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萧红抗日文学作品与主流文学风格的疏离使她成为一位争议颇多的作家。她的短篇小说《孩子的讲演》可以看作是她对创作时的时代环境和自身心境的展现,以及对创作抗战文学的独特思考。在公式化、概念化的抗战文学主流中,坚持适合自身特点的创作方式的主要原因在于作家所受到的文学影响和女性视角。  相似文献   

2.
从屠格涅夫看肖洛霍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是苏联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是继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之后苏联文学中最卓越的一位作家。他在苏联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在十九世纪下半期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能够与之相媲美。但是他也象列夫·托尔斯泰一样,既伟大又复杂。他在自己的创作中,既取得了卓越的、无与伦比的成就,又表现  相似文献   

3.
在1947年的《东北文学丛刊》第1集12册上,发表了一篇署名姚远的《东北十四年来的小说与小说人》。在那篇文章中用了短短两行字,评论了一位作家:“最近又有异军突起的充满了锋芒与写作力的但娣,她的代表作是《安荻和马华》,有新诗、有散文、有小说,是一位有了成绩的作家”。这个但娣就是田琳。她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实绩在东北沦陷14年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东北光复后,也一直为新中国的文学事业而辛勤工作着。追寻田琳走过的足迹,特  相似文献   

4.
西部文学的地域性更多地表现为异域性,作家往往借这样一种特殊化了的地域,来表现某种理念、价值、精神或者是关于人性的寓言化思考。作家往往是在营造一种真实的谎言:西部在这样的营造中,通常都会变成一个神奇而又圣洁的精神家园或乌托邦。作家借用异域来克服人们包括自己对虚构真实性和价值的质疑。因此西部文学具有非常鲜明的神话性特点,这一特点既是优长,又是局限。西部文学发展的真正关键是在如何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5.
张虞 《北方论丛》2007,(1):40-43
作家的艺术生命与创作的价值在于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但是在解放区文学里,存在着消泯作家个性的同化力量,使很多作家丧失了个性。而丁玲却坚持了自己一贯的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创作原则。本文着重阐释了她此时创作的鲜明个性,分析了形成此种创作个性的原因,并对其创作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残雪是一位值得深入研究的中国当代现象级作家。她不断进行文学实验,并提出了“新实验”文学的概念。从早期的《黄泥街》《苍老的浮云》,到1980年代后期的《突围表演》,再到近期的《激情世界》,残雪始终致力于通过文本实验和叙事话语创新,探索自我的深度和灵魂的深渊。残雪对“自我”有着深刻的认识,并对自己的作品有着深入阐释和高度评价。然而,她的作品是否真的达到了她自己所评价的高度,还需要文学史的检验。  相似文献   

7.
1931年出任《北斗》主编是丁玲革命活动的里程碑 ,也是其文学活动的里程碑。在其政治生涯中 ,她实现了由激进的左派作家向革命作家的转变 ;在其文学生涯中 ,她实现了由单纯的作家向作家兼文学编辑家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最近读到残雪谈伟大文学的一篇文章,谈到了小说,她说,文学的源头来自于西方,中国根本就没有小说.她还认为,好的作家和小说就是要展现人性深处的矛盾与挣扎.她所欣赏的作家自然都是西方的.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无可挑担的,她只要能写出一流的小说就足矣,无所谓东方还是西方,但对于暗伏于其血液内部的文化基因,以及其母文化(自然她也可以说西方文化才是她的母文化)的传统来说,也许存在着内在的大矛盾,这也应了她所说的中国文学缺少这些,而西方文学正是描写人性深处的矛盾而成为伟大文学.在这篇短文中,残雪将中国文学一概否定,从古至今无一幸免.  相似文献   

9.
中国作家的女性主义意识和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是在欧风美雨的熏染下形成的,作为西方女性主义的最初传播者和借鉴者,五四时期的一批女性作家功不可没,陈衡哲则是这批女性作家的代表。虽说她的女性主义意识还处在一个初步觉醒的阶段,但她的拓荒价值以及对后来女性文学的影响,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曾轶峰 《理论界》2014,(9):115-119
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在世时,从未从事过任何一种职业,包括成为一名职业作家。身处美国19世纪下半叶教育改革和女性运动时代大潮的狄金森,拥有成为职业女性的现实可能性,可她却选择隐居写作,拒绝进入文学市场。究其原因是她生存的家庭环境和她本人在女性问题上的保守态度,以及她对诗人身份的神圣定义,使她无法进入19世纪的美国文学市场,成为一位专职作家。然而"在家"写作的狄金森终究为美国诗坛制造了惊涛骇浪。  相似文献   

11.
庐隐因婚恋题材在五四作家中卓然独立,她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追求,以及追求中的迷惘、困惑和悲哀.她的作品深深地打着悲哀的烙印,这既是她自身的悲哀和痛苦的外泄,也是时代的症候及文学潮流的影响.同时,她的悲哀主义还与她的审美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她是一个"悲哀的叹美者".  相似文献   

12.
2005年,著名学者、暨南大学的饶芃子教授出版了论文集《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首次专门选编自己近20年有关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成果,包括总体方法理论、地区国别华文文学论、作家作品论、演讲录和书序,全方位展示了她的研究轨迹和学术个性。这  相似文献   

13.
刘爱琳 《江汉论坛》2007,(2):111-114
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个站在时代交汇点上的作家,她的自觉的实验意识和探索精神,使她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学观和创作理论,非常完美地完成了由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过渡,并成为现代主义的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14.
在斯皮瓦克最新的著作中,她将自己的批评视角转向了90年代的全球化、后殖民和跨文化研究。相应于已成为制度的规范化知识结构,她的批评可分成四部分:哲学(对康德、黑格尔以及马克思的阅读);文学(重读吉普林、雪莱、柯依茨[Coetzee]、以及其他作家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与股市的风云变幻、政坛的权力更迭、军事的武器揭秘、明星的绯闻逸事乃至于美容的技巧心得相比,当下的文学话语风光不再,变成了话语光谱中的弱势群体.吊诡的是,在文学波澜不惊之时,人们又往往比较乐于亲近这个曾经神圣而令人高不可攀的女神--这可以算得上一个不争的事实:无数人通过轻击鼠标而在网络上圆了自己的作家梦.这样的对比激发我们思考如下问题:既然文学似乎已经垂垂老矣,人们究竟还想从她那儿寻求什么?文学还能在这个高度重视经济、政治、军事等的世界中继续存活下去吗?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之中,文学的位置又在哪里?而这些追问又渐渐都汇聚到"何谓文学"这个问题的麾下.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南帆等的新作<文学理论>就是在回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元明清时期,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三江源"文人文学,这些作品或是本土作家在三江源的土地上创作,或是三江源本土作家在外地创作,作品既与中原主流文学血脉相连,又有自己的个性气质,蕴籍着乡关之思、个人苦闷、肩负重任、为国戍边、关注批判现实、展现乡风民俗等多层面思想,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三江源文学和文化历史提供了一些宝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加拿大文坛上 ,她的第二部Manawaka小说《上帝的玩笑》使她获得了 1 966年加拿大总督文学金奖的殊荣。这部小说在心里描写、女性主题和修辞等方面都大大超越了她同时代的其他作家。就叙述人称问题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 ,可以使读者从一个侧面对这位伟大的作家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8.
李庆勇 《理论界》2012,(4):169-172
在经济体制和文化系统转型的20世纪90年代,文学期刊的生存与发展也不可抗拒地发生着同频共振。作为沟通作家作品与大众阅读的媒介,文学期刊使作家与读者、文本与读者等交流环节得以现实化,是文学对话的重要载体和文学史建构的重要资源。20世纪以来,文学期刊一直真实、准确而又及时地记录着文学现场的温度、文学生产的成败兴衰以及文学命运的浮沉变幻。而通过文学期刊使自己的文学文本进入社会生活的公共领域,也是作家作品的一种基础性选择。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推进使文学生产体制发生了深刻转型,网络等电子媒体的时空扩张亦无情冲击着纸质媒体的生产能力以及传播效力。文学期刊探求着困境中的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19.
2007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创作倾向可以概括为是后现代的现实主义.她以宏大的时代和世界作为创作背景,其笔触几乎涉及20世纪所有的重大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把具有传统的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同时,她又在其作品中创新性地运用了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成为把现实主义内容与后现代主义形式有机结合的典型代表.之所以莱辛能够取得现实主义题材与后现代主义技巧高度统一的成就,在客观上说,与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和20世纪国内外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现代主义文学的式微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有关;在主观上说,则与她个人的成长经历、生活经历和文学经历以及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对她的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和茅盾堪称双璧。他们都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同时又都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他们既以自己的创作为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开拓了道路,为中国文学赢得了世界声誉,又用他们的文艺批评理论和实践指导创作,培育新人,为中国新文学园地百花争妍的局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拟从这两位伟大作家兼文艺批评家的文艺批评理论和实践中比较其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