情技巧的同时,创造了许多新的抒情手段,或用现象还原式的冷抒情,不动声色,引而不发;或借用意识流手段,展示潜意识的感觉与流变;或是以内力充盈的大气磅礴,放达写情,写出一种“大散”的气度和风范。这些都有效地拓展了散写情艺术的新领域,也开辟了散写情艺术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6.
苏轼的词创作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多数论者都把苏词研究的重点放在苏词创作的成熟期,这自然无可非议。本文提出苏轼初期词的概念,意在延伸苏词研究的视野,以使人们更为客观准确地把握苏词创作的全貌。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等人的词体写作,完成了由李白创制以来的阶段性宫廷词向士大夫词的一次转型,反映出声诗写作与新兴曲词写作的相互融合;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运动,在客观上成为链接宫廷到民间的桥梁,也成为士大夫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相互交流的纽带,在推动民间曲词兴起的同时,又将盛行于民间的一些文学形式汲取到自己的创作之中,新乐府诗三三七的句式结构直接对词体的句式方式产生了影响;自居易词体写作具有发生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汉魏时期,五言诗逐步文人化。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咏怀诗》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五言诗的主体是民歌以及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人诗,其内容一般比较单纯,大多表现具体事件,抒发的感情不太复杂。而阮籍的《咏怀诗》不再就事论事,而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概述和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表现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困惑,使诗歌呈现出十分广阔的视野,包容了十分深刻的内涵,从而加强了五言诗文人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韩愈的诗学观和诗歌创作受到《毛诗》及其经学阐释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对韩愈"称道盛德"的诗学观念和模仿《毛诗》的诗歌创作产生过负面作用,而对其"舒忧娱悲"的抒情理论和抒情诗创作却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小说的诗化是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中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迟子建一直以自身的创作实践着小说抒情写意的主张。迟子建小说的诗化倾向主要体现在淡化故事、诗化语言、艺术构思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