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贫富差距是一个分配问题,而分配本质上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和结构的反映。非公有制经济是当前我国出现合理和非合理贫富差距的根本原因。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在承认"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适度贫富差距的基础上,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福利政策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贫富差距,所有制结构的改造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忽视贫富差距过大所造成的经济持续发展动力削弱、执政党威信下降等严重危害,应采取措施,缓解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2.
关于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冷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造成我国贫富差距拉大的成因,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既有合理的成因,又有不合理的成因。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贫富差距仍将呈拉大趋势;文章提出,要充分认识贫富差距拉大的正效应,走出贫富差距的扩大"绝对不利于社会公平"、"必然导致基尼系数的升高"的认识误区;最后,提出了延缓我国基尼系数上升趋势的三大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前的贫富差距与社会稳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整体有了较大提高,但与此同时,贫富差距也逐渐扩大,突出表现在:财产集中度趋强;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贫困人口数量近几年一直徘徊不前;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贫富差距过大导致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摩擦增加,矛盾加剧,导致社会不稳定。因此,必须调节贫富差距,巩固社会稳定。调节贫富差距的对策建议是:强化再分配功能;消除权力腐败造成的贫富差距;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人们思想状况与贫富差距扩大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人们思想素质的差异是导致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而贫富差距扩大对人们思想有着消极影响。我国要使贫富差距保持在一个合理的限度,要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就必须在完善分配制度的同时重视人们思想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物质财富.但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社会结构不合理、个人发展机会不平等、教育职能的缺失等都对中国社会的公平正义产生了消极影响,这将不利于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及稳定.提倡共享发展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集中体现,不仅利于人民共同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稳固社会的和谐,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实现更大的社会公平正义提供物质基础.在共享发展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不是产业,更不能产业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教育不是产业和产业部门。高等教育同样是国家(政府)作为义务主办的社会公共事业。教育产业化就是商品化,而教育是不能作为商品买卖的。高等教育产业化即商品化,不仅使绝大多数人更多地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而且会扩大贫富差别,并加剧、激化社会矛盾。因此,所有国家都没有把高等教育产业化,我国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社会主义国家尤其不能把高等教育产业化!教育产业化,不是新思想、新理论,在我国社会经济改革中重新泛起,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7.
从数字上看 ,中美两国的贫富差距都已经到了极为严重的地步 ,并且两国国内的收入差距均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但两国的贫富差距的表现形式以及造成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都不同。经济增长有利于消灭绝对贫困 ,但并不必然会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 ;考察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程度 ,不能仅凭简单的数字对比 ;中国面临既要发展经济以解决增量财富不足 ,又要解决社会贫富差距的双重压力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以来,在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我国的贫富差距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由此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现阶段贫富差距的扩大既有合理的原因,也有不合理的原因,既有历史性原因,也有现实性原因,既有体制性原因,也有政策性原因。针对多元的成因,我们应当采取综合性的配套措施扼制贫富差别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强化对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加快农村经济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取缔一切非法收入,调节过高的个人收入,切实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等  相似文献   

9.
我国教育理论界开展的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已持续有两年多的时间了。这个讨论,目前还在深入地进行,这是一项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关系到整个教育理论体系建设和教育工作实践的全局性问题。就此,谈谈个人的拙见,请同志们多多批评指正。 我以为教育作为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不能把它简单地看成是社会的上层建筑;教育作为培养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的手段,并非就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而且,不管认为教育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或属于生产力的范畴;或既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又属于生产力范畴;或说它属于中性的社会现象,虽都有其合理的因素,但都没有回答教育的特殊本质。  相似文献   

10.
"理性经济人"假设即合乎理性人的都假设,它是指每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这显然与现实中的人有所差别,文章以我国消费者为例,从社会各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并从消费者自身、社会消费环境等角度分析了造成消费者不合理消费的原因,进一步从收入、立法、教育及消费环境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教学社会学是以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将教学看成是一种社会活动系统,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研究其目标、结构、功能与环境影响,从而探讨教学社会系统良性运行机制的一门边缘学科。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实证方法对教学进行实然性研究。研究课题主要有:学校教学的社会功能;学校教学的社会环境;学校教学目标的差异与整合;教学内容的社会价值取向与社会文化背景;教学交往;教师角色及教师群体分析;教学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等。教学社会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至今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学科体系,建立和发展教学社会学对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把教育和教育学作为一个社会角色 ,结合教育发展的几个议题 ,对照历史 ,对教育的社会适应性进行了反思。认为“做人”是教育的元功能 ,无论社会怎样变化 ,教育的中心都不能偏离做人。  相似文献   

13.
城乡收入差距不合理是造成贫富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目前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通过了解我国现在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也在扩大的具体现象,分析我国产生城乡收入差距不合理现象的原因,包括政策和体制等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工业化国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有两句铭言:“增长不等于发展,富裕不等于幸福”,这是二战以后,许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总结的教训。他们以前都把经济增长摆在第一位,忽略了社会的全面发展,结果是经济增长了,社会问题却增多了。诸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犯罪增加、贫富差距扩大、两极分化……等。实践使各国都认识到单一的经济增长井不能完全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生活的富裕并不等于给每个居民带来幸福,只有重视社会的全面发展,包括教育、文化科技。环境、政治、道德、精神等各个方面,从单纯的发展经济转变到…  相似文献   

15.
论航空运输延误及其法律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航空运输延误中 ,因天气、自然灾难、军管等不可抗力原因造成的延误为合理延误 ,但由于机械故障、调配不当等其他原因导致的延误为不合理延误。在合理延误的情况下 ,承运人的勤勉义务并没有解除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与贫富差距--20世纪末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尼系数的国际比较表明,中国的贫富差距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中等偏下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农村居民之间、城镇居民之间、城乡之闻、地区之间以及单位之间的贫富差距都在原有差距的基础上有所扩大,调控贫富差距的理论依据是贫富差距必然论和功能论,而调控贫富差距的现实选择是努力增加财富和适当转移财富.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批有着完善人格和富于创新能力的人才.美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其实质就是情感教育.当今社会,美育的功能已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它在培养科技创新、塑造完美人格和新的社会性格、唤回人们对自然的亲和力、增强环保意识等方面都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论马克思的实践生产力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的实践生产力观通过"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把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看成是由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发展所推动的自然历史过程,蕴涵着实践唯物主义的丰富内涵.由于各种原因.传统理论存在着对马克思的实践生产观的解读的失误.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作为认识论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的革命.唯心主义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主观自生的、看成是上帝赐与的.旧唯物主义则认为,人的认识是存在的反映,但它却把这种反映看成是照相、照镜子一样,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旧唯物主义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不能正确地  相似文献   

20.
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见诸于教育者主导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育者发挥主体作用的受教过程,这两个过程都没有切实从人的需要出发。为了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育者必须考虑到人的需要,满足人的合理需要、调节不合理需要,引导人追求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以及引导学生把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